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调查传播力领先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建设与传播策略,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发展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借鉴。【方法】 以微信传播指数为标准,从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的400种CSSCI来源期刊和694种CSCD来源期刊中,筛选出104个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总结其建设步骤与内容生产策略。【结果】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在开通、维护和提升期对应着不同的建设目标,传播力领先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主要采用了学术文章的高级搬运工、科普知识的传播者、行业资讯的传声筒和综合内容的集成体4种传播策略。【结论】 微信公众号的建设是不断积累与修正的过程,学术期刊应在明确公众号定位和目标用户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传播策略,逐步提升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针对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效果普遍较差的现状,总结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模式。【方法】 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分析“学术中国”微信公众号的经营策略,总结其成功经验。【结果】 通过个案数据分析,总结“学术中国”微信公众号运营思路,为国内学术期刊提供参考。【结论】 运营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应对微信公众号进行准确定位,加强微信公众号内容生产,重视跨媒体融合与盈利模式构建,整合学术期刊资源优势,提升科技期刊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学术期刊利用微信平台打造期刊品牌和提升期刊影响力的方法和途径。【方法】 以《药学进展》办刊实践为例,从微信社群促进编委交流、公众号传播编委观点以及学术活动推动行业发展这3个角度介绍微信平台在期刊品牌建构和影响力提升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结果】 《药学进展》通过微信社群和公众号的运营,强化编委与期刊之间的关联,打造精品内容,服务行业需求,从而显著提升了期刊的品牌影响力。【结论】 强化编委队伍建设和提高内容传播效率是学术期刊构建品牌和提升影响力的有效举措,学术期刊应增强服务和策划意识,并利用微信平台在互动性和传播效率方面的优势,充分调动编委参与办刊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将图书出版行业中私域流量运营的成功经验运用到学术期刊运营中,为提升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影响力、增强关系强度、提升学术期刊传播力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分析私域流量的发展及其在图书出版领域的应用,结合学术期刊用户的特点以及《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私域流量运营的经验,提出私域流量视域下学术期刊的传播策略。【结果】《中国有色金属学报》通过在传播媒介、传播关系、传播内容和传播场域4个方面进行改革,实现高效传播,使期刊影响力得到提升。【结论】在私域流量视域下,学术期刊应利用用户的关系资源,塑造关键意见消费者,并通过布局热点话题以及创新专题,提升与用户的关系强度;重点运营多资源用户,通过维系情感加强用户对期刊的归属感;积极打通“微信视频号+微信公众号”通道,利用视频号推荐算法实现引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的思路,以提升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影响力。【方法】 采取个案研究法,总结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设计策略。【结果】 “药学学报”微信公众号通过宣传推广文章和构建期刊社群,成功地辅助《药学学报(英文版)》全面提升了影响力。【结论】 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可围绕宣传期刊文章,以及运营由作者、编委、读者构成的期刊社群,以宣传期刊品牌,全面提升期刊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内容运营中的规律性因素,为科技期刊有效开发社交平台、提升推送服务水平提供参考与建议。【方法】 基于大样本调查的方法,利用内容分析、统计研究等社会科学方法,考察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推送服务的整体状况、推送文章的内容特色。【结果】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推文的内容类型相对固定,专业性色彩较浓;但推送服务总体上不活跃。利用纸刊内容的比例与推送服务的活跃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 科技期刊开展推送服务、提升传播力的前提是信息的持续供给。而纸刊刊载的研究成果及其合理转化,恰是维系推送内容运营稳定发展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7.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探析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存在的问题,完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功能,提升服务效果。【方法】基于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调查情况,总结和分析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存在的问题。【结果】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命名未能体现期刊品牌、使用偏重科技类期刊、功能与结构参次不齐、信息服务未多样化、内容受制于传统纸版期刊。