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2 毫秒
1.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同为乐府古题,又均有十分出色的音乐描写,但因作者的个人才情、生活遭遇不同,两首诗在音乐描写方面呈现出迥异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当代筝乐作品的不断涌现,有一部分作曲家选择以古诗词为写作背景进行筝曲创作。笔者选择以筝曲《箜篌引》为例,从不同角度分析古筝作品与同名诗篇中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准确的以深层体验来诠释乐曲,探究在乐曲演奏中应注意的文化内涵,达到音乐与诗意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3.
《箜篌引》作为古代朝鲜族的著名汉文诗歌,具有重要的文学艺术价值,且对后世许多著名诗人的乐府创作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通过文艺审美的视角切入,深刻透析作品中包含的人物意象及其行为,并反观后世著名诗人的同名继作,会发现这则传说的民间叙事背后所隐含的道家神仙信仰,这对于探讨中朝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杂文》篇末提到的“汉来杂文”,涉及了四种汉代以来出现过的不同的“杂文”观。“典诰誓问”是先秦古老文体,在汉代以来已经失去生命力,在《文心雕龙》中附入《史传》和《诸子》。“览略篇章”与一般的文体有明显的性质差别,属于类文体,附入《附会》和《练字》。“曲操弄引”指琴曲歌辞,是琴曲的陪衬,附入《乐府》。“吟讽谣咏”泛指富于情采的诗赋,在西汉被视为小道,《文心雕龙》附入《明诗》《乐府》和《诠赋》。它们都是曾被边缘化的文体。正确认识《文心雕龙》所称“汉来杂文”,对于我们理解汉代至南朝齐的文体价值观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凭箜篌引》一文“空山凝云颓不流”的注释为 :“空山里的浮云(被箜篌的乐音吸引 )颓然凝滞在那里不动了。”笔者认为这一注释有值得商榷的必要。在这首诗里 ,诗人借助大胆的超现实的想象和极度的艺术夸张对李凭演奏箜篌的音乐效果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摹 ,从而高度地赞扬了李凭演奏箜篌的卓越技艺。诗的开头先用“吴丝蜀桐张高秋”交代箜篌的材料和演奏时令 ,接着用“空山凝云颓不流”开始描写箜篌的乐音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你看 ,琴弦刚拨响就使得山中的鸟语虫唱自愧不如而销声匿迹 ,花草树木也仿佛失去了呼吸吐纳 ,停止了生命的律动 ;满…  相似文献   

6.
朝鲜与中国有5000多年的友好往来历史。公元前11世纪,中国商朝文化就传到朝鲜。公元一世纪初,就有朝鲜人背诵《诗经》、《书经》、《春秋》等中国儒学经典。《箜篌引》是朝鲜古代文学中唯一传世的最早的古典抒情诗,不论其诗题、诗语、韵调、风格,还是内容、情感,乃至表现手法都受容于汉乐府。  相似文献   

7.
音乐是一种储存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声音只能存在于一瞬间,但是它在人心中留下的印象却是永恒的。音乐是一种很抽象的东西,想要用文字将它的艺术感和精妙之处描述出来是很困难的。但是唐代诗人李贺就用一首《李凭箜篌引》将自己听箜篌演奏的感觉精确的描述出来,李贺的这首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还有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一起被称为"摹写声音之...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选入李贺《李凭箜篌引》一诗,其对“十二门前融冷光”的注释为:“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笔者认为不够恰当,释为“优美动听的乐声消融了长安城的寒光冷气”为好。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9.
对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清人方扶南有“摹写声音至文”、“李足以泣鬼”的评论。确为至论。李贺以其浪漫才情和瑰丽想象,营造了一个幽奇神秘的意境。对于无形抽象、稍纵即逝的音乐,李贺以实写虚。重在效果的渲染.亦真亦幻,突出了箜篌声鬼泣神惊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李贺《李凭箜篌引》里的名句。它们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0世纪的研究可谓众说纷纭,总括起来有五种:  相似文献   

11.
《乐府诗集》收录温庭筠32首"乐府倚曲",它们既区别于温庭筠的相和、横吹等七类乐府诗,亦不同于元、白新乐府。郭茂倩专设以"乐府倚曲"之名,隶于"新乐府辞"类下。根据唐人"倚曲"的创作特点,"乐府倚曲"即温庭筠倚声而作的乐府诗。倚曲通常限定为某种特定场景倚声制曲,辞乐结合紧密,二者相谐,要求创作者具备全面的音乐、文学素养。温庭筠所倚之曲并非古题乐府旧曲,亦非隋唐燕乐之曲,而是作者自创新曲。曲辞遵循乐府传统,或采前世可叹之事补充新辞,或讽兴现实以贻后世审音者采入乐府。郭茂倩"乐府倚曲"的设立,明确了其乐歌性质及创作方式,还原了其独特的艺术生态。"乐府倚曲"对乐府诗传统辞乐关系作出了新的拓展,其文学史意义在于,它与中晚唐时期诗、歌、词、令等音乐文学的创作情境具有相通性,提供了理解与阐释晚唐艺术经验及文体生成、演进的又一视角。  相似文献   

