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从帕尔莫文化语言学视角重新审视诗歌的不可译性,意象再造是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一种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中国写意油画沿袭了中国古典美学传统思维方式,善用写意、表现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受,即使在绘画中也体现出明显的东方意蕴。意象,作为主体对客体主观反映产生的一种心理存在,本是中国画论中的一个概念,具有鲜活的个性特征,“意”是人的主观感受与审美理想,“象”是主观感受在内心形成的一种映像,是没有物质化的、非现实的意识存在,其类型与主观思维方式和图形化的结果息息相关,意象构成了审美的表象系统。意象作为非现实的物质形态只是流于可想而不可视的意识层面,将意象转化为可视的形式符号,使之从心理层面上升为实在的物质层面,成为具有物质外观的真实存在,意象才能成为艺术作品。探索意象在油画创作中产生、物化、物态化的生产过程,实际上就是探索中国意象油画艺术的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3.
空间诗学是一种以空间化为特征的思维模式,注重事物的共时性、在场性、构成性。将意象理论置于文化地理空间、心理场空间以及都市空间的维度下分别进行分析考察,则会发现意象是感应生发,交互流动,不断生成的,也许对意象理论的多样性差异的阐释是一种可能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4.
浅谈《功夫熊猫》对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的传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地理、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文化意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本文在介绍文化意象含义、表现形式的基础上,结合梦工厂电影《功夫熊猫》,从动物文化、称谓语文化、古典哲学文化和功夫文化等方面分析其对中国传统文化意象传递的成功之处,就国内在传统文化意象传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诗仙著称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与诗和酒都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正是促成李诗豪放风格的内在趋动力。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其逍遥境界,象一股涓涓细流从李诗中淌过,可以说构成了李诗飘逸的意境。细读李诗后不难发现,李白对月情有独钟。李白离不开酒,更离不开月下喝酒的幽韵之境。李白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月亮意象。从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中绰号蕴含丰富的文化意象,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文学作品中绰号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作者非凡的艺术功力,还在于其蕴含丰富的文化意象。由于文化意象具有互文性,只有在文化语境中对文化意象有了正确理解才能确保文化意象在翻译中的成功转换。  相似文献   

7.
酒自出现以后,就与文化密不可分。文章从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文化维度对比中西酒文化,发现二者在起源、种类、酒器、酒德、酒礼、酒功、酒诗以及酒政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化主要受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了解差异并追根溯源,是促进中西酒文化交流发展,推广中国酒文化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文字是一个符号系统,而文字符号的本质是任意性、社会性、心理性和文化蕴涵。由文字符号将意象物化以及从物化意象还原本初意象都涉及到这个本质。文章着重探讨了这个本质下的翻译与意象再现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城里城外》中所出现的土地意象,所指已超过其本真意义,成为蕴含着情感与理性的一种文化符号。作者借用土地这个大意象,表现出一种对精神家园的追取,谱写出一部动人的思乡咏叹调。  相似文献   

10.
苏轼与酒、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之于酒、茶最重要的是淡化和超越其物理作用而重在其精神性.他于酒中求真、求适、求至乐,真得酒中之趣;他于茶中求得一种清醒、清雅、清适而又清高的君子高人之品格风度,深得茶中三昧.苏轼以儒释道思想为底蕴,赋予酒、茶以深厚的文化、审美意味,鲜明地表现出他的高风绝尘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1.
在诗歌翻译中,最为关键的地方就是诗歌意象,源于各种语言,其文化不一,导致诗歌翻译中意象翻译备受关注。本文以许渊冲先生英译《枫桥夜泊》为例,首先分析其译文在意象传递过程中出现的文化意象空缺问题。然后基于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三化"策略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2.
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帕尔默在他的文化语言学理论中着重提出了文化心理意象理论一说。语言来源于意象,而意象是心理表征,意象是感觉器官的类比,从这几个文化语言学视角提出和分析了意象理论对于影视话语翻译的若干特点。作者认为,电影是由视觉和听觉综合起来欣赏的形象艺术,影视翻译不可避免地必须接受一些客观现实的制约,甚至在双关语中也有所体现。完整地传达源电影的信息就需要译者在这些特点和影响上注意总结并不断研究。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语言再创造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文化的异质性势必会造成翻译活动的不同。本文以《红楼梦》的杨霍译文为载体,比较分析二者在其翻译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力求从生态文化,宗教文化,文化意象以及译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多个角度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艺术性最高的一部。文章通过对彼得·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经行阐述,结合《老残游记》两种英译本中对文化意象的翻译,比较这两种翻译策略在文化传递中的不同作用。文章指出,在处理文化意象时,杨宪益夫妇倾向于使用交际翻译,以提高译本的可读性;而哈罗德·沙迪克则更多地使用语义翻译,旨在达到忠实传递中国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选取两本原创剧本中比喻为例,探讨准确传递五华采茶戏词中隐喻意象的翻译方法。笔者发现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意象图式,剧本中英文同等意象传递为少数,不同意象隐喻转译及针对文化特定隐喻进行下调处理为常用翻译方法。准确传递文化内涵为传播英译版五华采茶戏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王蓉蓉 《阅读》2016,(4):9-12
在小学"古典文学作品"教学中渗透"原型意象",让学生在探其奥妙、察其精微的过程中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体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教学策略:捕捉原型意象,欣赏语言之美;围绕神话故事,领略原型意象,感悟文本之意;开展小课题研究,探究原型意象,体味文化之妙。  相似文献   

17.
语言作为交流的重要媒介在各国事物不断渗透、融合的现状下尤显重要。各种语言间的交流障碍归根结底来源于文化差异。意象为文化语言学的核心概念,其对诗歌翻译的解释力也逐渐被认可。本文从文化维度出发,探讨不同源语言对同一意象的认知识解,再应用到汉诗英译之上。从而促使了翻译中正确意象向目标语言的更精确转换,将古诗《金缕衣》的言妙精髓之点传于英语中,使目标语读者亦能探寻其魅力、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18.
对于"去国诗人"这一特殊群体来说,由于处于异质文化环境之中,他们的身份认同、价值观念认同、文化认同和语言认同,都具有更为丰富的辨析空间。李笠诗歌中的文化母题意象诸如"历史人文意象"、"家族意象"、"母语意象",体现了民族文化认同中十分丰富的意味。  相似文献   

19.
在沈从文的性爱叙事中纷纭的性爱意象参与了小说文本意境的建构。头发其特定的文化内涵表现为蕴含着政治功用的“政治的头发”和具有着性吸引力的“审美的头发”。沈笔下的头发是迥畀于鲁迅笔下政治的头发的审美的头发。鹿和观音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女性意象。鼻子和刀是具有作家个人风格的男性意象。  相似文献   

20.
某种程度上语言都是一种特定文化的反映,不同的意象在各民族的语言中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意义,英语也不例外。本文着重从与动物相关的习语入手来分析该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