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在当下信息化时代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西方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和取代并没有学者设想的那样强烈,相反它们开始披上中国形式的外衣。比如《功夫熊猫》这样的电影,就可以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跨文化传播中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呈现出融合的趋势。本文引用霍米巴巴的文化杂种理论及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视角,探讨跨文化传播中如何理解外来文化更加隐蔽的渗透。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浪潮的演进中,跨文化传播日益频繁.中国武术作为人类智慧的体育实践形式和独特文化现象,必须以积极的姿态,广泛参与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传播.新闻媒体在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疆地区的多元文化传播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元民族文化交汇、碰撞和交融的地方.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各民族保持着各自鲜明的文化个性.在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相互交融中发展与渐变,从而造就了新疆民族文化鲜明的多元性特色,和多元文化传播特质.本文旨在通过对新疆多元民族文化并存现象的分析,研究新疆跨文化传播,探寻新疆特殊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中跨文化传播的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4.
魏殿林 《今传媒》2016,(6):80-82
会展活动不仅是物品、符号的现场展示和具体内容、利益的交流,其设定的社会功能旨在通过营销与沟通实现关系的建构,在增进理解、达成共识的沟通过程中,文化要素不可或缺。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参与会展活动的多元文化主体如何实现认知调和、避免文化冲突决定了会展目标能否顺利达成。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分析现代会展与文化的关系,借用文化语言学的情境理论来阐释会展沟通过程中的文化传播特征,尝试建构基于文化情境要素的会展传播模型。  相似文献   

5.
作为文化产业的产出物,异质文化产品及其传播因其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对于文化传播和文化发展的意义在当今已超过了任何其他文化形态。跨文化传播具有双向性,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包含了同质化和异质化的对峙和互动。本文通过分析美、韩剧等异质文化产品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现象.探讨中国本土文化对外来异质文化产品进行适应性选择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跨文化传播具有双向性,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包含了同质化和异质化的对峙和互动。本文通过分析美、韩剧等异质文化产品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现象,探讨中国本土文化对外来异质文化产品进行适应性选择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背景环境下,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推行文化策略的一部分。跨文化传播是人类共同进步的重要条件,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由于经济、政治等其他方面的原因是不对等的,这种不对等性导致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对弱势国家存在很大的威胁,因此值得引起全球发展中国家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8.
灯笼是中国独有的民俗元素,拥有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如今灯笼在影视作品中大量出现,除了它本身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外,其中也包含了导演们对某种文化的认知。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全球化,灯笼作为影视作品中的民俗元素随着影视作品在国外的广泛传播,被国外观众所接受和喜爱,成为中国的象征符号。因此研究影视作品中灯笼的象征意义及其跨文化传播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9.
高坤 《东南传播》2012,(9):143-144
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传播,网络字幕组的出现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传播现象,其跨文化的表达、理解与互动传播方式,在如今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生态环境中已逐渐成为不同文化主体间彼此交往、认知乃至融合的一座桥梁。作为一种新形态的跨文化传播中介,它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跨文化的社会、语言和心理因素,如何利用新媒体所提供的传播手段在日益复杂的全球化背景下,充分地发挥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并降低负面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文化现象的跨文化传播 大众传播所带来的功能异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传播既是指讯息从传播者流向受传者的传递,也是指一种意义的协商与交换的过程,但这两种现象具有不同的社会学意义。人类早期传播活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它对于早期人类来说具有某种本质合理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是其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累和凝聚。文化的影响力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但是,当前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与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大国的地位明显不相称。其原因固然复杂,但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作者在对文化和跨文化传播界定的基础上,回顾了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历史,分析了其现状,并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提出了真正树立以受众为导向的观念、整合跨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跨文化传播的渠道整合、跨文化传播的战略整合等方面的对策,从而为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借鉴,以提高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文化误读与文化冲突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两个基本概念。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另一种文化的社会规范、思维方式等产生偏离事实的理解与评价,这给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传播带来了一定的文化误读与文化冲突,从而制约了传播效果和质量。约哈里“窗口理论”将交流双方的信息按照彼此的熟悉程度分为四部分:开放区、盲区、隐蔽区和未知区,这种将交流内容进行细分的做法提供给我们一种消解文化误读与文化冲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跨文化传播理论由来已久,爱德华·霍尔被认为是系统研究跨文化传播的“第一人”,后续相关学者对于跨文化理论进行了一系列拓展研究,当下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跨文化的传播与文化认知变得尤为重要,如何准确阐释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架构便成为一个基础性的要素。此前阐释大多局限于跨文化传播这一单一领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极少能够将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建构系统阐述,因此本文从文化属性、文化差异、文化认同以及跨文化传播四个板块对于跨文化传播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认为文化属性是产生跨文化传播的基础;文化差异是由文化属性决定的,具有必然性;文化认同则是愈合差异,建构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最终在此基础上形成并逐步发展了跨文化传播理论。  相似文献   

