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石教明 《集邮博览》2001,(11):42-42
新邮是以何种方式、何种渠道进入一、二级市场的,笔不甚了解,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每次发行的新邮只有很少一部分进入邮政通信领域,而大部分进入邮市供邮商炒作。这是计划体制的模式,已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要求,持别是在新邮普遍打折的今天,既不利于集邮和预订户,也不利于邮政部门,致使整个集邮行业萎糜不振。依笔之见:改变新邮发行方式,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王景如 《中国集邮》2001,(11):35-35
我们说集邮有怡情、益智和储财的功能,从1992年编年邮票扩量发行以来,对绝大多数集邮而言,储财的功能几乎已经丧失。据有关人士统计,1992年至2000年,发行计划内编年邮票216套,至今仍有140套以上打折,平均打折幅度25%左右。今年发行的前14套新邮,又有11套打折。集邮从集邮公司订购新邮,眼看着赔钱。明艰人看得清楚,即使几十年以后,也不会有多大的增值空间。对二级市场上的大多数经营而言,他们多年惨淡经营,也有不少资金被编年票的盘子压得抬不起头来。  相似文献   

3.
欣春 《集邮博览》2003,(1):58-58
今年,当我们走进邮市,身在五彩缤纷的方寸之中,我们发现,尽管国家邮政部门对2002年新邮发行继续采取更积极的政策,但遗憾的是,除了个别品种以外,大多数新邮发行后在市场上仍被打折销售,而以往发行的邮票,被打折的品种可谓数不胜数。邮市并没有因宽松的政策而真正复苏,人们期望的邮市繁荣并没有到来,却见“邮海”中有大批人在往岸上爬。剩下的有人在彷徨,有人在观望。人们疑虑:要真正走出邮市低谷,路在何方?  相似文献   

4.
红梅 《集邮博览》2003,(4):57-57
根据国家邮政局公布的新邮发行计划和新邮预订办法的通告,2003年新邮发行方式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大版和小版全张两种版式同步发行,预订新邮的办法也随之变化,分两种版式预订。对此,不少人认为这是一项很好的举措,有关部门也认为分两种版式预订有益于广大集邮爱好者,有益于抑制新邮打折贬值等等。但我个人以为,此项举措并非都是有利的,弊端也不少,甚至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5.
纪特新邮是邮市的热点、焦点,纪特新邮的发行量是邮坛上下最敏感、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影响邮市冷热、兴衰的关键因素。多年来邮人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发行量大了好,大了,进入邮政通信领域的就多;发行放开有保障;集邮爱好者可顺利平价买到新邮,购邮难的老问题可以被解决……。也有不少人赞成“少”,发行量小,邮票值钱,邮市火热,参与集邮的人会增多,利于集邮队伍的扩大和集邮文化的宣传……。  相似文献   

6.
视点扫描     
《安徒生童话》邮票一面市即打折据6月3日各集邮媒体报道,6月1日发行的《安徒生童话》邮票在各邮政集邮柜台出售受到了广大集邮爱好者和儿童的欢迎,人们纷纷在新邮出售点排起了长龙。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排队者均可买到新邮,新邮票要凭新邮预订证,其中不干胶邮品要持预订和抽中了的尾号购买。喜欢集邮的儿童如果无证, 抽不中尾号想买也不行。在新邮出售点是如此,到了邮市却另是一番景象: 《安徒生童话》邮票小版票面值7.6元,邮市开市价6.8元,收市价6.2元,低于面值1.4元。小本票面值3.8元,邮局售价6元,邮市开市价5元,收市价3.7元,低于邮局售价2.3元。不干胶品种从20多元的期货价格下滑到13.6元。点评:既然新邮在邮市打折卖,为什么不在邮政窗口敞开供应?青少年是集邮的生力军和集邮队伍的基础,在儿童节里,连专门为儿童发行的邮票也不向儿童敞开供应,这算一码什么事!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打折邮票是由于个别预订大户急于回笼资金而造成的,那么新邮打折应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然而目前新邮一面世就打折,并非个别偶然现象。本人以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1)主管部门关于纪、特邮票内部结算体制不合理,使许多集邮公司弄虚做假,移花接木。(2)集邮市场管理办法没有落实到实处。(3)邮票设计不够新颖,防伪技术不够高明,给不法分子造假提供了机会。(4)近几年来全年发行的邮票面值偏高,超出了大部分集邮者的承受能力。(5)邮票发行量偏大,超过了集邮者的需求量。(6)纪、特邮票窗口使用  相似文献   

8.
4月23日,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在上海绿洲大厦举行了集邮市场研讨会,北京、上海、辽宁、江苏、湖北、四川、陕西等部分省市邮政管理局市场监管处、邮政集团公司邮票发行部、中国集邮总公司、中国邮政文史中心和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以及邮市经营者、集邮爱好者和邮商代表参加,与会者对邮票发行体制和造成市场长期低迷的根源进行了剖析和探讨。认为新邮发售政策的双轨制,一方面新邮平价购买渠道被堵死,  相似文献   

9.
1948年,在美国国会的要求之下,美国邮政也发行了大量新邮,造成新邮过剩,全年30套新邮使得著名的《生活》杂志刊登了专题文章《邮票太多了》(附图)。邮票作为一种商品,必然也存在着供求关系。当邮政当局发行的新邮数量超过了正常的邮政用量和集邮爱好者可以吸纳的数量之后,必然要造成供给过剩。现  相似文献   

10.
从1992年起,新邮频频打折,至1999年共发行191套纪特邮票,总面值为718.75元,其中至今仍有120套打折低于面值。1992年发行20套,有6套打折。以后基本上是逐年增加。1999年发行20套,有18套打折,创下了面值175.30元、打折套数占90%的两项历史纪录。  相似文献   