【结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应在体现学术期刊品牌、加快认证进程、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推送效果、加大平台宣传、提升服务意识等方面进行改进与努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加速学术期刊增强出版的进程,有效提升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竞争力。【方法】 通过调研分析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困境和国内外期刊增强出版研究现状,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结果】 利用微信公众号可实现学术期刊的增强出版,其具体的实施方式主要包括论文检索平台的搭建、单篇论文增强出版、基于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的作者信息增强出版、整体期刊的增强出版、搭建读者与作者沟通平台等。【结论】 利用微信公众号辅助增强出版的方法切实可行,操作简单,是目前学术期刊可以借鉴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满意度进行评价,并挖掘影响满意度评价的重要因素。【方法】以大气科学类中文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构建出期刊微信公众号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指标的取值方法,结合Saaty标度法,使用AHP法与熵权法计算组合权重,进而构建出评价模型。【结果】采用TOPSIS法,选取11种大气科学类中文核心期刊为分析对象,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微信公众号满意度评价最高,《气候与环境研究》的满意度评价最低。【结论】分析了期刊微信公众号满意度评价高的原因,并挖掘了影响满意度评价的一些具体原因,为提升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使用满意度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科普期刊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为其改进运营策略、提升传播力提供建议。【方法】以《中国优秀科普期刊目录(2020年)》入选期刊为例,从环境、技巧、内容、互动4个层面出发,利用有序Logit回归模型分析其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而运用fsQCA方法探索其呈现良好传播效果的驱动机制。【结果】科普期刊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受多因素综合影响,其中内容和互动因素产生核心影响,环境和技巧因素产生边缘影响。科普期刊取得良好传播效果存在环境优先型、策略导向型、综合驱动型3种驱动机制。【结论】为提升科普期刊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应当发挥环境优势,优化平台建设;树立营销观念,完善发布策略;坚持知识引领,创新内容输出;维护用户关系,注重互动交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出科技期刊深化微信公众号运营模式、优化其传播结构的策略,突破当前公众号发展的瓶颈。【方法】通过文献和网络调查,总结当前科技期刊在构建微信公众号传播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优化的必要性。【结果】科技期刊可以基于自身资源优势来优化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结构,通过多角度运营微信公众号激活私域流量,实现图文内容的高质量传播;打通公众号与视频号、直播之间的壁垒,触达公域流量,实现视频内容的广范围传播。【结论】科技期刊通过优化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结构,可充分发挥微信平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构建完整的科研成果呈现生态链,助力期刊在公众号发展的存量博弈中取胜,实现内容的高质量传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扩大中华护理杂志社系列期刊影响力、满足读者需求的方法,以迎接媒体融合时代的挑战。【方法】 中华护理杂志社在人员相对紧缺、技术支持不足的情况下,顺应媒体融合的潮流,采取纸媒、网站、微信平台多维度的学术传播和广告宣传策略,积极探索实践。【结果】 媒体融合发展策略扩大了论文的学术传播范围,提升了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同时进一步提升了期刊的经济效益。【结论】 在媒体融合时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学术期刊出版单位顺应潮流,才能够保持良好的生存态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新冠论文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情况,深化对期刊影响因子本质特征的认识,以期为中国期刊影响力的提升和发展建设提供参考,同时为科技期刊的合理评价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科睿唯安发布的2022年度JCR中期刊影响因子猛增的现象,对1.1万种期刊发表的约364万篇论文(新冠论文约有3.3万篇)及1864万条引用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探究新冠论文被引、新冠论文贡献率与期刊影响因子增幅之间的关系,系统揭示新冠论文对不同分区、学科领域期刊及中国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结果】新冠论文对87.0%的期刊的影响因子有正向贡献,对影响因子增幅的贡献率为31.1%,且期刊所在JCR分区越高,新冠论文贡献越大。新冠论文的影响范围不限于临床医学和精神病与心理学领域,生物、化学等领域同样受到较大影响。中国期刊影响因子提升较快,新冠论文是重要助力,对影响因子增幅的贡献率达到20.5%。【结论】“新冠化”科学研究为绝大多数期刊影响因子的提升作出贡献,未来中国期刊在面对此类重大突发事件时,应善于抓住研究前沿和热点,增强应急出版能力,提升学术影响力和品牌辨识度。同时,要探索更鲁棒的指标、更细致的分类体系来应对此类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和总结全媒体时代提升科技期刊品牌影响力策略。【方法】 以优秀的科技期刊为例,结合理论探索,分析全媒体时代如何提升科技期刊的品牌影响力。