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语法学者对古汉语主谓间的“而”字有多种解释,虽然有一定道理,但都存在不足。从历史发展看,这种“而”原是个复指代词,在上古汉语右行结构和复指淡化的作用下,逐渐变成单纯的不承载任何意义的连词。由于“主+而+谓”可以使用于多种句法位置,一部分“而”分化为假设、转折、承接等连词,也有一部分仍是单纯连词,成为上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2.
并列连词连接并列的词、词组或分句,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连词中重要的一类。本文主要从上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调查了郭锡良《古代汉语》文选中的并列连词“与”的使用情况,在每个时期又从使用情况和连接成分的句法功能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可以使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并列连词“与”在郭锡良《古代汉语》文选中的使用状况。  相似文献   

3.
<正>古代汉语中的连词“而”和“以”,有时用法相同,但两个词是有很大差别的,现分述如下.作为连词,“而”的使用范围要比“以”广得多.连词“而”不但可以连接词与词,短语与词,短语与短语,而且可以连接句子、句群,使单句构成复句,复句构成句群,句群构成层次段落,这在经典中是随处可见的.  相似文献   

4.
宋彩云 《文教资料》2020,(7):13-14,25
连词用来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是二语习得者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本文跟踪分析了一位来华韩国学生作文中的连词使用情况,发现随着学习时长的增加,“也”“而且”的准确度和连词使用的复杂度并未得到明显的提高,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中的虚词“以”,主要用作介词,但也常常用作连词。“以”用作连词,连接词和词、短语和短语、句子和句子,只表示顺接关系,不表示转接关系,与表示顺接关系的连词“而”很相似。在中学文言文中,“以”也常常用作连词。据初步统计,仅高中六册语文课本的文言文中,连词“以”就达一百多例。从课文的具体情况来看,“以”作连词用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的“于是”是一个使用频率颇高的连词,对其语义关系的认定有不同的说法。本文从语义类型、句法语义特点及与其他因果连词比较等几个角度对先秦汉语中的“于是”进行考察和探讨,认为在先秦“于是”已是一个语义关系复杂使用特点突出的连词。  相似文献   

7.
李艳丹 《文教资料》2013,(29):124-125
“宁可”的词性问题是颇有争议的。本文从认知范畴理论的角度,归纳出原型“宁可”、原型副词、原型连词、原型情态动词的属性,对比发现,“宁可”同时呈现出副词范畴、连词范畴的某些特征,它处于副词范畴和连词范畴相互渗透的部分。当“宁可”单独使用时,主要呈现出副词的特征,当“宁可”与其他词关联使用时,则主要呈现出连词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英语语法上, “as”的用法复杂多变。而在中专的英语教材中,有关“as”的讲述常较分散及不全面,这无论对于教还是学都极为不利。本文对中专阶段学生需掌握的“as”的主要用法进行了小结, 同时通过对比和联系指出其使用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一、用作连词(从属连词和并列连词  相似文献   

9.
同其他虚词一样,在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中,“而”字的使用,是一重要的语法手段.它主要用作连词,其次用作语气词、代词,特殊情况下用作副词.“而”字的使用频率较高,用法也相当灵活.它既能帮助作者精确地表达语义逻辑关系,又能帮助作者传神地表情达意.《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所表现的孟子动之以情,喻之以理,晓之以利害得失的语言艺术,也有“而”字的功劳.此文有二十几个句子使用了“而”字,其中用作连词的18个,用作语气词的2个,用作副词的2个.下面分别加以说明,并适当地进行扩展性的论证.  相似文献   

10.
对于“然而”一词的来源,本文从“然”和“而”在上古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认为转折连词“然而”是由转折连词“然”与转折连词“而”直接组合而形成的,它们是同义连用;而且“然而”的成词时间在上古。文章还对转折连词“然而”在上古很少使用的原因给予解释。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汉语的实词和虚词两大类中,连词是属于虚词一类的.连词的作用在于把语言中的词、词组或者句子连接起来,以表示它们之间的一定关系.连词的运用根据各自的特点而有不同,有的连词只单独使用,有的连词要与其他连词或者副词配合呼应使用,有的连词既能单独使用,又能与其他词配合呼应使用.就连词连接的成分而言,有的连词主要用来连接词或者词组,有的连词主要用来连接句子,有的连词既可用来连接词或者词组,又可用来连接句子.因此,我们对连词的运用,要进行具体的分析.现在,选择一些常用的连词就其通常的用法作简要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睡虎地秦墓竹简》连词考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睡简》共有27个连词,有的连词用法特别。《睡简》连词分工明确,其“及”和“与”、“若”和“如”有明显的互补现象,表假设的连词字形作“节”而非“即”。  相似文献   

13.
“用”字在两周金文中出现频率很高,其词性和用法均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就词性言,有动词、介词、连词三种;就用法言,“用”为动词时有“使用”义,“用”为介词时可以引进动作行为凭借的对象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用”为连词时主要表示原因。  相似文献   

14.
“就是”作为连词产生于元代,发展和成熟于明清,并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其主要功能为假设兼让步。它在假设连词“就”的基础上形成,并逐渐替代了连词“便是”,是跨层结构“就+是”在句法位置、韵律、使用频率等因素影响下产生的结果。类化是其词汇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说“万一”     
“万一”有名词、副词、连词三种词性,现代汉语中应用最频繁的是其连词性质.本文主要考察“万一”作为连词时引导的复句类型,并从语表形式、语里内容和语用价值三方面分析“万一”引导的假设复句.  相似文献   

16.
辞格学习的内容和目的主要有三个:A.掌握辞格的基本知识,包括每种辞格的定义、特征和分类等。B.理解辞格在具体语境中的内涵、分析辞格的作用和表达效果,提高赏析辞格的能力。C.准确判断辞格使用的优劣,从而精当、巧妙地使用辞格。对A的学习主要靠教材和教师的“告知”,靠学生的“记”和“背”,而对B和C的学习则主要  相似文献   

17.
连动句有使用连词和不使用连词两种情况,文章以《三国志》连动句中连词“而”“以”“则”为考察对象,进行了从分布到句法结构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而”“以”“则”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汉语中,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语或分句,帮助表达某种关系的词。因此,我们把连词划归为虚词。连词的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语料分析,发现外国留学生使用连词的四个主要偏误现象,从而解释了产生这些偏误的原因,希望对教学实践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运用耶夫·维索尔伦“语用学综观论”中的“适应性理论”对“成语在广告语中的使用”进行分析,既包括对成语字形、字义直接引用的现象,也包括对成语字形、字义变异使用的情况,分析时不加以具体区分,重在探讨语言运用最佳效益的获取方式.  相似文献   

20.
对等问题属英语中的一类“小语法”现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极易被忽视。本文从相比较的部分必须对等,并列连词和关联连词连接的词、词组及分句必须对等等几个方面对这类语法现象进行了归纳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