11.
筱娴 《中国集邮》2001,(12):25-26
11月份,全国各地的邮政局和集邮公司正在为2002年新邮预订而鏖战,作为一年一度的集邮业务主要冲刺阶段,近期恰恰是一年之计在于“冬”的关键时刻,许多邮政企业纷纷拿出高招来吸引预订户,为2002年的集邮收入而拼搏,虽然二级市场上依然显得风平浪静,但邮人却可以从市场上不断有人在推销新邮额度的情况中,闻到预订大战的硝烟味。考虑到2002年是邮政营收至为关键的一年,因此新邮预订的完成以及纪特邮票的发行计划如何,已成为影响一年市场集邮收入的重要因素。但从  相似文献   

12.
筱娴 《中国集邮》2000,(10):23-24
新邮紧俏的现象在80年代是司空见惯的,许多经营为了购买新发行的邮票,往往会赶大早到集邮公司排队,以保证邮票的收集不至于断档。尤其是每年初发行的生肖邮票,各地集邮公司出现的长蛇阵更是蔚为壮观,包括笔在内的众多集藏都体会过冒着严寒彻夜排队的滋味。虽然人十分地辛苦,但当邮票到手时,兴奋的感  相似文献   

13.
侯彪 《集邮博览》2010,(3):90-91
每年的12月份都是集邮者预定次年邮票、年册的时间。以前预定年册的时候,邮票公司、邮局都是人头攒动、人满为患。但是在邮市低迷、市场不景气、邮票普遍打折的时候,新邮预订数量也随之下降。那么,2010年的新邮预订情况怎样呢?年册的销售又怎样呢?  相似文献   

14.
新邮宣传折,顾名思义,是配合我国邮政部门发行新邮印制的宣传品。内容主要包括:邮票发行计划、拟发邮票图稿、办理预订事项等。由于该款印刷品为国家邮政部门印制,集邮者免费索取、收藏,多年来颇受集邮者重视与青睐。我喜爱收藏新邮宣传折。它对预告新邮、预订新邮和收藏新邮,有着很好的宣传引导作用。别看它小,用途可不少。有了它,可以了解掌握全年纪特邮票发行计划,按时购买和研究新发行的邮票。宣传折上的邮票图稿,让集邮者有先睹为快的乐趣,能够激发收藏欲望。对我这样喜爱极限、原地集邮的人来讲,依据新邮  相似文献   

15.
邮友声音     
《集邮博览》2018,(2):111-111
2018年新邮,我关注系列邮票 近些年来,每当新邮发行计划公布以后,笔者就期待拜读《集邮博览》刊出的《XXXX年新邮,你关注什么?》(以下简称“关文”),最关注的问题就是看看新邮中有哪些是系列邮票(包括系列名称)。我国发行的系列邮票除票名中含系列名称之外,有些系列邮票往往难以认定,而“关文”会提供一些信息。  相似文献   

16.
1977年秋,“革”已经结束一年了,那时,刚刚步出浩劫的集邮对新选题的新邮票有着强烈的渴求。可惜1977年的邮票并未见“新”,由于在发行的前一两年就确定了选题并投入印制,所以1977年的邮票未见明显起色,是年的T票只发行了2套?笔问邮票发行局的秦馨民先生,1978年的新邮将有什么突破。当时,邮票发行计划是不公开的。秦馨民避开了提问答道,明年的新邮比今年多得多,如万马奔腾一般,你多准备点儿钱吧。  相似文献   

17.
在还没从新千年到来的喜悦与兴奋中平静下来时,我国广大集邮爱好和预订户就陷入了新邮发行计划引起的无尽的烦恼之中:传闻中的计划外邮品的种类与销售方式究竟如何?全年邮票面值将会达到什么程度?在邮市长期萎靡不振的情况下,这些问题的确有些让人闹心。  相似文献   

18.
宝木 《中国集邮》2000,(12):16-17
2000年上半年的纪特邮票发行量于9月26日公布,这是国家邮政局采取新邮销售期缩短至半年措施后,提高新邮透明度的新举措,受到了集邮的欢迎。从公布的上半年新邮发行量分析,90年代居高不下的新邮发行量确确实实地下降了,而且下降的幅度较大,呈现令人可喜的趋势。纵观今年上半年新邮发行量,可以发现一些十分有趣的现象,也为后市的变化发展埋下了伏笔。笔经过对数据的认真分析,结合新邮在市场中的具体表现,认为这次发行量的分布存在着如下特征:  相似文献   

19.
每当一套新邮发行,我都要做两件事:一是整理一下与邮票背景有关的资料,包括选题和设计的资料。这样做既可以感受欣赏过程中的愉悦,又可以积累一些素材。二是应付有关报刊的“邮票欣赏”约稿。但由于都被“时限”所限,包括我在内的评赏章,往往如囫囵吞枣,消化不良。甚至有的邮票欣赏章竞在邮票发行前出笼,因此有关报章就曾有人对新邮评论早产提出批评。《上海集邮》别出心裁,年底约我评论一下当年的重点邮票;  相似文献   

20.
“革”结束后,我国邮票发行部门对纪、特邮票选题及时作了调整,1978、1979两年问的新邮选题、设计,以其脱颖而出的新意,博得集邮的喜爱。曾被极左思潮打入冷宫的《京剧脸谱》邮票重新设计发行;被视为“旧风俗”、“封建迷信”的十二生肖,也列入新邮选题。于是,T46庚申年——新中国生肖邮票第一猴,携带着设汁家、雕刻家、集邮对未来的憧憬而问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