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时雨  许静 《传媒》2023,(5):76-79
发生在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挑战。疫情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并在多个重要场合倡导该理念。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卫生健康领域的深化延伸及生动实践,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参与全球治理指明了方向。本研究对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国际传播情况进行了监测与分析,并在研究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心在于“构建”一词,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它实质上是一种需要不断地付诸于具体的社会实践的理论命题。我们要从“实践”角度来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通过全球传播向全球民众传递出融合共进共享的发展理念。同时,在逆全球化思潮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可以为全球传播理论的发展注入新的灵魂和动力。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9,(3):92-100
从文明维度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就是从文化交流、心灵沟通的层面来凝聚全球价值共识。遵循人类共同发展的价值理念,实现中国梦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谐一致的,中国价值观与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相通,跨文化对话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互动。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需要精心构建与国际话语融通的对外话语体系,运用大数据工具分析全球的涉华舆情,采用国际化叙事策略进行文本创新、讲好中国故事,通过系统协同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等要素形成传播合力。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与变化更迭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公共传播的格局与模式。在“生命共同体”理念下,以自然、生态为核心的公共传播叙事更加凸显人类命运的共同内涵和丰富的生态情感。基于“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公共传播叙事需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命运共担的角度扭转叙事的逻辑,关注生态理念与生态事件,充分挖掘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价值,强调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的情感联络。以公共传播叙事策略的转变与完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与发展的责任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应对,以此全面推动生态对话机制的建设以及“生命共同体”的达成。  相似文献   

5.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不仅提倡国家之间共同发展,还呼吁人类命运休戚与共,这对于国家和个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国际社会中存在对中国"和平崛起"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错误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加之我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方式上还不够完善,所以要优化传播方式,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得到更好地宣传。  相似文献   

6.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是我国外交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指南,也是我国对外传播的内在要求和价值取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国际传播不仅彰显了中国从整个人类的共存之道出发,构建合作共赢、共商共享的世界图景,也是推动国际协调合作的强大正能量.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国际传播的过程就是中国贡献全球治理智慧的过程,通过与西方的话语体系的对接,从而形成中外相互融通的话语传播体系.其在传播的过程中,需要把握传播格局,营造国际环境,进而探索传播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9,(8):88-94
作为应对全球风险的先进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传播,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应积极在传播层面加强推广,以直观、形象化的符号转化抽象、晦涩的政治理念。通过提炼典型符号,实现符号转义,构建"视像化"场景,完成图式借用与语境置换、突显"视像化"形象刺点促成情感关联、进行意象生产以增加认同权重的具体路径,发挥视觉媒介的独特优势,谋求对外传播中政治理念与个体情境的关联,以促成对象国成员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认同和内化,以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实践。  相似文献   

8.
杨跃辉 《今传媒》2021,29(4):1-3
新媒体的出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借助新媒体渠道讲好中国故事,掌握对外传播的主导权,是中国"走出去"战略在新时代的重要任务和现实课题。如何能够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建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有效传播途径,是本文重点所探讨的问题,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9.
李佳  魏冰 《中国出版》2023,(7):11-16
莫斯科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走出国门进行国际传播的第一站。长期以来,该理念成为俄语新闻界、学界、政界关注的热点,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俄语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深化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背景下,研究通过对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俄语新闻报道、图书著述、学术文章等资料进行数据分析与文本分析,探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俄语世界的传播路径与范围,以期深入解读其在俄语世界中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网络与数字技术驱使全球文化共生传播,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需考虑内外有异同,国别受众文化接受差异以及对中华文化的信任度;需基于文化认同机制、文化分享机制、文化传播机制进行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选择,构建中华文化"认同、分层与传播"的内容遴选机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内容数据库,建立"社交+智能+共享"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平台及相应多源动态监测体系;"中华文化+科技"的新文创产业平台,创新网络与数字传播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王晓晖 《新闻战线》2023,(21):54-57
更加深刻地链接“我”与世界的关系,更加精准地定义中国国际传播的“世界身份”,对于全面提升中国话语国际传播效能至关重要。我们应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共同价值及技术进步为引领,拓展国际传播新疆域,对中国实践进行意义再阐释,找到共同话语空间,汇聚多元主体表达的国际传播力量,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2.
杨淼 《传媒》2021,(19):62-63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2019年4月23日,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上,由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的.他指出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人类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多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这一理念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中国古代航海精神的继承和创新.以纪录片来宣传和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可以将我国悠久的海洋文明史和丰厚的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海洋文化软实力,改变我国海洋文化国际传播逆差,提升我国在国际海洋文化领域的话语权.基于此,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拍摄出版6集纪录片《筑梦蔚蓝》,从主题意蕴、叙事策略及跨文化传播三个维度对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进行影像表达.该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并于2021年7月以优秀成绩通过结项验收.  相似文献   

