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分别用不同界面张力和界面扩张黏弹性的三元复合体系进行微观驱替实验,分析油水界面扩张黏弹性、界面张力对残余油乳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界面扩张黏弹性影响残余油的启动和运移,油水界面扩张黏弹性和界面张力存在协同乳化效应;界面张力降低到10-2 mN/m后,界面扩张黏弹性对残余油乳化作用的影响增强;随着界面张力和界面扩张黏弹性的降低,三元复合体系对残余油的乳化作用由乳化油滴向乳化油丝转变。  相似文献   

2.
分别用不同界面张力和界面扩张黏弹性的三元复合体系进行微观驱替实验,分析油水界面扩张黏弹性、界面张力对残余油乳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界面扩张黏弹性影响残余油的启动和运移,油水界面扩张黏弹性和界面张力存在协同乳化效应;界面张力降低到10-2 mN/m后,界面扩张黏弹性对残余油乳化作用的影响增强;随着界面张力和界面扩张黏弹性的降低,三元复合体系对残余油的乳化作用由乳化油滴向乳化油丝转变。  相似文献   

3.
对分子动力学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简介,综述了国内外学者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耐火材料的进展。在耐火材料的界面结合机制研究中,分子动力学可以计算界面结合能、界面键弛豫等物理量,能够从理论角度更准确地理解界面性能和界面行为。在耐火材料的抗渣性研究中,分子动力学可以分析高温熔渣中不同粒子对的键长、键角、配位关系,以及熔渣体系中的氧离子种类和微结构单元种类的分布。在耐火材料的热学性能研究中,分子动力学可以模拟超临界、深过冷等环境,测量实验中无法获得的物理量,进而从微观角度解释实验现象。分子动力学模拟具有计算速度快、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误差小、研究成本低等优势,为耐火材料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在高速公路路面下面层中的应用,通过对旧路面回收材料的性能评价和再生混合料矿料组成设计,研究再生混合料中用水量、乳化沥青含量和水泥掺量对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的混合料性能影响。结果表明,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中随着用水量的增加最大干密度先增大后减小;随着乳化沥青含量的增加,乳化沥青再生混合料的干、湿劈裂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当水泥掺量控制在1.5%时,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具有最佳的抗裂性能。  相似文献   

5.
为了评价扰动条件下固井胶结性能,设计并制造了一套扰动条件下固井二界面胶结性能评价装置,建立了实验方法,实现了不同地层、泥饼是否存在、井下水泥浆是否受压差影响、不同井下温度及地层水流动状态等对二界面胶结影响的模拟,较好地还原了水泥浆体系在井下候凝状态受到流动地层水冲刷和侵蚀的过程;同时,实现了对固井二界面水力胶结强度的测试,丰富了固井质量的评价手段,为研究各因素对固井二界面胶结性能影响程度,以及提高固井二界面质量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超疏水-超亲油泡沫铜为基体,设计并制备针对重油-水混合物的重力驱动油水分离装置,研究其分离能力的条件和机理,并对分离效率和再循环利用能力进行检验。另外,针对大面积海上溢油设计一种表面张力-重力双驱动油水分离装置,研究该装置的分离原理、对典型浮油的分离能力、分离纯度以及该装置的抗风浪、耐水压能力和再循环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设计并搭建了室内立式水环输送实验系统。通过齿轮泵控制水相和染色后的油相分别从水相、油相入口进入水环发生器,保持油相入口流量不变,改变水相入口流量,稳定之后使用高速摄像仪拍摄管道内流型,进行了立式水环流型实验,分析了不同油水流量下管道中的流动特性和油水表观速度对成环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立式水环中油水界面产生“蛇形波”形式的界面波,使得油相核心保持连续状态而不断裂;油水速度比在0.75~1.5范围内成环效果较好,当油水速度比过小时,输水量过大,界面张力不足以维持油相核心的稳定,油相核心发生破裂,分散为小油滴成为散状流;超过临界值时,油相核心在扰动作用下可能污染管壁。  相似文献   

8.
针对可供动车组使用的4种润滑油--进口润滑油A、B、C和同产润滑油D,通过试验研究了行驶里程数对进口润滑油A和B的抗胶合性能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油品换油周期提供了参考;并研究了4种润滑油的抗胶合性能,比较了它们的优劣.该研究对于促进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对于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循环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乳化沥青的工程性质,进行了乳化沥青-水泥冷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并通过击实试验、马歇尔稳定度试验、密度试验、劈裂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对其路用性能进行了评价,确定了其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结果表明:各项路用性能技术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手工拌合方式的干密度要小于通过机械拌和方式合料的干密度。因此建议室内拌和混合料时,宜采用机械拌和方式。  相似文献   

10.
模糊综合评价在设计性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性实验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多项素质。因此,如何科学地评价设计性实验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对设计性化学实验进行了评价。实践证明,它能使评价的结果更准确、更客观。  相似文献   

