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正>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更加频繁和深入。作为区域传统文化之一的地方传统音乐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全球化时代传承和弘扬地方传统音乐,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参阅由杨奕著、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一书,立足全球化背景,深入研究地理多样性与传统音乐传承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传统音乐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提供支撑。一、地理多样性赋予传统音乐独特印记作为各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音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社会和情感信息,并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论英语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竞争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基础在于教育。作为一门世界各国进行沟通的主要语言,我国的英语教育发展值得深思。基于此,对我国当前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及英语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性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英语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化程度加深,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更加便捷。人们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也越来越了解并在逐渐的接纳中融合发展,多元文化受到更广泛的重视。随着多元化的文化发展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音乐教育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与世界文化融合。民族性文化和世界性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使音乐教育中的文化传承受到了冲击,传统文化对于音乐及音乐教育的影响也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强的生命力,表现在传统文化极强的融合力和凝聚力,是民族精神的延续,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丰富文化内涵的总体表现,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与骄傲。然而,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经济全球化、网络全球化、科技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被逐渐消解,长此以往,传统文化就会完全消失,不复存在。为了不使我们中国人遗憾、后悔,我们每个人有责任有义务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努力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绽放光彩,恢复生机与活力,使我们的传统文化重新发出夺目的光彩。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此时的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他们去尝试、去体验、去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生智慧、价值观念、道德理想、人生追求、情操境界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激发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得到传承和发扬。下文就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探究分析。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世界文化加速交融,多元化文化发展已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文章分析当下大学生文化认同的缺失与传统音乐文化的现状,探讨了新时期传统文化所体现的价值及加强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二十一世纪信息高速发展的年代,世界的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正在高速发展,形成了一种文化大融合的时代。而中国或者西方文化在艺术方面都有着相互借鉴的价值,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便是其中之一,而钢琴是西方文化中最为久远的艺术形式之一,如何在高校中将中国传统戏曲元素融入钢琴教育是如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7.
何占豪先生的创作积极拓展了筝乐艺术的新道路,使传统筝乐发展有了历史性突破。其作品吸收外来音乐文化,在中国传统器乐作品的编创中融入新的创作理念,借鉴西方曲式结构,把中国传统的民族特色音乐与西方音乐文化结合,给人们带来了审美意识的变化,将中国古老传统的民族乐器推向世界、面向全球化。本文主要以何占豪先生的古筝协奏曲《西楚霸王》为例进行简要分析,初步探索何占豪先生古筝作品的艺术特色,以及何占豪先生的古筝作品为筝乐发展产生的影响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传统戏曲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地位,蕴含着民族传统音乐的精髓。钢琴作为传入乐器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有意识的与传统戏曲元素相融合,二者的融合不断挖掘优秀的传统音乐元素,创作出更过具有中国民族精神、气质的钢琴品,不仅推动了中国钢琴民族化道路的发展,还推动了中国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9.
艺术歌曲是一种将诗歌与音乐结合在一起的音乐表现体裁,源于十八与十九世纪之交的欧洲。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经出现便展现出了异常强劲的艺术生命力,一路发展成为了世界音乐殿堂中的一朵奇葩。中国的艺术歌曲是在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与西方音乐文化逐步碰撞、融合而形成的,自形成以来,受到了诸多学者和学习者追捧。  相似文献   

10.
在音乐人类学的视野下,重新审视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定位。在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建设中,从中国音乐文化和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认知音乐世界的音乐文化模式以及音乐课程的后现代化与信息化的融合等方面,探索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内涵的多维构建。  相似文献   

11.
《第三交响曲》是香港作曲家陈永华在加拿大修读博士学位课程的作品,作曲家当年身在海外求学,在积极学习西方现代音乐技术的同时,依旧探索中国现代音乐创作,并在创作观念与美学倾向上都体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恋和寄托。对此类作品进行细节性"内部"分析,对我们认识现代世界多元文化对中国现代作曲家的影响,梳理西方现代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关系,了解作曲家成长轨迹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这首交响乐作品的体裁、结构、旋律、音响、曲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此促进我们对中国现代音乐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音乐的历史悠久,传统中国文化对传统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音乐作为特定时代的生命表现,它总是特等文化的产物。离开了文化这个本体音乐就难以得到深刻的感受和阐释,难以见出丰厚的底蕴和活力,同时也使自身的发展失去本源性的根据和动力"。音乐的发展总是带有特定历史时代的影子,总是难以逃脱文化对它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传统音乐,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世界的语言,音乐跨越地域将不同国籍人民的心紧紧相连。本文通过笔者自述受文化部派遣出访中东欧九国进行艺术交流活动的经历,分析中西方音乐文化融合的具体艺术作品,从艺术感受力、音乐音响材料、音乐持续存在性、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几个角度讨论中西方音乐碰撞带来的启示。为更好的促进我国音乐发展,传播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多民族、多文化的世界,需要多元音乐文化教育。"以中国民族音乐为本,弘扬保护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了解学习世界音乐文化"是中国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原则。培养"多元音乐文化观"需重视:转变教师观念,改革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尊重审美规律,用美的音乐来说话;紧扣时代脉搏,融入时代元素。  相似文献   

15.
中国戏曲以其"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独特的审美与艺术价值,而且还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多方面的内容。文章从传统音乐、传统文学、传统观念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传统戏曲在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为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提供一种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具有多重价值和意义:“人本主义”音乐价值观;世界音乐化的构建;历史研究的途径;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以中华化为母语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基础音乐教育的新课标新课程。  相似文献   

17.
以“线”性思维模式构成的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多声部音乐,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中西方音乐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多元共存的世界音乐文化。辨析两者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及其异同,意在使中西方音乐艺术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前提下取长补短,相互吸取营养,共同创造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8.
高校《中国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56个民族在古往今来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的音乐财富。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民族音乐受到了来自港台及西方等国家流行音乐的挑战。为了更好地继承传统音乐,弘扬民族文化,高校音乐专业的民族音乐课应该顺应时代,在教学内容和手段上做一定的调整,尤其应加强本地民间音乐的讲授及新音乐的介绍,让中国民族音乐随着时间的推移,源远流长,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有 8 0 0 0年历史的中国音乐是人类音乐文化史中光辉灿烂的一页 ,但整个二十世纪 ,她却被笼罩在“欧洲音乐中心论”的阴影中。建立有强烈民族色彩和风格的“中国音乐体系” ,让中国音乐回归到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正常序列中去 ,是中国音乐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20.
现代中国音乐教育是在欧洲音乐教育体系影响下建立起来的传统教育模式,严重疏离了与自身传统音乐文化的联系.应该重视继承发扬传统音乐文化,逐步建立独立的、完整的中国音乐价值体系,用中国自己的民族音乐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