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崇祯本《新刻批评金瓶梅》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该书的写定者、批评者及其与张竹坡《第一奇书》的关系等,进行了具体讨论与论析。认为:(一)沈德符、冯梦龙、李渔诸说都不能成立;(二)该书评点者对《金瓶梅》的思想认识、艺术体认等方面给张竹坡以直接影响;(三)张竹坡《第一奇书》大量保留该书评注的事实反映了两位批评家在小说艺术审美方面的相同与共通。  相似文献   

2.
张竹坡上承金圣叹,下启脂砚斋,通过对《金瓶梅》思想与艺术的评点,在很多方面把中国小说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张竹坡评点《金瓶梅》的文字总约十几万字。其形式大致为书首专论;回首与回中总评,和文间夹批、旁批、眉批、圈点等三大类。属于专论的,就有《杂录小引》、《金瓶梅寓意说》《冷热金针》、《第一奇书非淫书论》、《苦孝  相似文献   

3.
张竹坡的《金瓶梅》批评,历史地继承了前人特别是明崇祯本《金瓶梅》评点的理论成果,经过开拓和深化.建立起了自己的完善的小说批评体系。张竹坡的《金瓶梅》批评,充溢强烈的主体意识,具有明确的审美指向和系统的文体结构。在理论上,张竹坡确立了以形象和“情理”为核心的小说观,明确阐释了小说的创造性以及与生活本源的关系。张竹坡重视小说阅读的审美指导。  相似文献   

4.
明清之际,由于长篇小说创作的昌盛,出现了小说评点的高潮。其时,作为科举考试专用文体的八股文,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批评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张竹坡批点《金瓶梅》,通过对八股文理论的借鉴与运用,对《金瓶梅》思想与艺术进行了评点,大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小说的评点理论,对后世的小说创作和文学批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是明末社会道认审美观念等激变的产物,它的出现影响了我国小说发展的流向,推进了小说观念的变革,《全瓶梅》批评,推动了我国小说观念的充实、深化和批评体系的完善。明代《金瓶梅》的原始批评激活了后人的审美思考,崇祯本《金瓶梅》的评点者,是我国以审美眼光审视《金瓶梅》的第一人,评点使原始批评中美学判断具体化并成为张竹坡系统批评的先导,在《金瓶梅》批评史上起着双向联结的思维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竹坡上承金圣叹,下启脂砚斋,通过对<金瓶梅>思想与艺术的评点,为中国小说理论的发展以及<金瓶梅>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涉及作品的题材、情节、结构、语言、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点、创作方法等各个方面,本文就其中的世情说、人物塑造及审丑理论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张竹坡对《金瓶梅》的结构和章法有着深刻认识。就结构言,他指出《金瓶梅》不同于《水浒》《史记》,具备有机整体的艺术结构;就章法言,他在金圣叹之后加深认识,具体总结了《金瓶梅》的章法经验。这些认识对于小说理论和小说创作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竹坡评点《金瓶梅》,在古代小说评点中是重要一家,历来受人称道,但是分析张竹坡对吴月娘、孟玉楼两位重要人物的强烈褒贬,发现张竹坡的人物评点与故事情节和形象体系若即若离,褒贬评判多而逻辑论证少。这种状况与传统评点的丹黄圈点和判语抑扬方式有关,其思辨模式和表述方式应当客观分析并且有所扬弃。  相似文献   

9.
张竹坡时《金瓶梅》的评点,把古典小说美学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他继承并发展了汉代“发愤著书”的学说,认为《金瓶梅》是一部泄愤之作。从创作的原动力是渊源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强烈感受“喷”,这种感受化为不得不发的激情“泄”,到如何“泄”,即艺术表达方式要用“史公文字”,批判整个社会黑暗与人伦道德。他深刻总结了市井小说的创作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小说美学观。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文论中的现实主义理论,在明清两代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志,就是古典小说评点派提出了关于典型性格塑造的理论。叶昼、金圣叹、脂砚斋等虽然在实质上都对典型性格的塑造发表过某些见解,但是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典型这个概念。作为《金瓶梅》这部世情小说的评点者,清初的张竹坡第一次在我国古代文论中提出了典型这个概念。《金瓶梅》八十六回的夹批中(以下凡引张氏语,均为评点《金瓶梅》的话,故不注出处)写道:“又一个要偷娶,西门典型尚在”,明确地把作品中的西门庆看作是一个文学典型,把陈敬济等人物形象也都看作是文学典型,从而提出了长篇小说中的典型形象和小说理论中的典型概念。张竹坡所说典型是讲人物性格的共性,是从典型的普遍性入  相似文献   

