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振铎先生在40年代初致蒋复璁先生的所有信件,都保存在台北的中央图书馆特藏组。我在1999年4月,应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的邀请,前去进行学术交流,期间又在央馆参观访问,重点就是阅览郑振铎致蒋复璁的信。承特藏组卢锦堂主任特允,我调阅了全部郑振铎致蒋复璁的信件和档案,以及徐鸿宝、蒋复璁、叶恭绰、何炳松等人在这一时期中的往来信函、电报、报告,以  相似文献   

2.
朴社是顾颉刚、郑振铎等一批文人学者在20世纪20年代集资创办的出版发行机构,旨在通过出书赚钱,打出一个专心治学的境界,维持近15年之久。它的出版物,如《古史辨》,对中国现代史学影响深远。顾颉刚是朴社的灵魂人物。本文首次对这一出版史上颇具个性的出版社作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3.
朴社是顾颉刚、郑振铎等一批文人学者在20世纪20年代集资创办的出版发行机构,旨在通过出书赚钱,打出一个专心治学的境界,维持近15年之久。它的出版物,如《古史辨》,对中国现代史学影响深远。顾颉刚是朴社的灵魂人物。本文首次对这一出版史上颇具个性的出版社作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著述中引用伟人名言作为自己的立论依据,乃作者常用之法。用得好,大有益;但用不好,则大煞风景。手头就有一例。有本名为《写作概论》的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在第一章绪论部分谈到要学点写作知识时,光批评了“有人举出鲁迅先生和茅盾先生的话,用以证明学习写作知识没有用”的观点,然后指出,“实际上,鲁迅先生对于不作指导,只让学生读读作作的作文教学法很不满意。”紧接着作者引用鲁迅先生原话说:“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  相似文献   

5.
郑振铎等人致旧中央图书馆的秘密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福康 《出版史料》2001,(1):87-100
1982年9月,我在北京图书馆特藏部查阅资料时,极其欣喜地发现了被装订成五大册、题为《木音》的二百七十多封郑振铎先生1940、1941年致张寿镛先生的信。研读之下,我首次知道了在任何文章中都还没有被人写到过的一个神圣的秘密组织的名称:“文献保存同志会”。当年,以郑振铎为中心的这个同志会,在祖国危亡关头,为了保卫中华民族的珍贵文献不被劫夺、外流和毁坏,进行了  相似文献   

6.
郑振铎先生一生爱书,即使在国难当头、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紧急时刻,也不愿离开当时常有古籍、文物流散出境的“孤岛”——上海。他在《求书日录》中说:“我心里也想走,然而我不能走。我不能逃避我的责任,……前四年,我耗尽心力于罗致访求文献,后四年——‘一.二八’以后——我尽力于保全、整理那些已经得到的文献。我不能把这些告诉人。”  相似文献   

7.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15(2):95-95,85
4日·馆长詹福瑞会见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馆长麦克·凯勒先生。会见结束后,麦克·凯勒先生在我馆作题为“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系统——学术信息资源”的讲座。  相似文献   

8.
<正>郑振铎先生(1898—1958)非常热爱图书馆事业,他曾经担任过暨南大学图书馆馆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务,有着丰富的图书馆管理理论及实践经验。1958年出国访问时不幸因飞机失事,遇难身亡。郑振铎先生经常利用图书馆学习并与其有着深厚的渊源。郑振铎先生在总结自己治学经历时说:"我一生的学问都是从图书馆学来的。"郑振铎对中国的图书馆事业有着重要的贡献,他首先提出了中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非常重视书刊的校对工作,他花在这方面的精力,不亚于他在著述和编辑活动方面所付出的心血,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生命,碎割在给人改稿子,看校样,编书,校字。”(《鲁迅全集》第11卷) 当时,一些书店的校对人员在校对稿件时,常常“以意改令通顺,并不查对原稿”,以致使著译者“想了许多工夫,这才决定了  相似文献   

10.
“我也是望平街出来的”,我国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先生对本刊记者一见如故:“当年的望平街就象英国的舰队街一样报馆林立,申报馆、时事新报馆、新闻报馆都设立在这条街上,这些报馆差不多左右了旧中国大半的新闻舆论。每逢出报时报童、报贩们进进出出,卖报声此起彼伏,场面好不热闹……“15岁那年我考入上海的大夏大学,大学毕业后经张竹平先生(曾任《申报》社的经理)介绍进了时事新报社工作,担任他的秘书并编辑《时事新报年刊》,就此开始了我的新闻生涯,一直到1949年7月我还是新华社驻苏记者。“在我的新闻生活中有两个人对我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位是我的叔父戈公振先生,另一位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相似文献   

