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教育倍受关注的今天,在职业教育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展职业教育,已然成为一种可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职业教育发展相结合,必将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空间的拓展,增强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世代相传留下的重要文化资源,是各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载体,而职业教育则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承担者。以广西物资学校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传承研究实施路径为蓝本,提出了将非遗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专业教学中,深化产教融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与传承,同时建设传承实训基地、开发非遗美育课程教学资源对专业传承人才进行培养,将“非遗传统文化传承”与“社区活动”有效融合等有效形式,为其他职业院校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作为地区一带一路经济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必须从细节方面对外宣英译加以完善,收集碎片化英译信息与资料,建立完善英译信息数据库,以期通过规范外宣英译使用,提高广西国际化文化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最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文章简述职业教育的概念及其特点,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创新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和目前面临的危急状况;并分析职业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及各自具有的优势,预见共赢的表现,深入阐述双方结合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对通过职业教育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行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广西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且独特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海洋强区战略背景下,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助推广西海洋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文章在借鉴系统动力学和“推-拉”理论的基础上,遴选助推广西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驱动因素,辨析因子之间的关联性,据此构建动力系统和驱动机制模型,并就进一步促进广西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广西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提供若干参考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以大别山区为个案,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能够扩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推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促进传统文化发展;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当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中数字弱势群体居多,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化传播技术融合度较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内在价值体现不足,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忽视受众群体差异等现实困境。应着力提升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数字化技术运用能力,切实提高数字化传播技术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程度,重点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内在价值提升,积极拓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准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7.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是传播广西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文章以桂林彩调《五子图》为例,进行翻译案例分析,探讨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意译、直译加注、音译加注等方法,以期提高外宣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院校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当前,职业院校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展现出非遗文化传播、培养专业传承人才、开发非遗课程教学资源、建立保护基地等多种功能,开展了利用现代学徒制来丰富和完善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实践探索,丰富完善了非遗传承的院校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职业院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理论指导缺失、学生继承非遗项目热情不高、专业建设滞后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型教师短缺等困境。  相似文献   

9.
范巧珍 《广西教育》2012,(31):160-161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视角,研究壮族嘹歌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以期为壮族嘹歌和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范巧珍 《广西教育》2014,(19):160-161
分析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阐述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旅游的关联性,提出加强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旅游开发互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受现代生活方式和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已经濒临消失,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存储、传承、保护和传播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分析总结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网络传播形式及网络传播现状,找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展示平台的不足,提出将社交网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式,提高其信息分享效率和信息传播潜力。  相似文献   

12.
范巧珍 《广西教育》2012,(39):161-162
分析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广西国家级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人现状及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人培养的意义,提出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人培养构想。  相似文献   

13.
在新媒体的影响下,武陵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上传媒化的道路。新媒体虽然凭借传播形式多、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优点在一定程度促进了武陵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交流,但亦导致其出现异化与同质化的现象。新媒体视野下,为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必须创新传播的形式和内容,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基础上,利用智能手机APP应用功能,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拓展路径。一方面可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面,另一方面可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推动了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进程。广西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有良好的地缘和政策优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广西高职院校应在广西-东盟区域教育一体化建设基础上从五个方面提升办学合作水平。一是提升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二是优化师资结构,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三是构建与国际职业教育相接轨的质量标准;四是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向纵深拓展;五是加强与企业的校企合作,实现职业教育国际化与企业国际化的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16.
东南亚地区文化复杂多样,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突出,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遍性,又各有特殊性。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分类标准,整合了东南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研究东南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同时从开发东南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文化品牌推广及国际交流和展演的角度探寻东南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7.
李冰雪  刘铁军 《成人教育》2021,41(11):50-54
农业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农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体,根据培养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职业教育的内在逻辑,分析培养农村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遇到的现实困境,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指出培养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职业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18.
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表现的艺术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文章通过对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形态的解读,以及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征的分析和论述,对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的有效保护和传播措施进行了思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变迁与传播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认为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保护提供了保障,数字化复原和再现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提供了支撑,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共享提供了平台,虚拟现实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提供了空间.建议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深度开发与运用要从六个方面着手:即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分类体系,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采集技术标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可视化表达,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技术综合运用体系,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媒体交互体系平台,构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技术体系.同时要处理好以下四方面的关系:即数字化技术与文化生态平衡,数字化技术与多学科交叉融合,数字化技术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数字化技术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一直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本文通过移动互联APP技术,探讨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利用移动互联APP技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开发提供新的途径.基于移动互联APP技术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面,同时也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达到活态的、自觉的、积极的目的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