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这个夜晚风雨交加,却有一股清澈无痕的潜流在风雨中涌动。这清流圣洁纯粹,坚定沉着,忽如飘飞轻盈的双翅,忽如在深海下推进的无形之川,又忽如丽日蓝天,琼浆喷薄——这是歌声,歌声让外面的风雨淡出,消隐。  相似文献   

2.
李清照的《声声慢》入选人教版课标教材必修四。其中的"乍暖还寒"之"还"读音较乱,有规范读法之必要。笔者不揣浅陋,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乍暖还寒"之"还",人教版课标教材注音为huan,注释为"忽暖忽冷,气候变化无常"。该词网上的朗诵视频,有的读为huan,有的读为hai,有的读为xuan。网上关于该词读音的讨论文章,有的主张读huan,理由是"还"在"乍暖还寒"中是动词"返还"义,并且"还"在古代  相似文献   

3.
田野之晨     
雨,忽急,忽缓,忽泼,忽洒地下了一夜,终于在黎明破晓之际悄然而住了!清晨我踏上了这田野小径! 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夹着花香、草香,使人为之一振!那些圆圆的、亮亮的“珍  相似文献   

4.
正临近期末,学校要求任课老师写一份诵读课总结。回首一学期来,我带领孩子们在诵读课上尝试了各种方法,可谓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一切"为我所用"。孩子们享受着经典诗文的乐趣,背诵了不少诗文。其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正欲下笔,忽又计上心来:何不让孩子们来写呢?从学生的角度来总结诵读课怎么学的?学到了些什么?看看学生眼里的诵读课究竟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5.
写文章好比登山,最要曲折起伏,这里面有太多的好风景,让你曲径通幽,移步换形;看看好像下坡去了,忽又上坡;看看好像往左拐了,忽又往右;看看好像无路可走,忽又豁然开朗,看看好像将到峰巅,忽又小路引开……  相似文献   

6.
听风     
起风了。徐徐的微风似空气中荡漾的涟漪,凉爽,柔和,贴切,使得树叶儿摇晃、碰撞,像一个个哑铃被轻轻地摇动。这声音忽大忽小,忽粗忽细,忽远忽近,极像一支训练有素的乐队,在演奏一支轻快、跳动的乐曲。风渐渐大了。它穿街走巷,调皮地敲敲人户的家门,掀动贴  相似文献   

7.
风暖鸟声碎     
张梅 《教育文汇》2011,(8):54-54
鸟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并不清楚。初夏天亮得早,醒来的时候,窗外处处有啼鸟,忽高忽低,忽急忽缓;鸟儿们早在这片楼间的草地上,尽情显露着自己的欢愉了。  相似文献   

8.
江弱水 《当代学生》2012,(12):19-22
要形容这是个什么时代,我想到的词首先是忽悠,可是这个词常见的解释都不能得其神韵。我一直想给忽悠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发现很难,除非辅之以一些描述。首先,忽和悠都是动词。平常我们讲忽闪,讲晃悠,忽就是闪,悠就是晃。然而,忽和悠又都是形容词。忽者,短暂也;悠者,久长也。你要说什么什么的十万分之一,那就用得上忽了,十忽等于一丝。但悠久啊悠长啊悠远啊,悠便是好久好长好远。  相似文献   

9.
激情四射、万众瞩目的南非世界杯足球赛极具魅力和观赏性。 随着“20以内减法”教学的完成,学生们已经学完20以内所有的计算类型。我正打算准备一堂综合练习课,忽一闪念,  相似文献   

10.
潘志刚 《家教指南》2011,(1):112-116
"忽"及以它为语素构成的一些复合词,在敦煌变文中有时用作假设连词。"忽"作假设连词在中古已产生,是副词用法的进一步语法化。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认为"忽"作假设连词是"或"的同音假借字,情况并非如此。"忽若"、"忽如"、"忽其"用作假设连词是通过同义复合而形成的复合词。"忽然"、"忽尔"、"忽而"是"忽"加词缀构成的复合词,它们由于受到"忽"、"忽若"、"忽如"、"忽其"作假设连词的类推作用而产生出相同的连词用法。  相似文献   

11.
因为执行候课制,所以每天课前都要提前三分钟到教室门前待课。一日,刚在教室门口站定,忽有啜泣声传来,推门进去,见一女生伏桌痛哭,便前去询问情况,初始该女生只是哭泣,并不把头抬起来,再三耐心做工作,才递上一张纸条,打开一看,见上面写着这样一些文字:  相似文献   

12.
托起草原     
天下最美的草原在呼伦贝尔,白天而降的两泓清水,呼伦湖与贝尔湖,浇灌哺育着这片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草原青青在夏季.一场新雨,跟着一阵微风,青草婆娑起来,忽摆抱动,忽俯忽仰,歌态轻柔,舞姿曼妙,巡巡碧浪卷向天边,使整个世界变得芬芳.  相似文献   

13.
倒带     
轻轻按下"■■",磁带"忽啦忽啦"逆时针地转个不停,到了曾经精彩的部分才停住,继续着这个精彩。这世上有多少可以回到  相似文献   

14.
王老师上课幽默风趣,课堂教学 设计独特新颖,从不一本正经地上 课,很喜欢以丰富的形体语言搞活课 堂气氛。因此,同学们很喜欢上他的 课,和他的关系也极为融洽。 一次上作文课,主题是仔细观察 生活。王老师讲了十多分钟以后,忽 然走出了教室,不一会儿又进来了。 同学们都笑了起 来,因为王老 师竟然用一张 大报纸将上半 身遮了起来。  相似文献   

15.
雨,忽急、忽缓、忽飘、忽洒地下了一夜,终于在黎明即将来临之际,悄然地停住了。雨后初晴,碧空如洗。我带着浓浓的兴致,踏上了离家不远的一条曲折幽深的山径。  相似文献   

16.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部分题目忽深忽浅,把握起来真不容易!" "67页上思考题的答案我帮了半天,才做出来,真不知道该如何和学生讲才好!"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应各地同行之邀,听了不少青年朋友的好课,这些教师虽课型不一,风格各异,却无一例外地在努力实践着新课改的精神,努力贯彻着新课程的理念,努力落实着新课标的原则,的确令我受益匪浅。欣赏学习之余,忽又产生了些许遗憾:为何这些  相似文献   

18.
唐制胡琴小忽雷、大忽雷的传奇性流传,促成了孔尚任与顾彩合作的<小忽雷>传奇的问世,也诱发了<大忽雷>杂剧的创作.结合新发现的刘喜海所撰<小忽雷记>和顾彩寄居孔府、投奔容美土司的经历分析,<大忽雷>的作者当为顾彩.<大忽雷>与<小忽雷>虽然在体制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均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怀才不遇之叹.  相似文献   

19.
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只有具备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要求。但不可否认,有些语文教师在思想上对口语交际教学还不够重视,表现为:重视阅读课,忽视口语交际课;重视朗读指导,忽  相似文献   

20.
浑源方言中有不少带词头"忽"的词。"忽"词缀是浑源方言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入声词缀,是浑源方言词汇的特点之一。从历时角度看,"忽"缀词中的"忽"虚化程度较高;从共时角度看,具有[+反复]语义特征的"忽"作词缀可以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象声词。近年来,"忽"缀词在浑源方言中的使用呈现下降趋势,值得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