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信仰的微光     
感通寺 初游感通寺,是因为此地山明水秀."寺古松森,西南揽胜无双地;马嘶花放,苍洱驰名第一山".那时尚小,登寺途中初见墓塔,惊叹不已.当时正是初春,草长莺飞,万物复苏的季节,不知安息于此的人,是否会羡慕人间的自由与欢乐.后来知道墓塔的主人,是明代有名的担当和尚.据传他见"明祚将尽,遂剃度为僧,法名普荷,号担当,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  相似文献   

2.
波罗寺行记     
吴艳 《大理文化》2022,(1):81-83
在苍山感通寺后,一条密林幽径连接着传说中的波罗寺,比起感通寺和寂照庵,波罗寺因为路途较远显得有些小众和神秘.然而,名不见经传的波罗寺却凭借着未经雕琢的山野风光和秀丽的景致成为普通游客徒步苍山的最佳选择,热度不输前者.  相似文献   

3.
感通雨茶     
晚春的一天,天气晴朗,与远方友人老丁相约,上大理点苍山圣应峰东麓的感通寺去.   老丁是初上此寺,我是多次常客了.我们在大理七里桥公交车站下车,立刻就有几辆小马车来拉客.……  相似文献   

4.
走读大理     
崇圣寺三塔 和崇圣寺三塔的特殊关系,是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高中历史课本.老师拿着一本教科书,言简意赅地讲述着南诏历史.历史老师的那堂课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当时我们还不懂事,这个大理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古刹,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只觉得不过是一座普通的寺庙而已,以至于我第一次去大理,只去了寂照庵和感通寺.  相似文献   

5.
正释·担当(1593-1673年)云南晋宁人,俗姓唐,名泰,字大来。释名普荷,通荷,号担当。出身诗文世家,少时曾从游于董其昌、陈继儒等诸位大家门下,颇受赏识。明亡后不久,约于50岁受戒于祥云水目山无住禅师,入宾川鸡足山修禅,约75岁时移大理感通寺住持,81岁圆寂。塔在今感通寺后。于禅、诗、书画均有极高修为。著有《翛圆集》《橛庵草》《拈花颂白韵》《罔措斋颂古》等大量书画作品。云南人民出版社曾出版  相似文献   

6.
明朝时期,大理苍山的感通寺里,住过一个和尚,名叫担当,诗书画三绝。他写过一首名叫《读骚》的诗:"山僧戒饮兴偏豪,解愤还须借浊醪;好置一樽于座右,助余佯醉读离骚。"也许是对大理那片人间最美的山水盆景心怀无限深情,当然也可能只是因为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前往感通寺喝茶,这首担当诗,铭刻我心,  相似文献   

7.
《寻根》2017,(2)
正镇平菩提寺是南阳名寺,关于其历史,现在通行的说法是寺始建于唐代永徽二年(651年),创始人是唐代著名神异高僧智勤,其事迹曾入选《神僧传》。根据民国16年(1927年)所修《菩提寺志》载:"菩提寺者乃唐高宗永徽年间,菩提祖师所创也。祖师讳智勤,俗姓朱,其事迹载在《神僧传》。记明  相似文献   

8.
在对大理漫长历史轨迹的追寻中,我们走人了明朝,走进一座有着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的千年寺庙:位于苍山圣应峰之麓、十八溪之首清碧溪畔的感通寺.  相似文献   

9.
龙女花,古时被称为"大理第一名花"。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校注》"志花第九"中记载:"龙女花,天下止一株,在大理之感通寺。"由李元阳(明)撰写的《嘉靖大理府志》,在《地理志第一之二》"物产"科目第73-75页记载:  相似文献   

10.
正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大千世界都藏在这一花一叶之间,当我在苍山圣应峰下的寂照庵游赏一天后,完全地感受和领悟到了这句禅语的意境。那是一个阳光明媚,心情却布满阴霾的午后,因为凡尘俗世的纷纷扰扰,一个人漫无目的地开车在路上,随心驱使由感通寺入山去往佛国净土以寻求一份宁静。感通寺,原名荡山寺,始建于南诏,此后多次重修,香火不断,  相似文献   

11.
正显圣寺是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平水镇云门景区的一座千年名刹。寺院三面环山,东靠平水镇,北望秦望山,南有若耶溪、平江水库等。古诗有云:"耶溪十五里,窈窕启琳宫。径古见狮窟,苔深埋虎踪。云封西涧雪,花映半山红。明月偏清远,林篁度晚钟。"(赵甸:《云门显圣寺志》卷十五)诗中描绘的即是这处溪水淙淙、曲径通幽、依山傍水的佛门胜地。显圣寺原是东晋王献之(344-386)的旧宅,自晋安帝义熙三年(407)始有高僧居住。唐武宗会昌年间寺院遭毁,又于  相似文献   

