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他没有大专文凭,也没有上过高中,身上只装一张《职工初中文化补课合格证书》。就是这样一位青年工人,前年五月以来,被《中国煤炭报》和省市报刊、广播电台采用新闻稿件332篇。去年,他先后被评为市、局模范通讯员,又荣获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模范通讯员”称号。他叫崔建民,今年29岁,是河南焦作矿务局李封矿工人。小伙子由于爱写爱画、工作积极,1983年被矿宣传科挑选为通讯员。从此,他开始为新闻单位采写稿件。开始,由于写作  相似文献   

2.
上蔡县高中学生李均德利用课余时间采写新闻稿件,两年中在《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和《驻马店报》发表各类稿件120多篇。他采写的调查报告《新形势下青年之家出路在哪里》被报纸刊登后又选入《共青团工作调研文集》一书。去年3月,他被县、地区评为模范通讯员,还被团省委命名为“优秀未来建设者”。  相似文献   

3.
张爱福写稿     
张爱福,在我们宜川县是有名的农民通讯员,45岁,矮矮的个头。别看张爱福其貌不扬,他的吃苦精神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就连那些县级机关的通讯员也钦佩不已。张爱福是1975年开始给党报写稿的,每年都有几十篇稿件被县广播站播发或《延安报》刊用。多次被县委宣传部评为模范通讯员,三次被《延安报》评为先进通讯员,去年八月初,在宜川县召开的通讯工作会议上,他写的人物通讯《黑脸汉柳鸿》荣获二等奖。张爱福一家四口,全凭他一人劳动。但是繁重的体力劳动没有能动摇他写稿的决心。他白天在地里劳  相似文献   

4.
我从1983年开始写稿。采写什么样的稿件容易被报纸、电台采用呢?我采写的标准是:宣传贯彻党的政策、替人民说话和对发展生产有利。结果,县广播站用稿四百多篇,上级新闻单位采用一百多篇,连续三年被评为地、县模范通讯员。有一次,我下乡搞调查时,发现邢岗乡冯寨村缝纫专业户张长明,举办家庭缝纫学习班,每期每人交学费十二元,已办三期,共收学费三百多元,该乡工商所的人说他是“剥削”,罚他六十元钱。这是不符合政策的,我就  相似文献   

5.
业余时间各有爱好。有的喜欢垂钓,有的喜欢书画……睢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崔玉彬喜欢撰写计划生育稿件。他从1981年到现在,在县以上新闻单位发表821篇,连续被地、县委宣传部评为模范通讯员。崔玉彬从实践中体会到,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关键在于抓好宣传,转变人们旧的生育观。宣传的形式很多,开会、发文件、印传单、写标语……但光这些还不够,还应该拿起笔,把耳闻目睹的典型  相似文献   

6.
读者之声     
我从《新闻与写作》中学到了不少新东西,稿件质量也有了提高,去年被新闻单位采用了30多篇稿件,还被评为县模范通讯员。在工作上、写材料上也都从中得到帮助。希望贵刊增加一些新的栏目和内容,特别是介  相似文献   

7.
西华县李大庄乡青年龚振奎,热爱新闻工作,白天忙于农副业生产,晚上伏案写稿,去年一年有105篇稿件被报刊和电台采用。他连续10多次被地、县评为优秀农民通讯员。还有4篇稿子被省、地评为好新闻作品。几年来他将稿费全部用来帮助别人。  相似文献   

8.
山东某预备役高炮团组建仅一年多时间 ,在被上级评为“先进团级党委”和“先进预备役部队”的同时 ,新闻报道工作也取得了另人瞩目的成绩 ,先后在军地各新闻媒体发稿100余篇 ,被省军区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谈及此事 ,该团官兵自豪地说 :“我们有一位善于为新闻报道工作铺路搭桥的‘懂行’政委”。该预备役团政委于海江曾多年从事宣传工作 ,在20多年的军旅生活中 ,他结合工作撰写了许多典型事迹材料和反映部队建设的稿件 ,新闻作品多次在各级报社组织的评选中获奖 ,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新闻工作的亲身体验使他深知…  相似文献   

9.
密县电业局重视通讯工作,被评为县通讯工作先进单位。这个局,过去很少有人写稿。前年《河南电力报》发了他们一条经验性消息,有16个县局来人学习。局领导开始重视通讯工作,层层建立通讯组,定了奖励制度,为通讯员订了学习材料,几位局长和书记都带头写稿。局长樊福林除给通讯组提供报道线索帮助修改稿件,还亲自动手写稿子,去年被新闻单位采用12篇,县广播站评他模范通讯员。农电股长冯玉彬,只有初小程度,但能刻苦钻研,勤奋努力,一年发表20多篇稿件。去年郑州市总工会在该局召开办好“先进职工之家”大会时,局工会副主席阎常延及时写稿,新闻单位发表时,会议还没结束。去年  相似文献   

10.
李同良,这位农民出身的通讯员,二十多年前从高梁地里往新闻门槛迈步的时候,并不见其身上有特殊的“新闻细胞”,他写新闻十年之久,报纸上没被采用过一篇。然而,功夫不负苦心人。磨砺十年之后,一九七三年八月他终于在河南日报上发表了第一篇稿件,特别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仿佛突然生出了“新闻细胞”,有了特殊的新闻敏感,仅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河南日报的头题位置,就先后发表了他写的三十多篇新闻稿件。他同光明日报记者合写的消息《联产到户科学吃香》被评为1980年全国好新闻作品;他写的通讯《栽树就是栽富》被人民日报评为优秀新闻作品,荣获  相似文献   

