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互文性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海边的卡夫卡》与俄狄浦斯神话存在着明显的互文关系。在本文中,笔者将从肯定和否定两种互文关系进行两者的互文性分析。采用布鲁姆"影响的焦虑"观点,从情节、预设以及人物、结构上的异质特点切入,解读两个文本的对话。  相似文献   

2.
翻译活动是一种互文活动。本文在互文性理论关照下,从翻译经典文本出发,试图通过对其微观互文性特征与宏观互文性特征的讨论,揭示翻译经典建构的有效途径,评析翻译经典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3.
互文性理论是当代文论中最为复杂的理论之一,其理论理据与翻译实践存在根本的契合。从互文的角度来看翻译实践,一切文本皆为互文本,译作与原作具有互文关系,译作是原作的延续与创新,即一个文本总会同别的文本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任何文本都不能够脱离它以前以及与它同时存在的其它文本的影响。互文性理论打破了传统翻译的意义观,对翻译实践的研究具有启示性,为翻译实践找到了新的理论理据。  相似文献   

4.
《福》是库切的一部经典的后现代作品。以互文性视角解读《福》,认为库切的《福》和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文性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文本的标题、故事题材和人物三个层面上。本文通过分析文本关系,揭示文本的主题意蕴,为互文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视野。  相似文献   

5.
本文审视了互文性与广告、诗歌翻译的关系。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克里斯蒂娃认为,每个文本都是用马赛克般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本文认为中西诗歌翻译和广告翻译具有大量的互文性特点,作为译者既要充分认识到诗歌与广告中的互文特点,又要采取适当的策略传递互文的契合。  相似文献   

6.
互文性是一个文本(主文本)与其他任何文本(互文本)在语言、结构、主体、意象等方面存在着引用、模仿、典故、重写、原型等关系,互文性解读就是运用互文性理论通过研究互文本来更准确、更科学地解读主文本,获取文本的意义和内蕴。对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相似文献   

7.
<续茶经> 具有鲜明的互文特性,是互文理论与翻译研究契合的极好范例.互文性理论着眼于特定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影响,强调理清互文指涉关系是理解文本的前提,译者对原文本的解构和译文本的建构都需要在参照前期互文本的基础上得以证实.译者可根据互文性信号标志追根溯源出前期互文本,了解其文化语境和历时变化,在互文关照下实现恰当的译文建构.  相似文献   

8.
<正>所谓"互文性",是指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的意义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著名的叙事学家杰拉尔德·普林斯对互文性下了一个较为清楚易懂的定义: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并且依据这种关系才可能理解这个文本。互文性教学就是建立在此基础上,师生对文学文本阅读、意义阐释、理解深化、认识延伸和转  相似文献   

9.
《课程.教材.教法》2018,(11):98-103
当前多篇阅读的困境在于没有厘清多篇文本组元的依据以及这种特定的教学形态的价值。互文性理论能较好地解释文本的关系机理,据此可衍生出以关系为中心的文本解读范式;将互文性与教学性有机统一建构文本创编与流传产生的互文、文本与类文本产生的互文、文本与相关资料产生的互文、文本改写产生的互文、文本与其他媒体产生的互文等多种教学形态。互文性阅读具有促进多元创造性解读、拓展学生认知世界、提升阅读量和速度、提高提取信息与提炼问题的能力、培养比较鉴赏与反思批判能力等方面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互文性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手法入手,探讨迈克尔·坎宁安的《时时刻刻》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多丽丝·莱辛的《到十九号房间》、夏洛特·波金斯·吉尔曼的《黄壁纸》以及诸多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之间的互文关系,试图"澄清"它并非某一文本的被动戏仿,而是作者迈克尔·坎宁安将他人的不同文本精心融合成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熔炉"。  相似文献   

11.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在其小说《孙行》中,以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为基础,通过后现代互性意义上的拼盘杂烩,糅合了大量中西本,深刻地揭示了华裔美国人的归属困惑及其心理错位,作为一部弥漫着互本意识的作品,《孙行》一书很好地表现了华裔美国人的身份转换,为互本的影响和移植提供了新的范例。  相似文献   

12.
基于福柯的话语建构理论和费尔克劳夫"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话语分析框架的文本解读表明:从清朝、民国到当下的黄帝祭祀文化认同话语建构具有明显的嬗变特征。清朝(1723年)黄帝祭文互文性不明显,其典型的中国传统话语建构了"天子-家国天下"文化认同;民国(1912年)黄帝祭文具有明显的西方话语与中国传统话语碰撞产生的互文性,所建构的"中华文明古国"认同带有认同焦虑;当下(2011年)黄帝祭文中丰富的中西话语互文性建构出自信、复兴的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3.
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幂姆”(meme)是英国学Richard Dawkins提出来的一个概念,用以说明化的传播,即认为化传播是通过幂姆的自我复制得以实现的。学作品互性研究,是从号察语篇间关系的方法来分析学作品。学作品的互性研究可以从多种理论进行探讨,“幂姆”论(memetics)可以是其中一种可供考虑的选择;根据这一理论。幂姆可以看作是学作品互性发生的一种“酶源”。本试以我国古典诗词为例,以幂姆为分析手段,建立起一个可供学作品互性研究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4.
姚苎田《史记菁华录》的学术价值,首先表现在对《史记》选录上紧扣住了司马迁"爱奇"的审美倾向,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奇"文观念。其评点以文本鉴赏为基础,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归纳和演绎两个环节中都起着桥梁作用,颇多精妙见解,对认识古代文学理论和文学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姚苎田从"文史之辨"的角度入手,对司马迁写作过程中对史料的主观裁夺和虚构的运用进行了详尽的辨析,达到了对《史记》文学性的发明。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文言文部分,有很多关于中国古代辩术的记载.作者结合几篇有代表性的文言文,对中学文言文中的逻辑学知识进行简括地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文言文部分,有很多关于中国古代辩术的记载。作者结合几篇有代表性的文言文,对中学文言文中的逻辑学知识进行简括地分析。  相似文献   

17.
王飞跃的《国粹精点》是2006年底出现在当代诗坛的一种新诗文本,它与古诗原典形成互文写作.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对其互文性特征进行分析,揭示古诗原典与新文本的文体建构关系,剖析二者间的五种组成形式及古诗原典的功能作用,有助于解读诗歌的多重意蕴,思考当代诗歌创作者如何利用古代诗歌话语资源,保持个性化的创作.  相似文献   

18.
互文性理论作为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已经成为近年来最热门的话题,而互文性理论对翻译又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翻译是一种特殊的再创造,互文性理论在翻译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译者的角色,文本意义和跨文化互文三方面探讨,可以看出互文性理论在翻译中的特殊作用和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从挖掘古代文论的叙事思想、总结经典文本的叙事理论、尝试建构中国叙事学三方面对近30年古代叙事理论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可以发现,这一研究新的生长点在于系统、全面地清理古代叙事理论资源,并与西方叙事学形成比照、对话,以实现中西叙事理论的互识、互补。  相似文献   

20.
结合互文性理论对《德伯家的苔丝》的三个中译本中的习语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以此来说明互文性对习语翻译的借鉴意义。一切文本皆具有互文性,特别是文学作品。互文性理论要求译者应具有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在翻译过程中能够识别互文指涉,正确理解其独特涵义和进行正确表达。以此尽量使译作忠实原作内容,保持原作色彩,再现原作神韵,具有与原作同等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