12.
正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他在史上留下了多项"第一"和"之最":第一位到达印度的中国僧人;第一位连续走完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人;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年过花甲还到外国取经的高僧;第一位对取经经过之地都留下记载的高僧;还是西行取经走得最远、到的地方最多的高僧。  相似文献   

13.
水目年華     
水目山景区位于祥云县城东南方向,是滇西地区的佛教圣地,登山远望,群峰秀色蜿蜒,下川坝百里纵横,尽收眼底,主峰山势嵯峨,古树参天.水目山开创于南诏龙兴四年(唐元和八年),即公元813年,因开山祖师普济庆光禅师"锡杖涌泉"而得名,为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皇家禅林、云南禅宗第一寺院、滇西佛教文化传播中心.依山建有九庵十八寺,现保存有水目寺、普贤寺、宝华寺等佛教禅院,有中国南部最大的佛教塔林,全国罕见的"寺抱塔"奇观和久负盛名的宝华寺"戒堂",特别是佛门圣物肉身"舍利子",更有"一见结禅缘、一拜保安康"的佛家禅缘.  相似文献   

14.
昭觉寺是四川地区最重要的寺院之一,圆悟克勤禅师亦是昭觉寺历史上最出色的禅师.在克勤禅师住持昭觉寺时期,不仅寺院的管理方式有重大改变,既是寺名也经历"崇宁"、"天宁"、"报恩光孝"等演化.使得昭觉寺逐步走入国家大寺的行列,从而促使昭觉寺在宋代的发展到达顶峰.  相似文献   

15.
苍山两记     
杨湛 《大理文化》2013,(1):65-67
波罗岩记 知道苍山有波罗岩,缘于《徐霞客游记》。苍山景点多,感通寺,清碧溪、中和寺,龙、凤眼洞,七龙女池、无为寺等,俱在近山,游者众多,就连僻处深山的花甸坝,高近峰顶的洗马潭,也有不少人到过。我七十年代末聆教于先生赵橹,先生罹难期间,曾数年在花甸坝开荒种地,他写了一系列有关花甸的散文,《牧羊歌》、《山里人家》、《磨刀石》、《天门》……那时他刚平反,这些美丽的文字是抄写在一本硬皮笔记本里的,尚未发表过,那遒劲挺健的钢笔字,一如先生刚直的人格。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智永不仅是一位佛门高僧,而且是一位杰出的书法艺术大师。著名的《真草千字文》即是智永书法艺术的灿灿精品。智永,名法极,王羲之第七代孙(羲之第五子徽子之后),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人。人称”永禅师”、“永师”,”永僧”。具体生卒年月失考。  相似文献   

17.
超化吹歌     
鱼禾 《寻根》2009,(5):138-141
最早知道河南新密市南部超化这个小镇,是从朋友邓国锋的文章中。那时他在超化镇当书记,曾为重修超化寺写赋,其中有句“稻绿平畴,芦苇披拂”,用以述说超化的自然环境,令我过目难忘。超化镇建于北魏,以佛教名刹超化寺名,超化寺则借由佛教梵语“超凡化度,脱俗绝尘”而名。而最令我神往的,是超化“吹歌”。  相似文献   

18.
槐山,位于江夏区金口古镇的长江之滨,其山不高,但留下了很多的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传说。南朝建有"西华观",清朝重建为"淮山寺";唐朝建有纪念达摩高僧的"达摩亭",明朝又改建为"留云亭";还有"望江楼"遗址、千年古银杏和"达摩一苇渡江"的传说。更值得一书的是明代嘉靖年间在槐山西侧的长江岸边所建大型石驳岸,是长江上仅存的一处古代航运建筑设施,2013年3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9.
黄向实 《大理文化》2011,(9):102-112
鸡足山的高僧和上山览胜的文人雅士,何时写出第一副楹联难以考订。从现有的资料看,最迟在元朝,鸡足山寺庵就有楹联出现。明朝和清朝初期,是鸡足山楹联成熟和发展的最好时期。清康熙后,鸡足山楹联流传至今的很稀少。民国初期,鸡足山楹联展示出一个新兴的局面。1966年,鸡足  相似文献   

20.
陈金凤 《寻根》2013,(5):101-105
位于江西吉安东南端的青原山,以山青、水清、气清而名扬,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六祖慧能首座弟子行思于此山安隐寺(后改名为净居寺)扬禅弘法而肇开青原禅系,一时成为天下名山。然宋以后数百年沦于圮废,祖道无闻,直至明中后期在江西曹洞宗中兴的背景下,才略复生气。清朝康熙初年,一代高僧药地大智(方以智)重振青原雄风,使之再度成为江南禅宗的重地。方以智与青原山的结合,是中国禅宗史上“名僧名山两相宜”的典型案例,考察这一案例,自有相当的学术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