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空间研究和认知图绘的文化策略是詹姆逊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詹姆逊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的落脚点。在詹姆逊看来,面对晚期资本主义空间所造成的政治行动困境,我们需要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批判来揭示这一空间隐蔽的压迫性,并通过意识形态积极作用的发挥来开启这一空间所蕴涵的革命性维度,即社会主义政治。  相似文献   

2.
詹姆逊对中国学术界影响巨大、全面、深刻而久远。1996年以来,国内学界从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研究、文化批评与文化研究、现代性研究、全球化研究、乌托邦研究、政治思想研究等方面,对詹姆逊予以了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总体性思想是詹姆逊的社会历史观的主要特征之一.詹姆逊认为,社会历史的总体性观念存在于文本的深层,而文化阐释的目的,就是发掘出这种"否定的"意识形态,展现文本的乌托邦冲动.在詹姆逊看来,尽管晚期资本主义无所不在的物化现象使文化作品也蒙上了一层物化的幻影,但是,社会历史的总体性思想以及变革旧有的社会秩序的乌托邦愿望却仍然存在于作品的无意识之中.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的"理想国"被利玛窦的《中国札记》所激活,使西欧哲人凭借对中国的想象批判现实,表达变革社会的要求,形成了乌托邦精神。资本主义发展中现代性的分裂,又使这种乌托邦转变为空想社会主义,反映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乌托邦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保持了对现实的批判精神,有其局限性也有不可否认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詹姆逊从后现代文化、传统文化和"真实文化"这三方面吸收文化的合理元素,勾画出具有包容性和多元性的文化前景。他没有摆脱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局限,他所发动的毕竟只是文化领域的一场革命,所以他的文化构想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理想之舟被暂时浅搁。但是詹姆逊的文化乌托邦思想却起到了理论的先导作用,在后现代语境下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后启蒙时代,众多对乌托邦的批判都是以对乌托邦的泛化理解为基础的。其实乌托邦是西方现代性的产物,在其文本表面的圆融一贯下潜藏着若干内在张力,这些张力与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具有亲和性。借助现代性的媒介,可以看到乌托邦和知识分子的共同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7.
旅游与乌托邦都是颇有争议的概念,但是旅游所包含的审美和精神愉悦两种元素,所蕴含的人类生命自由价值、精神价值以及健康的乌托邦精神所包含的理想主义和超越批判的精神有助于消解现代性悖论带给人们的精神和情感危机,这些却是不可争议的。把对旅游的研究置于现代性和乌托邦相互观照的视角下,对旅游的本质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在乌托邦的视域中寻求旅游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由此来说,旅游是通往乌托邦的桥梁,旅游目的地是一个异域的理想化的乌托邦,是旅游者的精神家园。健康的乌托邦精神启迪旅游者的心智,美学向度的"畅神"使旅游者在批判现实中消除现代性悖论造成的苦恼,摆脱内心的浮躁,探索自我,超越自我,以乌托邦的方式实现内在精神生活的升华。  相似文献   

8.
詹姆逊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以反元叙事著称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展开总体性分析,这使他在国际学界备受争议。本文紧扣理论思维和实践政治两大维度,从"为总体性正名"、"马克思主义诠释学"、"认知测绘美学"、"全球化及其抵抗策略"四个方面,对詹姆逊重建总体性的文化批判理论进行批判解读。詹姆逊在总体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并有所发展,但他对"主体"等哲学范畴的理解,多少偏离马克思主义而近于后现代主义;这使他的文化批判理论最终陷入了悲观主义迷局。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是非实体论的,其批判"一词反映了这一思想的过程论色彩,当法兰克福学派从事社会批判时,有意忽略了批判对象的实体性,突出其精神形态的性质和逆动"过程,着重进行文化意义上的批判;社会批判理论的文化批判主要包括广义的文化批判———揭示资本主义技术合理性中的虚假意识"、狭义的文化批判———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单向度性,以及哲学批判———批判资本主义思维方式的肯定性;社会批判理论不是以构建社会乌托邦为其理论终点,而是在乌托邦的名义下倡导艺术复兴  相似文献   