11.
原油破乳剂能够破坏原油中油和水的乳化状态,促使油水分离,对原油进行脱盐、脱水,所以破乳剂的选择对脱后含盐的合格率有直接的作用。通过对原油破乳剂的改进,使脱盐原油的合格率提高到98%,降低了能耗和加工成本,满足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用金属切削乳化油与水稀释成的乳化液在金属切削加工中具有冷却、润滑、清洗和防锈作用.乳化油的种类很多,生产工艺不尽相同,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精脂酸和松香与碱直接皂化的产物作乳化剂、乙醇作稳定剂、加入高效防锈剂和极压剂来生产金属切削乳化油的新工艺.实践表明,采用这种工艺生产出的金属切削乳化油润滑性能和防锈性能好、乳化速度快、安定性好、具有一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以二甲基硅油(500mm^2/s)为主要原料,选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span-60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1831为复配乳化剂,采用转相乳化法,探究了乳化温度、乳化时间、乳化剂配比、硅油用量等因素对硅油乳液性能的影响.最佳工艺条件为:硅油用量为10%(相对乳液总量),乳化剂配比为span-60:1831=0.47:0.53,乳化剂用量为5%(相对乳液总量),乳化温度为90℃,乳化时间为60min.此条件下制得的硅油乳液外观均匀、细腻、无颗粒,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紫苏子油软膏剂配方的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筛选紫苏子油软膏剂的配方.[方法]选用液体石蜡,凡士林,羊毛脂,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甘油、三乙醇胺,海藻酸钠,蒸馏水等乳剂型基质,通过乳化法以不同配方制备软膏剂,检测其涂抹分散性和涂抹肤感及其在耐寒、耐热试验中的稳定性.[结果]不含海藻酸钠的软膏稳定性差,涂抹分散性稍差,涂抹肤感油性稍弱;不含三乙醇胺的软膏稳定性很差;含有三乙醇胺和海藻酸钠的软膏稳定性和涂抹分散性好,涂抹肤感无油性,而且含10 g紫苏子油软膏稳定性及涂抹分散性比5 g、15 g好.[结论]以液体石蜡6 g、凡士林1 g、甘油5 g、羊毛脂5 g、硬脂酸12 g、单硬脂酸甘油酯3.5 g、紫苏子油10 g、三乙醇胺0.4 g、海藻酸钠0.5 g和蒸馏水51.6 g可作为制备紫苏子油软膏剂的配方.  相似文献   

15.
用耗散颗粒动力学模拟方法(Dissipative Particle Dynamics,DPD)研究了油分子量、油分子浓度、剪切及表面活性剂SDS(十二烷基硫酸钠)对油水体系相行为的影响.发现随着油分子量的增加,油水界面张力增加;随着油浓度的增加,体系由最初的水包油聚集状态逐渐演变为油水分层状态.随着剪切速率的加大,油滴被逐渐拉长,最后断裂;表面活性剂加入油水体系后,以亲水头基伸入水相、疏水尾巴伸入油相的方式分布在油水界面上.  相似文献   

16.
化妆品乳化过程中引入微波作用可以有效地细化乳化液滴颗粒,改善产品的外观,提高乳化体的稳定性。微波作用可以改变及降低乳化液滴表面的电性,降低体系粘度使得液滴界面膜的机械强度变低从而加快液滴的破裂,与机械均质乳化结合可以将液滴分散形成更小的颗粒。  相似文献   

17.
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新规范对船用油水分离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开发符合新规范要求的产品,在大量科研工作的基础上设计了乳化液膜分离试验系统,并按试验方案进行了相关试验。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进口原油增加,原油码头在原油运输过程中产生一定量的含油固弃物,即含油污泥。如不及时处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本文针对油轮船舱清洗时产生的含油污泥进行了热水洗涤分离,回收了原油,处理后泥沙可达标排放,减少了环境污染。热水清洗方法以清洗后沙中含油率为指标,利用正交实验的方法确定了实验中除油剂各组分的最佳配比,并考察了洗涤过程的工艺条件(加剂量、温度、时间、pH、固液比)对洗涤效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9.
将两种不同的馏分油复配,通过三氧化硫磺化,经碱皂化后得到烷基苯石油磺酸盐KPS-2。本方法不用乙醇萃取等后处理工艺,合成条件易控制,产品性能稳定,油水界面活性好,抗碱能力强,适用范围广,成本低。以KPS-2为主的三元复合体系(0.3%KPS-2/1.5%Na2CO3/0.15%HPAM),在室内驱油模型上进行驱油实验,提高原油采收率可达20%。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直流变频自由拖5 HP外机进行实验,以四台低静压风管机室内机为实验对象,在各种恶劣工况条件下研究润滑油变化时,系统应采取何种相应控制手段,并从系统控制方面进行精细的设计,确保直流变频压缩机润滑油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