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作为元代农学思想的集大成者,王祯著有《农书》一书。在继承和借鉴前人农业思想的基础上,他提出了"重农思想""方、物、器思想""农林牧综合经营思想"以及"蓄积备荒思想"等,这些农学思想均对后世乃至当今农业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与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周易》围绕"象思维"提出了"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制器尚象"等重要命题,构建起一套完整而独特的思维方法。"象思维"是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核心思维方法之一,对中国传统设计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体现在"意象"观念和"创物"观念等方面。《周易》"象思维"与西方当代哲学中的现象学方法有一定的相通之处,通过对《周易》思想和现象学方法的参照,可以从"象思维"的角度对传统设计思想作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成就最高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有着严谨完备的理论体系,其批评理论的构建和批评话语的运用,都是以"原道""征圣""宗经"为思想基础展开的。正是在这种"师圣体经"思想的影响下,刘勰建构了具有浓厚传统儒家思想的批评理论,对文学原理、文体渊源和作品优劣等进行了一系列颇有见地的阐发。  相似文献   

4.
《滨州学院学报》2018,(5):15-22
《孙子兵法》作为中国传统兵学思想的源头,奠定了我国兵学思想的基础。《淮南子·兵略训》是西汉刘安论述兵学思想的专篇,对其兵学思想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中,在战争观、将帅思想、用兵思想这几个方面,《淮南子·兵略训》有不少观点继承了《孙子兵法》中的兵学思想:继承了《孙子兵法》所提倡的"慎战"思想,肯定了将帅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继承了《孙子兵法》所提出的"庙算"和"谋攻"思想。同时,又因为两部著作的成书时间、写作目的、时代背景等因素的不同,《淮南子·兵略训》在继承《孙子兵法》兵学思想的同时,又有所发展:《孙子兵法》对战争的起源和性质问题并没有提及,《淮南子·兵略训》对此做了补充,认为物资的分配不均是造成战争的原因,主张"义战"。此外,《淮南子·兵略训》对将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形势""奇正""虚实""先胜"思想的认识也有了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庄子》分内、外、杂三篇,学术界相对统一的观点是内篇系庄子所作,当然也就最能体现庄子思想的精髓。《逍遥游》系《庄子》内篇的开山之作,在《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无疑具有提纲挈领的功效。准确把握《逍遥游》中词语的意义对《庄子》思想的理解举足轻重,在《逍遥游》中,"逍遥""三飡""晦朔"是多解并存的三个词语,历来颇受关注。从词语考释与题旨定位两个纬度进行阐发,"逍遥"当解为"无待";"三湌"当解为"吃少量的饭";"晦朔"当解为"一月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大学》是反映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之一。就其"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则进行研究、思考,阐明其积极的思想内涵,以及对今天社会主义思想道道体系建设的借鉴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铭 《教育文化论坛》2019,(1):33-38,136
《传习录》以语录及信函的形式,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王阳明的哲学主张与治学理念。体察《传习录》中"致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等重要论述,可以发现其具有自然法上的普遍意义,并且接通了正义、理性、自由、公平等重要价值观念。王阳明"以儒为主,兼通释、道"的哲学体验,突破了传统儒家法思想的一般认知,阐发了人本主义与思想解放的先声,并以"本心"得失作为社会观念和法律制度的正义性基础,在中西自然法思想辨析中具有重要的法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苏童在《三盏灯》中有意淡化战争描写,突显出人的主体性,通过对"棺材""鸭子""三盏灯""渔船"等意象的象征性寻找,思考生存忧患、孤独焦虑、人性沦陷、灵魂漂泊等问题。从"人文精神大讨论"这一背景以及苏童的文学道路来看,《三盏灯》作为一个象征性符号,在文本立意和创作转型上都表现出一种"寻找"的仪式感。  相似文献   

9.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理论,简称为"一二三"理论,是其思想的精华,贯穿整部《道德经》。文章对"道""一二三"和"万物"在《道德经》里的论述进行了解析,以期打开老子思想研究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0.
刘子翚是南宋初年著名的理学家,朱子的早期老师。在刘子翚儒学思想体系中,"不远复"三字符是其修养身心的起点,主要包括自我修养、社会关怀、一体之仁三重向度。在《圣传论》中,刘子翚提出了他糅合儒释道的独特的"道统说",认为《书经》之"惟精惟一"乃是道统心传之"密旨","一"就是道统相传之心法。其《维民论》的思想主旨为"君民相资""维民在得心""维民四说"的理论。这些理念,对朱子的修养观、仁说、道统说、民本论等思想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笔者通过对袁黄《了凡四训》中的"改过"伦理思想进行分析,认为改过者在改正错误时应首先具备"耻""畏""勇"三心,之后才可以从"事""理""心"三个层面进行改过,并在这一过程中揭示袁黄改过思想对当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三危山考论     
古籍有关三危山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今敦煌三危山与莫高窟比邻而立。千百年来,《尚书》中"三危"是否就是敦煌的三危山一直存在争议。三危山考证的关键在于对"三危""三苗""黑水"等名物的考证。《尚书》所谓古"三危"并非传统所认为的今敦煌"三危山",而应在今中国西南一带。  相似文献   

