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和遵从,是对法治的认知、观念与态度,能帮助学生达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之目标,实现法治意识的内化。因此,思政课法治教学要改变以往的课堂灌输模式,创新法治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法律问题,在案例分析和多项活动中内化法治意识,使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一、在情境体验中培育法治信仰法治作为一种治理方式,需要人们从内心信仰之。著名学者伯尔曼有句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  相似文献   

2.
丁慧民 《文教资料》2013,(30):120-121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开始凸显。少数人认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怀疑.出现了信仰危机。而据调查分析,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理论自信,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促进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激励当代大学生真信、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3.
坚定科学的信仰能点燃人生的激情,激发人们的才智,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古往今来,凡是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无不具有坚定、科学的信仰。所以,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加强显得更加重要。本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的信仰现状、原因,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欧阳意 《考试周刊》2012,(15):166-167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科学的理想信念,但调查显示,大学生缺少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此教师应通过教学实践增强学生对马克思的感性认识,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5.
信仰是人的本质需要,而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对信仰的追求面临异常复杂的情况。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最科学的信仰,代表着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只有正确把握科学信仰中理性与非理性的辨证关系,才能在社会实践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使人们确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共同信仰。  相似文献   

6.
培养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以某高校为例,在调查青年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社会转型期下大学生信仰的深层动因,并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合理引导进行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信仰本身是有价值的,也是值得尊敬的。没有人天生就有信仰,或轻易地确立起坚定的信仰。人们需要信仰是为了寻求精神上的安定与坚强,现实生活中这种需求是迫切的,尤其在社会转型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信仰显得更加重要。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确立正确的信仰的难度越来越大。到底什么是信仰?我们应该信仰什么?如何解决信仰中存在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本刊编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建军教授。  相似文献   

8.
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但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一些人心中产生了"困惑",这与人的主观认知、行为追求,国内外客观环境的变化,党风存在的问题有关.应从理论认识、党的建设、制度完善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入手,使人们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相似文献   

9.
在世纪之末的中国谈论信仰不是一件时髦的事,常常显得有些愚蠢。已过不惑之年的中国人几乎百分之百地有过信仰,但是他们在为信仰献出热情和劳作之后,发现自己被迫面对失落和荒谬,于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经过一番因果推理之后把信仰当作骗人的符咒抛弃了。随之而来的拜物时代加快了信仰在人们心中的缺席,以至于你在90年代同某个中国人谈论信仰时,他很有可能会以一种只有在注视恐龙和白痴时才会有的目光注视着你。没有信仰成了神经正常的标志,而有信仰则被当作某种精神上的疾病。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我们正处于“后信仰时代”。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过,“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培养年轻一代的根本途径。对一个国家来说,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一个好校长,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我们可能不能左右现在,但我们可以影响未来”,一个校长,如果没有信仰,就会在培养学生的终端之处出现问题,我们培养的学生是要走向未来的,如果现在没有信仰的支撑,即使未来有了很大的成就,也有可能会因其信仰的缺失而误入歧途。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有自己的教育信仰,更要坚定自己的教育信仰。  相似文献   

11.
了解高职院校学生信仰状况,对提升高职院校党建工作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进行随机调查,结果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知识缺乏,对社会主义前景与共产主义理想充满忧虑,党员、党组织作用有所降低。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党建工作过程中,必须重视信仰教育问题,使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  相似文献   

12.
一、坚定教师职业信仰 坚定的职业信仰是班主任情感积累的根本动力,是班主任视教师职业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与追求的一种境界.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作为知识、真理和信仰的传播者,其职业信仰坚定与否,直接影响着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班主任只有具备坚定的教师职业信仰才能激发出强烈的工作热情,才能在管理班级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才会对学生产生深厚的感情,继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相似文献   

13.
信仰是人类内心中的价值体系,是人们灵魂的主宰和行动的指南。可是信仰在当代大学生中却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呈现出多元化、低级化甚至虚无化的特点,无法成为他们健康成长并作为国家民族未来建设者的信念支撑。本文通过对当代学生产生信仰问题因素的分析,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坚定的信仰,掌握三个知识体系,即真理的知识,善行的知识,以及自由限度的知识。  相似文献   

14.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是人格的培养。素质教育是要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而心理素质教育,又集中在健康人格的培养上。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有着坚定的人生信仰,有正确的价值观念,独立自主,富有责任  相似文献   

15.
入党积极分子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通过实际调查当前入党积极分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际状况,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薄弱的原因,提出了改进思政课教学模式、培训入党积极分子不能忽视信仰教育、利用网络加强信仰教育阵地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引航灯,同时它也是人之为人的存在方式,使人不断超越自我,让生命变得有意义.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肩负着传承、发扬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任,他们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否坚持下去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却令人担忧.高校作为培养青年学生的重要基地,是青年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及信仰教育的指向标.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然成为高校、高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7.
青年学生是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意义重大。通过分析当代青年学生的信仰困惑,总结青年学生的信仰现状,树立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解决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明确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什么,解决信仰什么的问题;科学指导青年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解决如何信仰的问题。坚定当代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需要创新培养路径,加强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关联,注重理论政策与建设成果的分析,尊重社会道德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代弥陀净土信仰兴盛,文人中有弥陀净土信仰的不在少数,但是他们的净土信仰思想杂糅不一,复杂多变,与真正的佛教徒信仰有很大的区别,有其自身的特点。唐代社会思想开放,人们的信仰较为自由,大都带有儒、释、道三教的特点,以儒教为基础,统合释、道;佛教信仰各宗杂糅,不唯信弥陀净土;具体到净土信仰又不分弥勒净土与弥陀净土;信仰不坚定恒一,常有改信弥陀净土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只要是人,都会有信仰。一个人一旦有了自己的信仰,他便会按照他的信仰去生活,去工作,去待人接物。 人的信仰从哪儿来?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不会从娘胎里带来,它是习得而来,或者说是教育出来的。于是,教育被赋予了这样的职责:教育人拥有正确的信仰;当人拥有错误的信仰的时候,教育就要使之“改邪归正”,拥有正确的信仰。不管成功与否,教育者都必须努力这样做。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要求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人生信仰、有自信。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一个人如果自信,他就会勇于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成为生活中的强者,一个学生如果在学习上自信,他就会成为学习中的强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