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丽娟  罗娟 《青年记者》2012,(23):51-52
网民行为对舆情事件的放大效应 1."焦点聚集"效应.在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生成阶段,网民对某一事件进行网络曝光,会使原本沉默的事件立即暴露在网络公众面前,并在极短时间内引起大量网民的关注,形成网络焦点事件.网民曝光造成事件焦点的形成,可以称为"焦点聚集"效应."焦点聚集"效应使社会公众对原事件从俯瞰式的高度扩散的认知,转换为显微镜式的高度集中的凝视.  相似文献   

2.
孙燕 《传媒观察》2012,(6):16-18
围观是现实社会中的一种集群行为,虚拟社区的"围观"意指网民对媒介事件的共同关注行为。在"占领奥巴马"事件中,网民构成了"围观"与"自我围观"的网络(双重)景象,反映出网民在娱乐、反叛之外试图从民族文化中寻求群体和民族归属的心理以及国内网络政治参与机遇的缺失。应对该媒体事件持以宽容态度并对媒介事件背后映射的网络文化和网络政治秩序给予反思。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络时代,网络热点事件层出不穷。在传播方式上,网络热点事件最初引起大量网民围观并再次传播,进而形成网络舆论环境,在群体压力下吸引着更多的网民参与。本文分析热点事件出现的原因,审视网络热点事件并提出应对建议,形成对热点事件的理性判断。  相似文献   

4.
李婧 《新闻知识》2013,(9):35-36
所谓网络问责事件是指网民借助网络对"问题官员"进行责问、质询,并要求有关方面证实并且承担问责结果的群体性行为。由于网络平台的独特优势,网络问责往往能够迅速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而传统媒体作为专业舆论机关,不仅不能缺席,还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及时报道事件的发展态势,弥补网络问责事件在自发性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推动正确舆论的形成,引导网络舆论发展。本文将结合"杨达才事件"的发展过程,分析传统媒体在网络问责事件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武汉水污染事件"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方法,从舆情传播路径的角度,发现网络舆论生成中的几个主要推动因素,包括新闻报道、网民讨论(包含意见领袖推动)、政府回应等,并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激增,网络舆论已成为社会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事件本身的发展和解决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本文以"郭美美事件"为例,着重分析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以及网民在舆论形成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心理状态,继而探究网络舆论对事件和社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委宣传部门要预防管制好"精日"分子事件,及时引领好网络舆论导向,对传播抗日历史、改善网民素质、警醒网民行为、提升政府网络舆论能力、预防"精日"分子事件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网络拟态群体性事件是我国在现阶段互联网新技术革命时期出现的独特社会现象.网络在中国所显现的政治功能越发明显.由于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尤其是群体性事件高发期,网民数量激增,网民参与热情高涨,所以研究网络拟态群体性事件现实意义有助于提高我国政府社会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无厘头"文化现象呈现在大众面前,刚刚平息的"贾君鹏事件"更是把这一现象推向了顶点.这是网民的行为艺术还是商业炒作手段?本文从网络推手、网民、媒体三者及其之间的互动剖析这一现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技术已深入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道德建设成为新媒体技术下,网络建设的工作重点.本文着重分析了新媒体事件中网民认知偏差现象的成因,并积极探索了相关应对策略,以提高网民的网络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8,(6):56-63
网络舆论场是一个复杂系统,媒介、网民、政府等舆情构成要素在不同类型舆情事件中发挥的作用不同。本文基于社会协同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探讨媒介、网民、政府在舆情事件中的参与角色与作用。研究发现,媒介、网民、政府存在不同信息偏好,网络媒介在舆情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网民对不同类型舆情事件的态度倾向存在差异,网络意见领袖主要出现在文化体育、企业财经和教育舆情事件中,网络动员现象在环境、食品安全和文化体育舆情事件中更为普遍;政府对不同类型舆情事件的干预时效、干预方式不同,少有事件能推动政府政策修改。社会现实是舆情事件产生的土壤,社会心态是舆情事件传播的动力,社会管理者应该在把握网民心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媒介特点引导舆论,确保网络舆论场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普遍应用,网络正在逐渐成为公共热点事件和社会舆论的重要载体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增加和人们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网络舆论的发展十分迅速,公共热点事件频繁出现,很多地方性质的事件通过网络发展为全国性的话题。人们能够通过网络,对这些事件进行持续关注和舆论监督。本文主要对我国当前针对公共热点事件的网络舆论监督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吴碧琦 《新闻世界》2013,(9):142-143
“虐猫事件”“切糕事件”“躲猫猫事件”“表哥事件”……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百万点击率”网络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现代网民在社会发展与监督中日益增强的地位,已成为我国社会的一道奇观。本文将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翟天临事件为例,分析新传媒格局下网络舆情事件传播模式对舆情治理带来的新挑战。研究发现,新传媒格局下,网络舆情事件传播遵循以下基本模式:议题性质需带有"符号性"或"触发性";社交媒体和自媒体逐渐成为舆情源头,主流媒体成为扩大事件影响的主要推手;议题的发掘和真相追寻是维系舆论热度和恒度的保证;公众通过舆论施压和抗争性行为倒逼涉事方回应民意,舆情由此逐渐消退。本文认为:网络舆情事件治理,应立足于解决社会深层问题,政府或涉事机构应由浅入深地持续发布信息,政府应充分发挥网民智慧,开展合作治理。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使用者人数飞速递增,网民参与网络事件的程度也日益加深。近几年来,网络热点事件层出不穷。本文分析了报纸在及时、深入、权威报道网络热点事件,担当起引导社会舆论、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职责时,应把握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民对网络购物接受度的提高,第三方支付工具的飞速发展,我国网上购物市场的发展速度近年来明显加快,数千家购物网站的应运而生,网络公关及突发网络事件的应对对于网络商家而言越来越重要。Benoit的形象修复理论是危机传播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本文拟通过"淘宝商城事件"案例,用形象修复理论和危机公关相关原理分析此次危机传播处理策略,以期对类似的网络危机事件给出有意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董杰 《中国传媒科技》2012,(12):145-146
网民,借助网络的传播和服务功能表达观点,是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持有者,引导和影响着网络舆论,极易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并有可能推动事件的不良发展。笔者主要对网络舆情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诱发群体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王丹 《新闻通讯》2014,(5):29-31
互联网极大地激发了网民对网络政治的参与热情和兴趣,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也让网民找到一个表达不满的有效平台。由于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尖锐,再加上群体心理的作用,使得近年来网络公共事件频繁发生。在对网络公共事件的传播过程的考察中可以看到,在传播途径上,网络公共事件主要通过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并行和相互交流进行传播;新媒体、网民、意见领袖、传统媒体和政府在传播过程中从引发、助推到二次修正、深化步骤上分别扮演着重要而关键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社会公众事件中的人物特别是明星作为意见领袖,其言行会对社会和公众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会导致网络舆情的出现,网络舆情有正面和反面,关键在于如何引导.文章从新媒体环境及社会公众事件中的人物对网络舆论的影响分析,探讨社会公众人物如何应对网络舆情,政府、主流媒体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舆情以及网民个体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20.
党报在"词时代"的失语考察近些年来网络媒体在公共事件传播中的表现,可以看出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新闻事件以"现场直播"的形式得到传播。整个网络世界就是一个媒体,所有网民既是新闻的发布者,也是新闻的受众。尤其在微博出现之后,新闻报道几乎都具有了"现场直播"的形态。第二,网络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舆论场",任何事件在其中都有被放大的可能。"放大"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事件的严重性可能被放大,另一方面是指事件本身可能被放大,由一个事件可以牵连出好多相关的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