13.
《山海经》的"大人""小人"神话,承袭《国语》记载的"防风氏""僬侥氏"之说,奠定了二者在先秦文献中的生成基调。《国语·鲁语》作为春秋、战国时人对"大人""小人"诸事的言说总纲,记载着时人对二者的印象,一是"大人""小人"的身高位列两级,为长短之至;二是来自外域。同时,亦载录其诸多称名、历史迁变等,为"大人""小人"在诸种文献中身份的嬗变奠定基础。《春秋三传》以"长狄"为外域民族,在历史与神话的二元交互中,各叙其事。《庄子》《列子》以"任公子""龙伯国大人""僬侥国小人"创制寓言,阐发哲理。《楚辞》以文人的浪漫主义想象,打造"长人"意象,彰显神话仙话化倾向。  相似文献   

14.
"孝"思想在《论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孔子"仁""爱"思想的重要表现和基础。学习、理解和灵活运用《论语》中关于"孝"思想的论述,对在新时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和谐美满的家庭关系,继而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论语》中"孝"思想所反映的家庭伦理内涵入手,探究传统的"孝道"与当代家庭伦理道德规范的契合点,为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两创"提供可行性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正>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此言足以说明这部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著作对治世的影响。《论语》中的"过犹不及""和为贵""当仁不让与师""君子言义,小人言利""欲速则不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安贫乐道"等内容至今仍然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讲:中国传统的文化根基的形成大大受惠于这位德行高尚博古通今的文化集大成者——孔子。《论语》中丰富的内容涉及面非常之广,有政治的、  相似文献   

16.
韩愈的《毛颖传》开启了传记文学"托物立传""以文为戏"的先河。北宋时期《毛颖传》仿作的数量急剧上升,多受当代享乐化的世风、禅宗"游戏文字"的思想、生活化的士风、话本艺术的发展和文坛对韩愈之盛崇等多方面的影响和渗透。在仿作发展过程中,主要以同旨仿作和创意仿作两种类型呈现。由于模拟的因素,这些仿作主要体现出"托物作史""以文为戏""托物言志"三大特征。此外,这一时期仿作所作的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滨州学院学报》2018,(1):26-31
《握奇经》是我国专门论述阵法的著作,其阵法原理与孙子兵学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握奇经》阵法原理继承和发展了孙子的奇正理论,用奇正之说阐述八阵中的战术变化,这是对孙子学的发展。《八阵总述》中的"治兵以信,求圣(胜)以奇""夕惕乾乾,其形不偏""上兵伐谋、其下用师"等思想观念,进一步揭示了孙子慎战、全胜等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兵学"道""术"结合的用兵思路。  相似文献   

18.
作为"儒家学派鼻祖"的孔子,可谓是稳坐中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领域的"头把交椅"。即使朝代更替、历史更新,孔子依然是大多时期的思想标杆。他不仅被奉为"圣人""至圣""万世师表"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弟子为其撰写的《论语》更是成为"儒家经典",千古流传。  相似文献   

19.
胡林翼是挽救晚清政局颓势的关键人物,也是近代文人统兵的代表,他在长期的军事实践中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军事思想。《孙子兵法》是胡林翼军事思想的重要来源,不过他对孙子思想有着自己独特认识和理解,因此他对孙子思想的吸收和发展表现出不同以往的鲜明特色。从"力避攻坚""选将""奇正"三个方面可以看出,胡林翼学习和吸收《孙子兵法》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既不轻视,亦不盲从,真正做到了取其精髓,加以创新。研究胡林翼对于《孙子兵法》的继承与发展,对于理解中国传统兵学走入近代以后的困境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以老子为核心的道家学派所倡导的"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轻徭薄赋"等为政思想,在国家管理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道"是老子治世思想的核心,以"道"为根本,延伸出"无为而治""三宝""民本"等枝干思想。从汉初到清朝,老子的为政思想长期影响着国家管理,奠定了其卓越地位。基于此,探讨老子及其《道德经》中的治世思想,对于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