11.
在铜山县,有一位从1983年以来连续5年被徐州日报、徐州广播电台评为优秀通讯员的新闻爱好者,他就是夹河乡的罗恩远同志。近三年,他在县以上新闻单位录用稿件220多篇。同行称赞他说:功夫不负有心人,  相似文献   

12.
如皋市戴庄乡业余通讯员朱谦平在乡农机站工作。1990年,他的用稿量名列全市通讯员之首,被评为优秀通讯员。今年5个月来,已在省级和省以上报刊电台发表了25篇质量较高的稿件。朱谦平是从1989年5月份开始学写新闻稿件的,他一连发出去几十篇稿件大都石沉大海,他仍坚持为报纸、电台写稿,偶尔也有被采用的,“茶干”一块,几句话而以。但他暗暗叮嘱自己,决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干出点名堂来。正在这时候,乡政府表扬了小朱,说他采写的“杨桥村村民试种优良稻种发了财”一  相似文献   

13.
泌阳县官庄乡农村青年牛付彦业余从事新闻报道,两年多来在《农民日报》、《河南日报》、《河南农民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和《驻马店报》等发表稿件150多篇。他采写的人物通讯《老支书踢好后三脚》,荣获驻马店地区1986年度广播系统优稿二等奖。去年,驻马店地委给他颁发了“新闻工作劳动模范证书”,驻马店地委宣传部命名他为“模范通讯员”.最近,他被泌阳县武装部聘请为专职通讯员.  相似文献   

14.
当年,焦裕禄为治理兰考栽下的第一棵泡桐,随着年轮的扩展已长成参天大树,被兰考人称为“焦桐”。我这篇文中的主人公“栗家五兄弟”就成长在这棵树下。他们致力于党的新闻事业,尝尽了辛酸苦辣终有收获:五年来,他们采写的新闻稿件被中央和省市报刊、电台采用1800多篇,并被县、市新闻单位连年评为先进、优秀通讯员。鲁迅说过:“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多少年来,这句话激励着无数奋发有为的青年,同样也鼓舞着老大栗志启。他脱下“国防绿”回到家乡后被分配到县机械厂工作,厂领导得知他在部队是个“笔杆子”,就把采写新闻的任务交给了他。从此以  相似文献   

15.
巴山  家元  杨侃 《军事记者》2001,(12):32-32
雁,一个土生土长的记。自1997年以来,他本人连续3年被武警部队评为新闻工作先进个人,1998年荣获武警部队首届“十佳新闻工作”称号,连续5年被人民武警报社评为“优秀记”,并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  相似文献   

16.
新闻记者这个工作,是比较令人瞩目和尊敬的。但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记者应有什么样的追求?具备什么样的情操?甘苦是什么?……对于这些饶有趣味的问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陕西记者贺俊文同志的事迹,给我们做了较好的回答。贺俊文同志从事新闻工作已二十年。他说:“一个记者最大的乐趣有两点:一是对工作的无止境的追求,二是他所采写的稿件受到党和人民的重视和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所采写的稿件就有二十篇分别被评为中央台或全国的优秀稿件,受到了奖励和表扬。同时他接到了大量的听众来信,殷切希望他为四化大业采写更多的好稿件。这些年,他除了被评为中央台的优秀记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一级)外,还被评为广播电视部的先进工作者和中央直属机关的先进工作者。在这些成绩和荣誉里面,渗  相似文献   

17.
勤奋     
薛金山,安阳县崔家桥乡学校民办教师。几年来,他在教书之余醉心新闻写作,发表稿件200多篇,连续被县、市评为优秀通讯员,有四篇稿件在好稿评选中获奖。其实他基础并不好,最初写过100多篇稿件发出去,都如泥牛入海。稿件没见报,却惹出了不少风凉话,说什么他“不务正业”,“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薛金山有点心灰意冷。一天,他从一本书中看到,法国作家莫泊桑30岁时,写的废稿堆了一  相似文献   

18.
2014年5月,“战斗力标准大讨论”在全军部队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人民军队报社选送的“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大讨论”(以下简称“战斗力标准大讨论”)专栏,荣获第五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此前,该专栏被兰州军区政治部评为2013年度十大优质工作之一,并有多篇稿件在报社月评中获奖,有的受到兰州军区领导批示。去年3月,  相似文献   

19.
早就想采访刘树荣,在我们心中,她是我们同行中的英雄,她的业绩令人敬佩,她的荣誉令人羡慕.你看,她参加工作39年,24次被市、县、区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14次被评为文明干警、业务能手,11次荣获市、县、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2次荣获"三八红旗手"称号,6次荣立三等功,2次荣立二等功,3次被评为辽宁省优秀人民警察.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00,(3)
照片上这名正在作记录的老同志 ,是被大家尊称为“土记者”的合江县锁口乡中心校教师张德生。说他老 ,一是指年龄 ,今年就要满60岁了 ;二是指写稿的时间长 ,已坚持写稿20多年。尽管教师工作繁重 ,接触面窄 ,但张老师仍坚持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 ,自己掏钱订报学习 ,辛勤采访写作 ,先后已在《民族文化报》、《四川日报》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400多件。他写的《办公经费紧缺办案举步维艰》、《不要盲目淘汰母猪》等稿件 ,受到省、市、县领导的高度重视 ,并亲自作了批示。他多次被评为市、县“优秀通讯员” ,有的稿件还被评为“好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