10.
詹姆逊剖析了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局限性和矛盾性:商品拜物教的存在,文化所赖以产生的集体生活方式被打破。他不断地探索文化的最终走向,提出文化乌托邦思想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詹姆逊从后现代文化、传统文化和“真实文化”这三方面吸收文化的合理元素,勾画出具有包容性和多元性的文化前景。他没有摆脱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局限,他所发动的毕竟只是文化领域的一场革命,所以他的文化构想具有浓厚的鸟托邦色彩,理想之舟被暂时浅搁。但是詹姆逊的文化乌托邦思想却起到了理论的先导作用,在后现代语境下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派别之一,并以社会批判理论为主要特色。理论家们用深刻、犀利的笔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诸种弊端进行揭露、反思和批判。他们以启蒙精神为靶子,将工业文明,甚至整个人类文明史的批判融合到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社会批判理论独特的逻辑路径,显示了反思性的实践品格。社会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要求人们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反思意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虽是带有乌托邦色彩的悲观主义文化因素,但对我们审视当前的社会现实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乌托邦精神与教育——关于教育价值理想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托邦精神不同于理想和超越精神,它体现着对此时此地不具有实现可能性的价值理想的追求,其内涵是追求完美的精神、批判的思维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乌托邦精神与教育的价值理想有着内在的契合性:一方面,乌托邦思想家将教育作为实现其价值理想的最重要力量;另一方面,教育内在地具有一种超越现实存在、趋向完美境界的价值追求。教育的乌托邦精神作为一种在此时此地不具有完全实现可能性的价值理想,也存在着走向异化的危险。因此,要防止乌托邦精神的僭越,必须将其置于人类理性智慧的观照之下。  相似文献   

14.
詹姆逊是晚期马克思主义的领军人物,<单一的现代性>标志着他介入现代性论争.詹姆逊坚持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一文化特征的判断,对现代性和现代主义实施了有力的意识形态批判,认为"现代性的复兴"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神话.  相似文献   

15.
韦伯认为世俗化是信仰消解的内驱力。当下,质感的、非理性的审美世俗化倾向使"审美的乌托邦"濒临危机,在宗教伦理没落的地方,人类的精神当归属何处?康德说:"我们的时代是真正的批判的时代,一切事物都必须接受批判。"那么,我们对时代是否也应该进行反思了。  相似文献   

16.
在《四世同堂》这部以抗日战争为大背景,透视性地对本民族进行文化批判的作品中,老舍对日本文化和日本的国民性进行了深刻剖析,并向世人展示出三大类型的日本形象:一是战争中的日本军人群像,二是意识形态中的日本民众形象,三是乌托邦型的日本老太婆形象。老舍对于文化批判与国民性问题的格外关注以及对他者丰富性与复杂性的敏锐洞察力,使得他笔下的日本形象具有超越时代与文学意义本身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詹姆逊的"政治无意识"批判理论为批评方法,从社会视域即从阶级的范畴将电影《集结号》放在对抗的群体和阶级的对话中重构,并进行政治或意识形态上的批判,可以看出:对于电影《集结号》来说,它是其所代表的布尔乔亚个人主义话语的个别表达,其意识形态素是"欲望"理论,即通过这部电影表现个人的恐惧等本性,表达了个人利益至上的个人主义精神追求。电影以改头换面的方式抽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表达了布尔乔亚个人的名誉等价值和权利至上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论詹姆逊的意识形态叙事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弗·詹姆逊的叙事理论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阐发。首先 ,阐释了詹姆逊的叙事观念 ,即“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进而论证了詹姆逊在叙事文类研究中提出的历史的、异质的文类观 ;第三部分探讨了詹姆逊所建构的旨在揭示叙事文本意识形态抑制和乌托邦幻想的辩证批评模式  相似文献   

19.
文化研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直接相关,但早期文化研究主要关注阶级意识形态和现实斗争的文化领导权问题,体现出明显的宏观政治特征;从法国马克思主义思潮开始的后期文化批评则结合了西方文化的自检传统,把政治微观化和泛化到了几乎一切文化领域,后期文化批评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早期的意识形态批评精神,但由于对元主体性和反本质主义的强调,因此阻碍了反抗性力量的凝结,最终使文化批评在实践上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乌托邦”在国人的心目中几乎是“空想”、“不科学”等名词的代称,遭到学者们广泛的批判。作为“乌托邦”的一种,“审美乌托邦”同样遇到了人们或多或少的偏见,成为许多学者批判的对象。事实上,乌托邦并不总是虚无的代名词,在某种程度上它代表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超越。同样,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乌托邦”思想也并不如常人所想象的那样只是一种空想的、消极的审美救世主张,它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在社会政治领域进行了多方努力却无效而终的情况下的一种理论自觉,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转向。因此,梳理“乌托邦”与“审美乌托邦”的关系与区别,对于正确认识乌托邦与审美乌托邦的价值与作用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