【结果】全媒体时代,期刊可通过内容提升、借助大众媒体、微信公众号以及组织专业特点鲜明的特色文化活动等措施,提升品牌影响力。【结论】中国科技期刊应根据自身条件,学习精品科技期刊的品牌意识及建设方法,培养期刊的品牌价值,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用户对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服务功能的需求,为提升用户满意度及优化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服务提供参考。【方法】在网络调研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提炼出30个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服务功能。采用Kano模型分析、混合类分析及Better-Worse系数分析方法,对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服务功能进行需求属性归类及优先级排序。【结果】在30个服务功能中,6个属于期望型需求,7个属于必备型需求,7个属于魅力型需求,10个属于无差异型需求。【结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应根据不同的服务功能需求类型和优先级优化功能设计,并追踪其变化方向,在提升用户满意度的基础上提高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开通情况及期刊内容的建设现状,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以《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17—2018)》(武大版)中326种权威学术期刊为样本,统计获取其微信公众号的开通情况及期刊文章和目次的内容建设状况,调研时间截至2017年3月1日。【结果】 326种权威学术期刊中有182种期刊共计开通微信公众号179个,约80%的微信公众号开通于2014年11月之后。其中,136个微信公众号推送与期刊目次相关的内容,推送的呈现方式分4大类;144个微信公众号推送与期刊文章相关的内容,推送的呈现方式分7大类,推送量约占总推送量的35%。【结论】 从2014年11月起,微信公众号的创建与应用开始受到大量权威学术期刊关注;与期刊文章和目次相关的内容建设已成为权威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内容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期刊文章相关内容的呈现上,长篇幅的内容呈现方式具有更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H5+微信”的科技期刊新媒体融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索科技期刊数字出版转型和媒体融合之路,提升科技期刊新媒体传播的策划能力和移动互联网传播水平。【方法】 采用“H5+微信”的媒体融合模式对刊物宣传、专题组稿、增强出版、新闻事件深度报道、热点抓取、会议和活动宣传、为广告客户提供增值数字广告和服务等进行探索和实践。【结果】 在“煤传媒”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中融入“H5+微信”的媒体融合模式,取得了比常规微信宣传方式更好的传播效果。【结论】 “H5+微信”的媒体融合模式可大幅提高科技期刊数字传播和新媒体传播的水平,有效提升期刊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学术期刊与大众媒体合作,能够达到提升期刊影响力、彰显期刊学术价值、树立期刊学科品牌、打造期刊个性化名片等目的。【方法】 通过调研国内外学术期刊与大众媒体的融合现状,总结适合国内学术期刊与大众媒体的合作模式。【结果】 学术期刊与大众媒体的合作模式主要包括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新闻报道,挖掘学术论文的社会价值,期刊集群整体营销以及借助新媒体传播平台。【结论】 将学术期刊与大众媒体融合是信息时代提高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学术期刊微信推送文章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试图找出影响学术期刊微信推送文章传播效果的因素,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媒介融合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引入新闻编辑学的相关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以“微信传播力指数(WCI) ”为标准,将排名前50%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和后50%的微信公众号分为A、B两组,对A、B两组的微信文章进行比较,通过t检验、卡方检验等,分析了72个学术期刊公众号中的1222篇文章。【结果】 发现传播效果好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时使用了更灵活的多媒体手段,更重视内容的筛选和修饰。【结论】 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出加快了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学术期刊应更加重视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学术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徐小莹  李辉 《情报科学》2019,37(12):71-77
【目的/意义】针对学术期刊多指标评价中存在的复杂指标关系,提出一种新的基于深度自编码器的学术期 刊综合评价方法。【方法/过程】考虑到评价指标间存在的复杂相关性,首先分析了两两指标之间的四种关系;其次, 构造深度自编码器将多指标映射到三维隐元空间;然后,利用该空间分析学术期刊影响力;最后,利用非线性曲线 拟合分析预测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指数。【结果/结论】以法学类期刊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充分综 合具有复杂关系的多指标因素,能够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学术期刊影响力,能够自动发现指标值异常的期刊,并能 够应用学术期刊影响力分布规律精确预测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指数,是一种有效的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