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苏轼在其诗中多次描写过男子簪花的习俗。其中,以诗歌《吉祥寺赏牡丹》最具特色。这首诗仅用了短短的二十八字就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众人簪花的情景,展示了一位性格饱满的苏轼。他既享受着与万民同乐的人生大乐,又追求着观览山水、自适自足的小乐。他既保持了强烈的淑世情怀,是儒家仁政的坚守者,又吸收了释、老"万物齐一"的思想,是"为老不尊"的叛逆者。这种能入能出、舒卷自如的人生境界,既是对儒家思想的坚守,又是对佛道思想的吸收,最终形成了他圆通自足的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2.
苏轼是我国宋代的著名文人,他融会贯通儒道佛三家思想,文化性格丰富多样,并形成一套独立的人生处世哲学。他的性格魅力倾倒过中国无数文人,并在思想、文学、政治多方面有着重大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以苏轼黄州时期著名散文篇目《前赤壁赋》为核心,结合其政治生活经历及相关作品,从庄子论辩艺术与佛教思想影响,浅析苏轼超越人生痛苦之道。  相似文献   

3.
作为画家及绘画理论家的苏轼 ,以独特的视角阐释了中国画的传神理论。儒道释思想影响着他的人格 ,豪放刚直的性格 ,是其人格的具体显示。性格的张扬对其绘画及绘画理论有着深刻的影响。他的豪放性格表现在书法、绘画上突出一个“神”和“意” ,提出了形神并重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很大。在词论上,苏轼提出了“以诗为词”的革新主张,并以此作为其创作的基点。自北宋中后期开始,文人对“以诗为词”可说是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毁誉互参,许多评论家都有精辟的论述。苏轼的“以诗为词”在他的词作上也有体现,创作了一些既有婉约派的特点又更具豪放派特点的词,在词的音律、内容、形式方面都作了创新,突破了以往词创作的束缚,开创了一代词风,为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创立了豪放词派,还在于他发展了婉约词。目前,还很少有人从词的风格、内容、题材等方面入手,来探讨苏轼对婉约词的突破和发展,而这种探讨和研究无疑对全面了解苏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陆游在夔州期间,创作的诗歌中充满"苦"与"恨"。其原因既有远游苦累、生活艰辛,更有思乡悲老的失意愁苦和报国无门的苦闷怅恨。其中报国无门的悲苦以及壮志难酬的怅恨,是陆游夔州诗歌充满"苦"和"恨"的最终根源。  相似文献   

7.
从《前赤壁赋》为代表的黄州诗文产生的背景、作者的心境及本人个性等方面探讨这一时期苏轼作品的情感基调,我认为决不能孤立地强调苏轼的豪放与旷达。苏轼不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入世的苦痛与挫折令他像常人一样失落与忧愤;而他超出常人的本领则是化解苦痛,自我解脱,达到心灵的宁静,从而走出苦痛,寻找快乐。  相似文献   

8.
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表现着人们的各种情感,词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也在发展过程中发生着变化,到了苏轼,他用词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士大夫化"的抒情主人公,他忧国爱民,"深有抱负",他热爱生活,感情丰富,他饱经忧患,覃思深虑.  相似文献   

9.
作者采用“变换角度”的相对主义方法论,得出尽管宇宙不断变化而人类与天地却同样永存的结论。人在山水之乐中逍遥适意,与自然合一,也就达到了“瞬间”与“永恒”合一的境界。超然旷达的佛老思想构成苏轼文化性格的重要方面,它又植根于本身乐观的天性。  相似文献   

10.
汉语中的"苦"本是一种植物的名称,后来引申为这种植物的味道,再引申表示人们对世界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与"苦"的味道具有认知上的同构原理:带有刺激性,让人不舒服。"苦"由具体的意义引申出抽象的意义。人隐喻性的认知方式带来了一词多义的现象。认知语言学认为"苦"的隐喻由味道域映射到心理感觉域,体现了人类从身体经验出发来体认世界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1.
苏轼由于鸟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心灰意懒,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发生很大变化.其诗词创作以乌台诗案为界,有继承也有明显差异.前期作品积极入世,笔法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后期作品崇佛向道,风格上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相似文献   

