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教工小家"建设是基层工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在整个改革发展新形势下对工会工作基本框架的要求,是不断创新工会工作的重要措施。只有建好"小家"才能建好"大家",进而调动广大教职工为教育事业作贡献的热情。本文就高校基层工会组织如何搞好"教工小家"建设进行了认真思考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陆士桢 《中国德育》2013,(16):15-20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全国各条战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起点,新的挑战,青少年教育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思路的问题日渐突出,其中责任感教育关乎个体发展,  相似文献   

3.
俞传美 《辽宁教育》2013,(2X):21-22
<正>孔子提倡孝道,主张对父母要尊敬、奉养,不违背父母意愿,至今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父母生时要事之以礼,死后要依礼安葬,依礼祭祀,经常追思。正确的弘扬孝道思想对于激发人们的爱国心,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平台。小家是大家的一个缩影,是大家的一个细胞,当一个小家其乐融融,那么,无数个其乐融融最后会变成一个大的其乐融融,那就是构建和谐社会。中国人讲究格物、致  相似文献   

4.
宋晓亮 《考试周刊》2011,(22):106-106
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将学生获得知识分为"感知、理解、运用"三个阶段。其中感知阶段是起始阶段,学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必要的认知准备,是思想最积极、注意力最密集的时刻。教师若在这一关键时刻不能收拢学生的全部注意力,那么学生的思维就很容易涣散,其期望心理也随之消失,这将极大地影响其课堂中对新知识的接受、理解等。作者经过多年实践,总结了几种成功导入的方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是从"教本"逐步向"学本"发展的动态过程,具体划分为四个阶段:"教师讲授"课堂—"教师导学"课堂—"问题导学"课堂—"自我导学"课堂。问题导学课堂在课堂教学发展过程中是具有转型意义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问题导学"超越了"教师导学"范畴。"问题导学"课堂体现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变了教师和学生角色,改变了备课、上课思维和方式。"问题导学"课堂最大价值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6.
瞿秋白的个性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个性至上论;中期个性的工具论;后期重估个性的价值,其分别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及大革命失败前后联系在一起,其中第一阶段具有时代的共性,而后两个阶段,以其"历史的工具"到"历史的误会"的独特转变,则体现了瞿秋白比较独特的个性观变化。反思瞿秋白的思想变化和悲壮人生,对于个性和社会关系的处理乃至和谐社会的创建,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礼"作为儒家的思想核心之一,儒家对其的解释,依据社会架构的转变,也经历了一个由孔、孟的"仁礼"向荀子的"礼法"转变的过程。荀子对礼的创造性诠释,将儒家的政治理想主义推向了政治实用主义,将儒家的"仁"道落到实处,提出了具体的制度、政策,推进了儒学的外王进程。  相似文献   

8.
"两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对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两课"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转变教育观念。如转变工具论的教育功能论;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选择,促进大学生自主发展;树立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观;由单纯知识教育向全人教育转变。  相似文献   

9.
范寅虎 《生活教育》2011,(11):34-36
"生活教育"是广大陶研工作者耳熟能详的一个名词,它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不明确"生活教育"的含义,就难以真正理解陶行知的全部教育学说。然而,对"生活教育"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科学规范的概念界定,这不利于准确理解、深入研究和学习实践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  相似文献   

10.
颜元“习斋”名号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元是十七世纪中国知名的思想教育家,他涉猎广泛、打破传统、讲求创新,力主习行、主动的教学思想。作为标志,他将书斋号以及主办的学校由"思古斋"改为"习斋",之后实践于漳南书院。现考释颜元的名号"习斋",探究其由来、内涵及形成因素,有助于深入解读颜元教育思想的转变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1.
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界认为,马克思异化思想是一个"历史难解之谜",其成因代表性的观点有研究方式转变说、研究视角转变说、研究范畴转变说三种。纵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其异化思想研究方式上具有统一性,研究视角上具有延续性,研究范畴上具有辩证性。马克思异化思想没有所谓的转变,只是隐伏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之中。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一思想的阐述要求我们教师做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而做到这些关键是实施自主学习,进而获得自主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实效性出发对自主学习有了一些见解,现从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环节浅谈体会。  相似文献   

13.
黄琳 《教师》2014,(13):75-75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顺利的进行,这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我们要切实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重视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目前的生物课堂虽然已不是传统的"独白式"教学,但是与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必须改变现行的教学模式,而"交流型"教学则是改变生物课堂现状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赵刚 《考试周刊》2011,(42):171-171
新课程改革以来,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大多数的教师已经认识到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从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得"。观念的改变是极为关键的一步,但是如何让学生摆脱对老师"讲授"的依赖,培养其"自得"的意识,就要让"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活跃起来。  相似文献   

15.
经济特区在我国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发挥着"窗口"、"试验区"、"排头兵"的作用,有力地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新特区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经济特区相比较,其共同点都是为了通过深化改革,促进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其区别在于:首先,经济特区在其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借助于特殊优惠政策;而新特区是依靠创新驱动;其次,经济特区在一定时期主要依靠外资、外商的力量来发展自己;而新特区,主要是依靠内部体制、机制的创新。与此相联系,经济特区都是设置在沿海对外交通便利的地区,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则不受区位的严格限制;最后,二者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也不一样。综合配套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到攻坚的阶段,或全面推进的阶段,是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因而其改革的广度、深度远远超过经济特区。  相似文献   

16.
"三转变"教育是针对高职涉农专业学生而设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三转变"即一年级由高中生向高职生转变,二年级由夯实理论基础向提高实践能力转变,三年级由顶岗实习向主动就业转变。它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专业性等特点,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校园是我家,文明靠大家"这句口号背后的理论依据是"自爱"伦理,其背后的德育逻辑是"自我"的扩展。该德育逻辑存在着局限,但是若考虑到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特点,还是可以在一定发展阶段内使用。  相似文献   

18.
郑英 《教学与管理》2010,(11):11-13
暗礁是航行的障碍,但由于其隐没于水下,不易被人察觉,所以下水后不留心躲避,很容易触礁。对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而言,教育教学活动充满变数,如果不留心观察,也可能遭遇成长的"暗礁",从而改变从教生涯的航道。如何在驾乘教育之舟时避开"浅滩"与"暗礁",让航行顺利一些,不至于在还没有看到美好景致时就"触礁"或"搁浅"?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拙见。  相似文献   

19.
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推动中职教育必须完成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的转变,提高中职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岗位的能力,促进中职教育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的根本改变。为了培养生产第一线应用型人才,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和"教、学、做合一"的课程特色,本文阐述了在电工技能课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及体会。  相似文献   

20.
避免"以人为本"脱离实际沦为说教而做到科学地关爱"人",是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话题。现实性原则要求"以人为本"应当满足"现实的人"的实际需要,而不是以"过去人"或"未来人"为本;生产力原则要求人的解放符合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世界性原则要求看到人的自由和解放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统一性一面,向他者学习和以全球为鉴应作为"以人为本"之事业发展的战略指南;民族性原则要求看到人的自由和解放对不同民族、不同历史阶段来说,实现"以人为本"的内涵会面临不同的主题,是"以人为本"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性原则是把思想蓝图转化为社会现实的中介环节,通过对社会矛盾的批判和变革才能改变现实中人的奴役,实现人的价值的提升。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的五项原则为中国社会全面的现代化提供了规范性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