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时期最富有积极意义而又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它虽然无法实现王朝的自救,但其改革措施却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摩太的教民、养民、安民、新民"四民说",介绍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阐述了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主张变法实行新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四民说"深刻影响了康有为等维新志士,成为变法维新运动的蓝本."四民说"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戊戌维新变法运动的进程,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3.
面对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魏源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师夷"思想,将"制夷"与"强国"有机结合起来,开启了中国近代化之先河.他提出"去人心之积患"与"筹夷情"思想,促进观念的近代化;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的主张,促进外交的近代化;提出"师夷之长技"的思想,促进军事的近代化;主张创办新式工业企业,萌发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向往西方民主制度,萌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此外,他还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与选拔.魏源的"师夷"思想,在中国乃至亚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没有近代市政机构,近代化的市政机构是夹杂在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中涌入中国的,它同时具有先进性和侵略性.在清末新政前中国自主意义的市政机构已经开始零星地出现,而清末新政中警政、自开商埠和地方自治的实施推动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市政机构的大规模出现.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中,刘师培积极致力于伦理道德近代化.他无情鞭挞封建"公德""私德"之弊端,深刻揭露其产生的历史根源,从学理上界定了近代"公德""私德"内涵,强调在养成良好"私德"基础上,重构以近代"公德"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其思想具有明显的反封建特色,有利于塑造近代理想人格,对传统伦理道德近代化产生一定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清末新政之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时期最富有积极意义而又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它在学习西方先进教育制度基础上,伴随着对以科举制为核心的传统教育制度的解体,促成了许多新的具有现代化特征的积极教育制度因素的大量出现.这次教育改革从教育立法、教育结构、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推动着中国教育制度的近代化,完成了中国教育制度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陈夔龙督豫期间正值清政府实行"新政"时期,为筹措新政经费,陈夔龙整顿财政,一方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又增加了人民的负担;陈夔龙兴办各项实业,为河南经济的近代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之时,湖广总督张之洞积极响应清政府为了维护衰落的封建统治而发布的"变法"命令,开始了震惊中外视听的"湖北新政"。但"新政"的结果却让张之洞始料不及,与他的初衷截然相反:"新政"中近代化教育和编练新军培养出的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最终促使了武昌起义的发生,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出现这个结果,"湖北新政"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张之洞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他的作用是应该得到肯定的。  相似文献   

9.
历时三十余年的同光新政是中国近代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关键时期。新政的倡导者们在艰难的境况下,“借法西洋”,创建企业,兴学育才,内办新式学堂,外派幼童留学,第一次将西学付诸实践,推动了晚清的教育变革,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大门.整体上推进了我国民主革命和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追求近代化的途程走过了三大阶段: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到清政府的自强新政,都没有超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范围,这是中国近代化的萌芽阶段;从康有为领导戊戌维新到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更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这是中国近代化的全面尝试阶段;从五四运动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把科学与民主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仍然是追求生产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这是中国近代化的深入实践阶段。  相似文献   

11.
"中体西用"作为洋务运动研究的热点问题,学者们在诸多方面展开讨论,阐述其作用、地位及局限,取得了不少成果,研究不断深入."中体西用"思想和中国近代化问题关系的研究是其中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12.
清末新政是近代中国社会通过国家政权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环节,也是本世纪初年举世瞩目的历史事件。就近代化的实绩而言,它无疑明显胜过筚路开山的洋务运动和方兴未艾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近年来,关于清末新政的研究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新政的目的、性质以及历史评价等问题都是学者们讨论较多的内容。本文不拟对清末新政重新来一番评价,只想着重从其中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及其客观历史作用的分析入手,试图说明  相似文献   

13.
面对日趋衰落的清王朝,作为中国晚清一位有胆识的思想家、外交家,郭嵩焘审时度势,提出"通其情、达其理"的主和外交思想,顺应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潮流.其理性与自主的外交智慧与风范,与美国著名史学家柯文教授的"中国中心论"不谋而舍.文章从"中国中心论"的近现代研究范式角度出发,以郭嵩焘的外交思想评析为中心,旨在发掘中国晚清外交思想中可飨后世的闪光之处.  相似文献   

14.
清末"新政"正式确立了近代教育体制,促使青年期现象在全社会迅速拓展,青年的近代含量剧增,青年的自觉自立意识形成,社会也开始正视青年的独立存在.因此,新政时期,是青年普遍化趋势正式形成时期.但由于"新政"教育改革弊端丛生,导致青年普遍化远未从趋势转化为现实.  相似文献   

15.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可视为近代化的百年历程。百年近代化的实践过程和特点突出了一个“变”字,而百年思想文化近代化的过程和特点则凸现为一个“新”字。新政、新民、新文化就代表了百年思想文化的进路。新政旨在构建近代化的国家政治模式,新民旨在实现国民素质的近代化,新文化则是奠基于二者之上的全新思想启蒙。  相似文献   

16.
教会教育与中国人自办教育的长期共存和并立构成了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双体"结构。在清末新政推行之前,教会教育在中国的新式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清末新政时期,中国的新式教育建立起来,教会教育受到治外法权和传教宽容条款的保护,与中国人自办的新式教育并存。民国时期,中国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高涨,经过收回教育权运动,绝大多数教会学校开始接受中国政府的管理,"双体"归于"一体"。  相似文献   

17.
清末新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件大事,近代社会的士绅以其独特的见识和目力在近代化的道路上推动新政前进,使新政全面打开中国的现代化闸门;另一方面,新政的各项措施尤其是军事变革以其历史的前卫性对士阶层的命运起了主宰作用,士阶层的消亡是不可避免的。清末新政与士阶层的互动关系体现了历史的进步趋势。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清政府为了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自上而下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始了为期十年的清末新政。其中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中最富有积极意义的一项内容。清政府在教育改革中废除了科举制,兴办了大量的新式学堂,颁布了新的学制,健全了教育行政机构,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清末的教育改革并没有脱离"中体西用"的原则,并且改革滞缓,当然也没有挽救其灭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洋务运动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开端,而晚清法律近代化则是作为中国社会近代化一部分的中国法律近代化的起点,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洋务运动为晚清法律近代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人才支持,而且洋务派是晚清法律近代化的倡导者和支持者,其指导思想"中体西用"思想也是清末法制变革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中国教育近代化肇始于19世纪60年代,初步成型于清末新政时期,至20世纪20年代初基本完成。与此同时,近代国人出国教育考察也大致经历了如上三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的考察活动都是因教育改革而发起,直接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