11.
《金瓶梅》因包含着诸多复杂而敏感的自然主义描写而成为一部有争议的古典小说,同时又因为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犯笔”、“灰线式三X体”、“对子人物”等艺术手法,对后来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中文系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创作方法上入手去认识这一部长篇名著。  相似文献   

12.
从商业文化的视角对《金瓶梅》中的商人及普通市民的商业观念进行概括与分析,对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商业意识社会化倾向及其原因进行探讨,从而对《金瓶梅》的价值作出更加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的作是谁,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诸多说法中,“大名士说”是较有影响的一种。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仍会发现此论多有不能自圆其说之处。在《金瓶梅》研究中,有一块不被人们注意的死角。那就是它的诗词部分。《金瓶梅》及《金瓶梅词话》有着大量的诗词,以洁本《词话》而言,共有诗词362首,一是创作出现的错误,如混韵、重韵、失律、重字、串调等。从《金瓶梅》的诗词中存在着大量谬误来看,可以证明:《金瓶梅》的作绝对不是什么“大名士”或“名士”,甚至绝对不是中地举的“士”,《金瓶梅》的真正作,应该是无名的民间艺人,是说书艺人的“脚本”。  相似文献   

14.
张竹坡认为小说人物的塑造应以“情理”为出发点,须合乎生活逻辑与性格逻辑。在具体的方法上,他强调要在复杂的、相互依存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突显其性格。  相似文献   

15.
潘金莲是一个被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文化压抑、逼迫,从而被扭曲异化的妇女典型形象。她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下觉醒的女人,她不安于现状,她渴望得到幸福,但是在她所生活的夫权制度社会下不容许她有这样的想法和行为。她企图改变命运,追求幸福,却遭到重重阻拦,在追求中丧失了自我从而走向堕落的深渊。她为了达到目的,手段凶狠,但是在封建夫权制度下她又束手无策,必须得到男人的帮助她才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这点上她又很懦弱。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著名的世俗小说,反映了明代生动鲜活的生活场景,其中不乏对于筷箸文化的描述与记载.其叙述之非常到位,情节之连贯,充分表现了中国人对于筷箸文化的信仰与习俗.而这一切都是以往文学作品所缺乏的表现内容和文化要素.筷箸文化之所以在明代文学作品中得以充分地展示,是因为明代商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宴请及社会活动增加之后,才有了对筷著文化的注意与重视,其意识才会随之而提升.因此可以断定,大凡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必然会真实地体现出一个时代的历史传统及其社会面貌.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中,有大量的用药情节,形成具有审丑文化意蕴的药意象。药意象折射人物灵魂的丑陋,隐喻社会现实的弊病,体现小说的审丑特色.西门庆的罪恶人生,始于生药铺,历经借药纵欲、以药自救,终至无药可救.李瓶儿一生痴迷,依赖于满足病态情欲的药物。潘金莲偷情杀夫、纵欲争宠、通奸堕胎的人生畸变过程,药物始终参与其中。论文着重对《金瓶梅》的药意象进行阐释,并探讨其在药意象源流史上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金瓶梅》中程度副词"略"进行穷尽式的考察,采用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共时描写和历时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对其用法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以勾勒出程度副词"略"在《金瓶梅》中以及近代汉语末期所呈现的发展概貌,从而为汉语史研究提供可借鉴的观点和材料。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人物形象、艺术结构、救世方法三个方面分析了<金瓶梅>对<水浒传>的创造性发展,点明了它的超越特征,并指出了这一超越特征给后世留下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金瓶梅》所描写的妓院里的足球游戏;气球(气球、蹴鞠、行头、圆、圆情),球员(圆社、子弟、帮闲、妓女),球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