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长期以来,"思政课程"都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然而,时代的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思政"应运而生,逐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凸显出越来越明显的效果。从教师队伍、授课内容、授课模式这三方面厘清"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发展的逻辑,准确认识"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价值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课程思政"的路径,以期能够加快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互合作、协同育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优异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邵伟  张建国 《地理教育》2022,(z2):126-128
一、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优势 1.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是课程思政理念的最佳实践 赵继伟认为"课程思政"的涵义为: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曾立荣认为将国家安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具有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学校发展...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方式,地方戏曲艺术是本土民族文化的瑰宝,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的戏剧文学则具有"天然思政"的优势.本文分析高校思政教育在当下时代的特殊性,阐述地方戏曲艺术在思政教育中的优势与不足,探索高校思政教育与地方戏曲课程结合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教育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思政教育的功能上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呈现显性特征,而其他的课程则是隐性的。目前,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还存在着很多困难需要解决,比如说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课程所包含的思政观念以及思政教育对学生们的吸引力。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必须做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遵循思政教育的基本规律来开展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作为一个新名词,是新时代高校课程改革创新的产物,其旨在挖掘非政治学科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资源,然后有针对性地经过思维加工以后渗透到不同学科的教学中,在发挥专业优势的同时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大学英语作为一门服务型语言学科,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学科之一.文章以读写课程为例,以产出导向法为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发挥各学科的作用,因此,探索有特色、有价值的地理"课程思政"教学情境对落实地理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有重大意义.文章结合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将地理"课程思政"教学情境与传统地理课堂情境、思想政治课堂情境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其特征包括融合性、尺度性和过程性.在此基础上提出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情境的...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各科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能够进一步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文章简述"课程思政"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指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体系、考评模式以及促进"课程思政"落地等方面,探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构建"三全育人"的思政教育体系.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为例,从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必要性、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思政的实施以及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等方面介绍了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体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有机融合的教育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9.
构建"同向同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是新时期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方向,构建"同向同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需要革新课堂教学理念,树立"全课程育人"新理念,要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包括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课程"作用;创新通识教育课程,发挥通识教育的育人功能;明确专业教育课程"守渠"责任,开掘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资源,从而形成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教育的主渠道.将"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堂,对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文章分析"四史"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现实意义,探索"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实践面临教育理念价值引领弱化、师资队伍德育能力不强、课程教学政治思想渗透不足和协同育人管理机制滞后等问题.民族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的改进应该强化课程思政意识与责任担当,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12.
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的统一,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以构建更好的人才培养体系.以"保险学"专业课为例,结合"保险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及特点,从目标原则、元素内容、教育载体等方面提出了"保险学"课程思政的总体设计,并从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风险教育等方面融入思想政治主题教育,通过创新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3.
音乐本身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和育人功能,使得高等音乐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其他高校无可比拟的优势。课程思政是音乐院校"大思政"格局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加强音乐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生长点。音乐院校应树立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从授课教师的行为自觉、思政课程的中流砥柱、打造课程思政的良好生态和运行系统等方面入手,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14.
课程思政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教学体系,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和形式。"大地测量学基础"作为测绘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学团队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案例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及其融入点、混合式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构建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面授、慕课、翻转课堂、分组讨论等有机结合起来,在混合式教学中实现了对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在课程实践中,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将文化自信、制度自信、艰苦奋斗精神、"工匠精神"等融入专业知识教学。  相似文献   

15.
“思政课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课程思政”代表一种课程理念,指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进行讲授,两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辩证统一。新时代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同向同行,共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有效挖掘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注意强化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能力,并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上海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是源于各大高校陆续提出的构建全课程育人体系的新思路,旨在让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融入到每个课堂,根植于每位教师的每次教学活动,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以中国经济史课程为例,秉持"全面思政教育、立体思政教育、创新思政教育"的课程思政理念,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充分挖掘中国经济史课程特色和优势,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和价值,在实践中探索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融入中国经济史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主张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精神融入到所有课程中,构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全程育人的目标。"课程思政"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体现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完全具备实际可操作性。但推广"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从意识培养、步骤设计和机制保障等层面开展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8.
《经济法》课程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具有思政教育的课程优势,经管类专业学生是社会经管人才来源的重要基地,采用"课程思政"的形式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修养、法律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探讨了"课程思政"的培养目标,设计了经济法"课程思政"的教学思路,提出了"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渠道,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质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高校要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质量中把握好三个问题,即在质量遵循上明确"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课程内容,在质量依托上注重"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双向互动的课程模式,在质量保障上完善"教学能力"与"教师魅力"双标准入的课程队伍,以此制定出配套合理、定位准确的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和改革方案,助推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各地高校的鲜亮底色和竞争优势,共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20.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课程的补充和延伸,课程思政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文章探讨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以"无机功能材料"课程为例,提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