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略论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公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着不公平问题 ,这主要表现为 :重视班级的社会化功能 ,忽视班级的个性化功能 ;重视正式群体 ,忽视非正式群体 ;重视处境优势的学生 ,忽视处境不利的学生。管理者只有树立公平的理念 ,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一个班级组建一段时间后,往往会产生班委、兴趣小组、团支部等正式群体之外的,没有正式组织手续、经过个人间的接触和交往自然而然形成起来的非正式群体。如何正确对待存在于班级中的这种非正式群体,对班主任工作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一般来说非正式群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规模不大,却有比较稳定的结构。2.在这类群体中,往往“以友情为重”,自觉不自觉地讲究“哥儿们义气”感情融洽、凝聚力强,但感情多以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为基础。3.这类群体都属于课外交往的圈子,志趣相投,交谈起来无拘无束,谈教…  相似文献   

3.
一个班级中总是存在着"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一般情况下,如果正式组织的效能大于非正式组织,班级就会呈现有效有序的管理状态。如果正式组织不敌非正式组织,或因为非正式组织的影响而使正式组织的效能失控,班级就会人心涣散。班主任在管理非正式组织时,要考虑到非正式组织的无意识性特点,既要重视它的存在,又不要过分强调它是有预谋的破坏性组织。班主任作为组织的管理者,需要对组织内存在的诸多非正式组织有一个清楚的界定,充分利用其成员组合无意识性的特点,在日常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处置各种类型的非正式组织。  相似文献   

4.
班级自发组织一般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娱乐等交往活动中自发形成的群体组织。国际上通常称之为“Sponta-neous organization”,意即“自发组织”。自发组织没有定员编制,各成员没有明确规定的权利、义务和分工,其活动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成员的某种需要。 自发组织广泛地存在于中等学校学生中。由于自发组织具有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性,有时对班集体建设,对社会甚至具有一定危害性,因此,班主任既要重视班级正式组织的培养和教育,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自发组织,抑制或消除其消极作用,促进班集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吴春燕 《考试周刊》2009,(19):229-230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什么是班级文化?不同的学者研究的视角不同,所界定的班级文化的内涵也不相同。郝京华认为:“所谓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所占有的文化的总体。”史华楠等学者也认为:“所谓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通过多种活动而形成的集体心理氛周、班级组织和交往行为,  相似文献   

6.
班级管理应遵循班级学生个体与集体心理规律,为提高班级成员的心理发展水平服务。从心理教育的角度来看,在班级管理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定型化”的组织结构形成机制;建立系统化的目标管理模式;采取“宽严相济”的班级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7.
一、概念的界定 班级中往往存在若非正式群体。所谓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是相对于班委会、团小组等一类正式群体而言的,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自然而形成的群体。这种群体的成员间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完全是以个人间的好感、喜爱的基矗群体的成员也有比较固定的相互关系结构及协调性较强的行为规范,会自然产生“领头人”。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中学班级中都存在着一定量的非正式群体,最典型最明显的莫过于三五个学生组成的伙伴群体。  相似文献   

8.
在班级中,学生因占有的组织资源(职务不同)和群体资源不同,而拥有了相应的位置,形成了不同的地位分层.在班级组织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模式的基础上,从习性角度探讨班级组织结构中学生地位分层的成因,有助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合理调节班级组织结构中的学生地位分层.  相似文献   

9.
邹泽英 《湖北教育》2003,(18):47-48
班级是学校正式组织的最小单位,也是学校各项工作的落足点。创造一个团结友爱、亲切和谐的班级环境,既有利于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又有利于学生活泼健康地发展。 班级亲和力是班级成员在人际交往活动中,通过情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班级成员中存在着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形组织,其中间存在着“自然领袖”。“自然领袖”是指非正式群体中最有威信,最有号召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左右成员行为的人。班级既是一个正式群体,当然有其“行政领袖”,即通过合法手续(选举、任命等)而担任一定职务的班委成员。  相似文献   

11.
在班级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非正式群体,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游离于班级正式群体之外,是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发组织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没有明文规定和成员编制,成员之间以喜爱、兴趣、需要等相容或一致为基础而形成的群体,如学生自发形成的兴趣小组。  相似文献   