14.
兴起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跨文化传播是研究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所进行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内的人际传播。异文化的碰撞、异环境的差异、异观念的冲突,使文化休克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对国际传播的稳定效果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从学理的层面对“文化休克”的概念、发展历程进行历史的追溯和文献的分析,以求对克服“文化休克”所造成的困扰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广西对东盟的传播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传播现象,其本质是塑造中国广西在东盟国家受众中的文化认同,进而提升广西在东盟地区的区域影响力,为广西加强与东盟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合作提供持久的动力。本文阐释了文化差异与认同的学理,分析了广西文化特征的解构性、广西与东盟文化差异的表现以及广西对东盟的文化传播现状,从而提出广西对东盟的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6.
胡雅 《今传媒》2014,(6):22-24
从传播学视角出发,丝绸之路可以作为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传播现象来研究,通过此道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形态在此碰撞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各大宗教也通过此道传播交流,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对世界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通过丝绸之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使得重建丝绸之路成为了各国关注重点,亦成为了学界研究热点。本文从跨文化的视域下研究重建丝绸之路,认为重建丝绸之路,文化不能缺席;并总结提出重建丝绸之路的对外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民族、种族、国家等宏观意义上的各种文化模式与跨文化传播的关系。人们总是期待别人了解自己,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言行。每个人都这样想,没有任何余地,结果只能是彼此都失望乃至愤怒。有鉴于此,当从自己熟悉的文化圈进入一个陌生的文化圈时,要了解并理解所在国度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生活习俗。但关于某一文化的主流特征分析只有相对意义,每一种主流文化中会存在众多的亚文化,并且主流文化的价值观本身也在不断地变化,在跨文化传播中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胡琼华 《编辑之友》2011,(12):52-55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和不同国家民族间文化交流的加深,跨越不同文化界限的广告已成为各国广告主获取品牌知名度、赢取他方市场的重要工具。然而,在这种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经常出现异域文化中的消费者对广告信息的错误接收和理解,严重影响了跨文化广告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实现不同文化的  相似文献   

19.
交流的无奈:跨文化网络传播的现实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文化网络传播是当代人不得不面对的一种生存境遇,对人的文化生存带来诸多影响。在这些文化影响中,文化认同危机的加剧、文化冲突的易发性、文化霸权的潜隐性渗透、文化消费主义的普遍性话语构成了网络空间跨文化交流的无奈。这种交流困境的存在可以从全球化的文化影响以及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加以解释。摆脱这种交流的困境,跨文化网络传播也需走向伦理建构。  相似文献   

20.
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历史意义深远,为后世人们研究中原文化提供了宝贵史料依据,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分析河洛文化人文传播、商业传播、文娱传播的传统路径,探寻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河洛文化传播的局限性,从而探析河洛文化利用融媒体优势、强化跨文化传播的新路径,使河洛文化传播更具时代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