12.
“歌”,“行”、“吟”是古诗的体裁,这些名称,在汉魏六朝的民歌乐府中就有了,如《子夜歌》,《饮马长城窟行》、《白头吟》等,有时“歌行”也连称,如汉乐府民歌的《怨歌行》。“歌”有纵情歌唱的意思。例如,初中语文课本上读过的乐府民歌《敕勒歌》,描写敕勒平原的辽阔无边,畜牧的兴旺景象,宜于放声歌唱。“行”与“歌”的不同在于它有“衍其事而歌之”的意思,就是在歌唱中铺叙纪事。通常“行”是一种可以歌  相似文献   

13.
"高效"课堂一直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但实践的效果却并不显著。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以《李凭箜篌引》为例,来谈日常教学中的几点思考,主要从目标设定、提问方式、小组讨论、内容安排等方面来改进课堂上的一些"低效"做法,以促进教学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的“罗锅儿”在读音和意义上都相当于古汉语的“偻佝”。《广韵·侯韵》:“偻佝,短丑貌”。“偻佝”的较早形成是“痀偻”、“伛偻”或“偻句”等。 《庄子·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成玄英疏:“痀偻,老人曲腰之貌。” 《广雅·释诂一》:“伛偻,曲也。”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引《通俗文》云:“曲脊谓之伛偻。” 《广雅·释器》:“枸篓”条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七释:“枸篓者,盖中高而四下之貌,山颠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在音乐描写方面既有相同之处 ,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可谓异曲同工 ,尽得其妙。正是音乐和文学完美无缺的结合 ,使得这两首诗得以闪烁着璀璨的艺术光辉。  相似文献   

16.
在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中收录了三首《秦女休行》。据郭氏“解题”可知,这三首诗的产生是:左延年根据秦女休为宗报仇杀人遇赦的故事,“因意命题”,首创了《秦女休行》;傅玄以庞氏烈妇赵娥亲为父报仇杀人遇赦一事为题材,拟古乐府旧题写了《秦女休行》;李白亦“学古叙事”,拟作了《秦女休行》。这已是文学史上的定论。但是,一九七八年《文学评论》第五期上刊载的吴世昌先生所撰《(秦女休行)本事探源》一文,却对左、傅二人所作《秦女休行》的内容及诗题,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其主要论点是:(一)左延年、傅玄所作的两首《秦女休行》“所咏其实是指同一故事”,亦  相似文献   

17.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一篇描写音乐的奇作。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侧重于对其音乐描写的研习,而对其修辞手法运用的丰富性讲解则不是很多。笔者力图对诗中的修辞手法进行集中探讨,便于同仁教学中参考。  相似文献   

18.
行本是古代乐府诗歌的一种体裁,但杜甫学习并发展了乐府民歌的形式,没有沿用旧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拟了《兵车行》这个题目。蔡宽夫对此高度赞扬说:“齐梁以来,文士喜为乐府词,往往失其命题本意。……唯老杜《兵车行》、《悲青坂》、《无家别》等篇,皆因时事,自出己意立题,略不更蹈前人陈迹,真豪杰也。” (转引自仇兆鳌《杜诗评注》卷二)  相似文献   

19.
从《诗经》为标志的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第一次高潮,到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形成的第二次诗歌创作高潮,其间诗歌创作大约沉寂了三百余年。孟子分析其原因乃“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而后《春秋》作”,[1]其间便是先秦散文的勃兴。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创作意义上的《诗》是不景气的,但由于大量用《诗》者的存在,使已有之《诗》的固有意义得以扩张,《诗》在数量上没有增加,却因其多侧面多功能的运用,而呈现出热闹的景象。”[2]仅以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为例,其大量引诗、用诗就足以令人叹为观止。据清…  相似文献   

20.
李贺的诗集,曾名为《李贺集》、《李贺歌诗集》、《李长吉歌诗》、《李长吉文集》、《昌谷集》、《李贺诗集》等,皆四卷,或多“外集”一卷。据杜牧《李长吉歌诗叙》“太和五年十月中,半夜时,舍外有疾呼传缄书者,牧日:‘必有异,亟取火来!’及发之,果集贤学士沈公子明书一通,日:‘我亡友李贺,元和中,义爱甚厚,日夕相与起居饮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