12.
班级“红人”可以分为正式结构中的“红人”与非正式结构中的“红人”两种。班级“红人”的性质是“边际人”、“中继者”和“佼佼者”,其功能在于:班级运行的“中继者”和班级冲突的“缓冲带”。班级“红人”的形成有其必然的一面,也有其偶然的一面。班级“红人”的变迁规律有“平静期”和“动荡期”之别。班级“红人”在来源渠道和行使权力两方面存在局限。  相似文献   

13.
田文 《中学教学参考》2014,(33):127-127
<正>美国心理学家埃尔顿·梅约(Elton Mayo)在他的"霍桑试验"中指出:组织中除了"正式群体"之外,还存在着因共同工作,具有共同的社会感情而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无形组织有它特殊的感情、规范和倾向,左右着成员的行为,对组织生产率有重大的影响。此后"非正式群体"的概念愈来愈为人们所关注和接受,社会学家认为,各类组织中都存在着一定量的非正式群体。在中职班级中也不例外,非正式群众或多或少相应存在  相似文献   

14.
以“复杂性”的眼光透析班级,会发现现实学校德育中,存在着独特的“班级德育生态”。 班级德育就存在于不同主体的互动之中,存在于不同组织单元的互动之中,存在于人与事的互动之中, 存在于班级内外的互动之中。透析“班级德育生态”,需要我们形成多维互动、动态生成的思维方式, 形成可能性与条件性的思维方式。而班级德育生态建设的可能方向在于,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15.
在学校管理中,不管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是学校管理部门,对班级正式组织的管理与研究都是十二分的重视。如对班主任、班级设计、班级机构等正式组织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对非正式组织的关注明显不够,笔者即以此为切入点,对非正式组织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特别是对班级管理有较大反作用力的“反班级”型非正式组织进行了解剖,着重分析“反班级”型非正式组织的类型、结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转化的教育策略等,突出“反班级”型非正式组织在整个班级建设、学校管理中的非一般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学习型班级是以班级成员为中心,以班级成员管理自治为运行机制的新型班级组织。它是开放的组织管理体系,其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是一种“竞争力匹配与调和”模型。实践中,可以通过重新树立学生领导力权威、营造“可以犯错”的学生领导力执行氛围、重新确立学生领导力执行的目标等途径和手段来实现班级组织转型和学生领导力变革。新时期,提升学生领导力水平,树立学生自治意识是首要前提,维护学生领导权威是重要保障,变革班级组织架构是关键步骤,完善班级纪律规定是基础环节。只有改变传统“德育式”和“法治化”的教育实践方式,才能实现“通过教育的纪律”、学生个体的纪律化和“美化集体的纪律”。  相似文献   

17.
“场”是物理学的概念,原指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依靠有关的场来实现的。“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一个班级一旦形成了一种文化,就必然会在文化与产生这种文化的环境之间存在一个相互作用的范围——“班级文化场”。在同一“班级文化场”中,师生的知识、技能、思想、道德、情感、行为等都是互相影响、互相交融、互相激励、互相渗透的,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统一的、科学的价值判断标准及伦理道德规范。在班级管理中,…  相似文献   

18.
一、走近“破窗” 班级中往往存在这样一些成员,他们在集体中表现出一些与班级文化不相协调的现象:爱撒谎,爱捣乱,小偷小摸,自私自利,懒惰成性……如果班主任对这些学生没有及时处理好、教育好,那么阶段性的状况就会发展成根深蒂固的长期状况。不但会耽搁这些学生本身的健康成长,而且会带动班级里的其他学生形成不良习惯,影响班级良好风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班级具有“准社会”特征,它是社会结构的一个节点。通过班级准社会文化互动,班级成员可储备将来直接参与社会活动的基本能量。为了形成理想的班级准社会文化,建议进行“班级导师制”探索,设立班级“四套机构”,实施“四种能力”教育。  相似文献   

20.
人类学意义上的“制裁”是一个中性词,系指任何社会群落、群体或组织得以存在所必需的社会控制方式。藉由“制裁”来探讨班级管理,可以超越传统上“奖”一“惩”二元化管理的简单套路,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教师“强权”控制下的僵化模式。班级组织中的“制裁”,可以从正式与否及正性还是负性两个维度大致区分为“正式的正性制裁”、“非正式的正性制裁”、“正式的负性制裁”和“非正式的负性制裁”四种类型。科学的班级管理和良好的班风建设,应恰当使用正式的正性制裁,均衡非正式的正性制裁资源,慎用正式的负性制裁,克服非正式的负性制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