13.
吴雷 《现代传播》2024,(2):57-65
百年变局之下“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两股力量交织博弈,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加速重组,也将带来国际传播秩序深度调整。既往西式全球化本质上是“盎格鲁—撒克逊”霸权逻辑,国际传播秩序重构的现实基础就在于对西式全球化的全面超越。随着全球权力结构“东升西降”态势演变,中国有望引领“新型全球化”进程,并成为推进国际传播秩序重构的重要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在全球变革下推动构建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体系提供了行动框架和实践平台,有望为构建权力结构更加均衡的国际传播新秩序作出中国贡献。  相似文献   

14.
文明互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新时代国际传播新理念,其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放包容的特性之上,孕育于中国共产党国际传播的历史经验之中,致力于构建平等对话交流的国际传播体系。在当今全球文化交往中,文明互鉴传播理念的主要内涵,体现为文明之间的平等与尊重、开放与包容、对话与沟通、创新与发展。在中国国际传播实践中,文明互鉴传播理念带来的启示在于: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寻求文化共通、深化文化交流,转变传播范式、实现有效传播,建立共识观念、解决共同问题。文明互鉴将以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成为全球文化交往时代国际传播的新兴理念,为中国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重要方案,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的人文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开拓了经济领域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力,更扩大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文化传播;文化传播助推"一带一路"建设;语言是"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重要支撑;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实现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16.
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日益成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以及维护国际秩序的价值规范.本文通过全面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来源、文化内核以及实践基础,从完善国际治理体系变革、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维护世界公共卫生安全四个角度阐释其时代价值意蕴,提出后疫情时代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四个维度,即秉持平等协商价值理念,凝聚"政治共同体"共识;建立互利双赢国际关系,共建"经济共同体"机制;共建求同存异话语体系,深化"人文共同体"内核;维护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筑牢"卫生健康共同体"防线,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理念转变为现实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21,(12):41-55
现代国际传播概念诞生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并随着该社会的发展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几经嬗变。然而国际传播概念在全球范围的知识旅行,其实质是美国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国际化。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基于"共同富裕"现代化发展的底层价值逻辑,中国国际传播产生了不同于美国国际传播的问题意识。因此中国国际传播在具体的概念实践和知识建构中,需要保持自身本土化问题意识的自觉以及遵从社会主义理想的现实。中国国际传播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基础理念和长远理想,在明晰中国主体性基础上,寻求稳定性中国话语中国叙事,进而综合运用媒体传播、教育文化交流、人员交流等手段,让世界了解中国、理解中国、认同中国,塑造传播维护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全球开展人类信息交流和交往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8.
后疫情时代,某些媒介奥运传播实践陷入了伦理迷思之中,表现为技术嵌入下的人本偏离、利益追逐下的传播失范、地缘政治的非理性投射、奥运精神的娱乐化消解.重塑"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主线、"义利并举"的传播实践观念,体现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一致的共济伦理取向,完善奥运传播的"制度伦理",有助于奥运传播伦理守正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融媒体的出现,是信息时代使世界及其传播出现重大变化的一个标志,表现在传播形式、传播内容、媒体和受众等多方面融合,并随之迎来中国话语体系重构的契机。当代媒体的多元化并存的态势中,出现了中国民间通过自媒体重构话语体系和运用新的语符的鲜活事例,说明话语体系的重构势在必行。习近平主席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构成了重构话语体系的核心与纲领。  相似文献   

20.
陈瑞  谢清果 《传媒观察》2023,(11):107-115
民心政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要义之一,党的二十大把民心政治建设继续向纵深推进。民心政治在中国政治语境中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是中国政治智慧的结晶。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实践中,以自我传播、家庭传播、组织传播等为路径,坚持以道德建设为民心政治之本,重视自我党性修养和家庭建设对民心的影响,通过组织传播,弘扬民心政治的治理理念。在民心政治“撒播”式的推广和弘扬中,实现与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情”,以期产生“吸附”的传播效果,使其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共同致力于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