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董鹏 《文化学刊》2011,(2):38-40
德国著名音乐家勃拉姆斯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继承古典主义传统的音乐大师。艺术歌曲在勃拉姆斯的音乐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勃拉姆斯所生活的社会现实和艺术环境使得他具有严肃、内敛和温柔、风趣并存的双重性格。勃拉姆斯优秀的艺术歌曲充分展示出其双重性格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2.
陈星 《文化学刊》2008,(2):112-117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匈牙利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一生创作了75首艺术歌曲,这些作品大多取材于一些著名诗人的诗作,内容以描绘爱情为主。他在钢琴音乐写作、钢琴演奏技巧方面惊人的创造力彰显于他的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中。李斯特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研究价值。本文选取李斯特极富代表性的艺术歌曲《罗雷莱》,论述了其中钢琴伴奏的艺术特色及其演奏的具体音乐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梁刚 《文化学刊》2009,(4):79-82
19世纪浪漫主义繁盛时期,肖邦、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等人共同开辟了不同于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练习曲创作的新道路。从作品的整体风格、技术特点、音乐性、调式调性以及演奏角度等方面来比较肖邦、拉赫玛尼诺夫钢琴练习曲,对提高演奏水平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胡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理论家和诗人。他强调并实践"主观战斗精神",表现出卓异的理论和创作个性。很多人对其给予现实主义解读,其实无论理论阐释还是诗歌创作,都属于浪漫主义范畴。他的理论思考着眼于创作实践,致力于解决创作过程中作家与社会现实、与创作对象之间的关系,突出主观战斗精神,是贴着现实主义标签的浪漫主义"创作论"。《时间开始了》是他主观战斗精神燃烧、激情喷涌和勇猛搏击的结晶,是时代诗坛上雄浑豪放的浪漫主义交响乐。  相似文献   

5.
艺术歌曲(art song)兴起于18世纪的德奥,当时由于中产阶级地位的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强烈,作曲家们开始用更富有表现力的钢琴取代竖琴作为伴奏乐器。奥地利的舒伯特为后继者奠定了这一声乐体裁的基础,德国的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等纷纷加入到其中。民族乐派、印象派的出现为这一艺术形式找到了较好的表现方式,李斯特、格里格、柴柯夫斯基为这一体裁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使之日益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民族特色、个人的不同艺术气质。单从它的名字即可见一斑:英文:art song:德文:Lied;法文:chanso;俄文:Pomahc。  相似文献   

6.
孟醒 《文化学刊》2009,(3):52-55
西班牙的钢琴音乐在音乐史上,有着自己民族独有的特色和成就。尤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时期,西班牙的作曲家以其传统民歌、舞蹈节奏、器乐、美术、文学等题材融入浪漫乐派的技法中。格拉那多斯就是西班牙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作曲家。正因为他对家乡的热爱与耕耘,使他能够表现出西班牙深邃的情感,描绘出西班牙细腻深刻的面貌。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且知名度最高的非《戈雅画集》莫属,这是格拉那多斯的成熟期之作,是他将浪漫主义与西班牙民族特色两种特质相融合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7.
杨海燕 《文化学刊》2011,(5):142-147
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从和谐到分裂,人类从大自然的谦卑者到成为大自然的统治者,这一角色的转变是理性主义发展的写照。自以理性主义为中心的启蒙运动以来,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彻底改变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对于破坏自然的工业化和单向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浪漫主义首先发出“回归自然”的反启蒙呐喊,讨伐和谴责了19世纪工业社会带来的人与自然的疏离和对峙。继浪漫主义运动之后。相继出现的文化批判理论家则从文化观入手,深刻批判了控制自然、统治自然的技术理性主义以及发展的物化力量和异化力量,揭示了理性主义最终走向了启蒙的“自我摧毁”。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浙籍中国画家陈家泠的百余件山水巨作:从延安、梁家河到井冈山、太行山,从浑厚华滋的中国水墨画到传统陶瓷绘画等,构建了饱含浪漫主义、大气与美感兼备的笔墨精神,表现了他坚守艺术理想,坚持服务人民的情怀。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60年代是充满豪迈感和激情状的年代,欢快昂奋的时代情绪为浪漫主义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但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两结合"的影响,浪漫主义先是被遮蔽着没有"名分",后来虽有"名分"却被牢牢地限制在革命层面。学界按"常规"和"程序"考量,往往忽视浪漫主义存在。摒弃"先见"和"程序",其时的浪漫主义虽属"非常态"发展,却不可忽视。革命浪漫主义大行其道,特色鲜明,审美浪漫主义和个性浪漫主义受到严重限制,艰难生成。"常态"和"非常态"出现严重的时代性错位,反映了浪漫主义的尴尬命运,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0.
诗歌不仅是人类文明瑰宝,在语言、内容、思想、文化等方面还具有美育价值。中国古典山水诗和英国浪漫主义自然诗在艺术创作的虚实表现上有很多共同点,同时也存在诸多差异。该文从中国和英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着手,运用平行比较法、跨学科研究法、文化比较法,研究了中国古典山水诗与英国浪漫主义自然诗在艺术表现的虚实上的差异:诗歌虚实字词的运用、创作主体的存在与虚实呈现、景物与情境的虚实表现。虚实表现差异的比较分析,对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学的艺术创作手法和进行艺术评论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格鲁克与《奥菲欧与尤丽迪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娜 《文化学刊》2008,(6):126-129
18世纪西方音乐史上最有影响的事件之一是歌剧改革。歌剧改革体现了这一历史时期的重大社会变革———旧制度的瓦解和新思想的形成。作为启蒙运动在音乐领域的直接成果,表现最突出的是喜歌剧的产生。喜歌剧是对意大利正歌剧的革命,它的出现和取代正歌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新旧势力之间,围绕着歌剧的改革,展开了具有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的激烈争论。在改革派中,格鲁克是最杰出、最重要的一位。他创作的歌剧《奥菲欧与尤丽迪茜》更是歌剧改革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为大歌剧等浪漫主义歌剧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他将歌剧音乐降格到次要的位置,使之完全服从于诗歌,这一形式和风格,对后世的瓦格纳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郭航慧 《文化交流》2012,(10):29-33
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峨眉、凌云、岷江、大渡河等名山大川的博大与雄伟,深远地、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这位浪漫主义诗人.对于西湖,郭沫若只是匆匆游客,但杭州山水的细腻与文化沉淀亦滋养了不少文人大家,鲁迅、郁达夫、徐志摩等等,所属不同文学社团,有不同文学主张,作为创造社主将,郭沫若与他们或亲或疏,都是一段佳话.今年是郭沫若诞辰110周年,掀开历史帷幕,驻足杭州,探寻郭沫若与杭州、杭州人的点滴故事,可以体味他对人生、对文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与日本浪漫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与日本浪漫主义王向远一、作为中西浪漫主义之中介的日本浪漫主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饶有趣味的现象:凡是留学英美回来的文学家,无论是思想倾向,精神气质还是文学趣味,大都是非浪漫主义或反浪漫主义的,无论是学衡派的保守主义,还是以梁...  相似文献   