12.
儒道佛三种文化思想的融合,形成了苏轼独特的思想内涵。在政治上,他表现出积极入世、经世济民的儒家思想。在仕途处于逆境时,他又表现出道家的"无为而治"和佛家的"静达圆通",他在本为玄虚缥缈的佛老思想中去追求一种简易、粗浅和实用的思想境界。苏轼对儒道佛三教思想兼收并蓄,铢分毫析,臻于化境,从而构筑了诗人完美的文艺境界。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文人,苏轼非常重感情,他的感情生活丰富而又充实,也不乏浪漫的情怀.他对待婚姻与爱情的态度,既倾注了满腔的真情,又是严谨、负责的.一些作品把苏轼塑造成玩弄女性的风骚公子,是对苏轼人格的严重歪曲.  相似文献   

14.
苏轼作为宋代最著名的文学大家,一生蹭蹬失意、宦海浮沉。其前期,基本上是一个自强不息的儒学之士;而"乌台诗案"之后,世界观变得极其复杂,表面上虽仍尊奉儒家,实际上却追慕陶潜、归诚佛玄。他的遭遇,成为中国古代士人苦难命运的表征。  相似文献   

15.
千百年来,苏轼备受历代民众欢迎的原因,不是其官位,也不只是其才气,更多的是他的思想。为官各地的苏轼,以其平民化的管理理念,赢得了广大百姓的爱戴。他在管理中更多是以一些普通民众的视角来看待问题,由此而产生的平民管理理念,如"尚宽厚""、顺天道""、和人心"等和他的名字一样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6.
贬谪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一种常见的人生经历.在中固古代文化背景下,柳索元作为贬谪南荒达十四年之久的谪吏,在贬谪时渡过了他一生政治上啊晦暗的时期,却创造出辉煌的思想作品和文学作品,其影响直至"五四"时期.其贬谪时期的心态是复杂而充满骚怨的.  相似文献   

17.
苏轼与酒、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之于酒、茶最重要的是淡化和超越其物理作用而重在其精神性.他于酒中求真、求适、求至乐,真得酒中之趣;他于茶中求得一种清醒、清雅、清适而又清高的君子高人之品格风度,深得茶中三昧.苏轼以儒释道思想为底蕴,赋予酒、茶以深厚的文化、审美意味,鲜明地表现出他的高风绝尘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8.
苏轼既创造了惊人的艺术成就,又彰显了独特的人格魅力,在贬谪期间有着鲜明的以自然为美的审美心境。即:不再囿于自然山水的阻隔和贫乏的物质生活,而是以情为本,以超然的心态赏玩着生活中的普通之物,咀嚼着周遭的普通之事;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他笔下皆化为艺术,焕发生机,昭示着他澄明、宁静、平和淡泊、旷远而深湛的审美心态。这种无往而不适的审美人生智慧汇聚着孔子舞雩风流的人的自然化精神与庄子“适意不异逍遥游”的艺术境界,又有别于同时代以理为本,高谈道德伦理的理学,直指人的现实的情感愉悦,成为了古代士人安身立命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携眷来到秦州,三个月后,又移居同谷.对于杜甫西赴秦州、移居同谷的缘由,学界有不同看法.有的论者认为杜甫西行是有所投靠,其"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的所"因"之"人",当指杜佐和赞公.有的论者则认为"从杜甫秦州诗中看不出他有所投靠".从对杜甫秦州诗及其它相关作品的分析中可知杜甫西赴秦州、移居同谷是有所投靠,而所"因"之"人"不只是杜佐和赞公,主要是投靠同谷防御判官韦十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