14.
何辉 《对外大传播》2013,(12):60-61
美国人倪维思(John Livingston NeviUS,1829.1893)是基督教北长老会教士,他于1854年来到中国,在浙江宁波、山东登州、烟台等地区传教。他的著作有《中国和中国人))、《天路指南》、《神道总论》等。他的妻子为他写有传记《在华四十年:倪维思生平》。《中国和中国人》一书反映了他的中国观念,对中国和中国人有比较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文化博览》2005,(7):48
沙宝亮[复古浪漫主义] 沙宝亮是一个敢拿"情歌王子"做口号的人,也是目前内地明确标榜情歌路线的歌手.  相似文献   

16.
一 浪漫主义喜欢“崇高”。积极的浪漫主义自不必说,即使消极的浪漫主义,也是如此,在忧郁、哀怨的情调里,总支撑着一股崇高的精神。那废墟上的“蓝花”(蓝花是浪漫主义的意象),显示了一股清独、孤傲之气。若以“平民化”与“贵族化”来加以区别,浪漫主义的文学艺术,显然是贵族化的,并且是很贵族化的。这从屈原那些色彩绚丽、大气磅礴的描绘之中,很容易领略。西方浪漫主义文学艺术,贵族气息尤盛。歌德的贵族格调无时不在。夏多布里盎的贵族格调则几近于金碧辉煌的天堂了。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虽写的是“丑八怪”与流浪女,但那巍峨的大教堂、震撼灵魂的钟声、飘渺不着边际的恋情、高于一切胜于一切的题旨,仍把我们从平民的境界里拔脱出来,而引上天路神阶。  相似文献   

17.
《职业圈》2008,(31):93-94
在清代几百年间状元共有114人,仅江苏就有49人,然而真正脚踏实地、做出如此大事业造福于社会的只有张謇—人。他生平最喜欢用的花押是“自强不息”四字,有时简写为“自强”二字。他儿子说他——“时时刻刻,抱着用世之心和创造事业的大志。他做事,嘴里不说空话,只管做实事,笔下写出来的,也是可以佶炙得到的事。碰到棘手困难的事,只是不声不响,一不求人,二不气馁,终日终夜,想应付解决的方法。有时越碰钉子,越提他的勇气,越经困难,越振作他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知识型员工的概述 第一。知识型员工的涵义。“知识型员工”(knowledgeWOrker)这一概念是由世界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FlDrucker)于1959年在其著作《明天的里程碑》(LandmarksofTomorrow)中最早提出的,他将知识型员工的内涵界定为“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他认为,“知识工作者”是指通过正规教育获得工作、职位和社会地位.主要利用知识和信息进行工作的人;并指出,电脑技术员、软件设计者、医师、律师、会计师等都是典型的知识工作者。  相似文献   

19.
"乐"的超越与"仁"爱之美--孔子美学的"类"觉醒本质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美学通过人生的“乐之”境界 ,明确提出了其对美的形成根源的根本看法 ,指出了美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奠定了儒家美学的“类”本体论基础。“里仁为美”体现了他的入世致用和境界物化的美学内容 ,是“乐之”境界的“仁”学实践。而“大同”理想则体现了他对人的“类”本质和社会发展“类”归宿的天才觉悟及对异化的断然拒绝 ,表明了人与人、人与自然感应相通、呼吸与共、和谐相处的可能性 ,即在与天“同一”的“乐”的和谐态中所达到的超生物和超社会的审美存在 ,这是人性在获得物质和社会的非异化满足后的美学归宿。  相似文献   

20.
陈子龙倡导的明代第三次文学复古运动,以诗为主体,在浪漫主义思潮泛滥、国家内忧外患、前后七子复古运动末流近于僵化的背景下,通过"重视诗的社会功用、回归古典审美,临摹前人痕迹淡化,勇于开拓新境界、新手法"的三大机制,顺应明末实学潮流,修正前后七子复古之流弊,使明诗光辉终结,为清代诗文、词的复兴和学风形成之滥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