11.
作为学者,胡适与郑振铎著述宏富,影响甚大。本文论述了胡适与郑振铎在目录编制、目录利用与考证、推荐目录、目录题跋和索引上的成就,指出他们的实践和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聚集社会资源开发地方文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虹 《图书馆杂志》2006,25(4):35-35
洪卜仁先生是原厦门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编审.在厦门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以及地方史的研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被誉为“厦门地方史的活字典”。洪卜仁先生认为,地方史的研究需要经验,更需要传承。2003年,我馆聘请洪卜仁先生为“厦门图书馆地方文献研究顾问”,洪卜仁先生同意在资源共享、人员培训等方面与我馆合作,2004年11月。建立了“洪卜仁工作室”。  相似文献   

13.
北大图书馆与马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大图书馆号称全国第三(第一为国家馆,其次为上海馆),高校第一。2002年百年馆庆时,我献上拙作一首,中有一句:李氏珍藏马氏书。马氏书,即马廉先生“不登大雅之堂文库”藏书。马廉先生(1893-1935年),字隅卿,  相似文献   

14.
李雅 《出版科学》2010,18(1):105-108
朴社是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创办的一家较为成功的出版机构。作为朴社的领导者,顾颉刚做出了一系列成果:他参与创办上海朴社,之后以一人之力重组北京朴社,巩固事业基础 编写出版了《古史辨》和《辨伪丛刊》等学术书籍,积极推动出版事业的发展 挖掘和培养青年作者,扩大学术研究队伍和出版队伍。朴社的经营管理对后来知识分子参与出版业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郑振铎等人致旧中央图书馆的秘密报告(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福康 《出版史料》2004,(1):102-124
新刊《出版史料》2001年第1辑上,曾发表我整理的《郑振铎等人致旧中央图书馆的秘密报告》(三份)。那次发表后,张树年、宋原放等前辈均鼓励我将这项工作进行下去。今又对其后的六份报告作了整理注释。此次“报告”中有关藏书家等情况,凡前已注过的就不再注了,已发现的错别字已经改正。  相似文献   

16.
2001年8月30日,牡丹江市图书馆收到了李鸿文先生捐赠的个人著述《现代东北史》等共计8种9册。李鸿文先生原藉牡丹江市,现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东北近现代历史的研究工作,一生著述颇丰。40多年来,李鸿文先生一直关注着家乡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他年届花甲之时,将自己一生重要著述捐赠给了家乡图书馆,表达了老先生对家乡的热爱。李鸿文先生的赠书,不仅丰富了我馆的馆藏,也对家乡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李鸿文先生向牡丹江市图书馆赠书@黎富贵  相似文献   

17.
我馆开架服务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 和任何新生事物发展规律一样,我馆开架服务走过了一段较为曲折的道路。我馆最早的开架服务应追溯到1952年,当年在原馆长,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先生的积极倡导和筹备下,率先开展了开架服务工作,对25000册图书实行开架外借,此举受到读者的好评和支持,开创了我馆开架服务的先例,在国内公共图书馆中颇有影响。杜定友先生概括了开架服务的四大优点:一是可以把人与书紧密联系起来,废除了取书先查目录的  相似文献   

18.
1月1日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 ,在国家图书馆分馆为读者精彩演绎《就业与资源配置 :理论与实践问题》。至此 ,我馆“文津讲坛”已成功举办 2 4 9期 ,结集出版《文津演讲录》4册 ,受到各界好评。14日 我馆召开“国家图书馆顾问工作会议”。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王蒙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李学勤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幼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顾诵芬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顾问梁思礼 ,协和医学院教授赵绵等出席会议 ;我馆馆级领导及相关部处主任参…  相似文献   

19.
我馆现有藏书八万七千多册,干部七人,其中大专文化程度二人、中专一人、高中三人。参加过自治区、地区举办图书馆专业培训的有九人次,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两年来,我们从实际出发,进行了一些改革,下面是我馆的一些做法。一、因地制宜改革阅览制度. 我馆综合阅览室陈列有报纸60种、杂志260多种。按传统规定期刊是在馆内阅览的。1983年,我们破除陈规,实行区别服务:室内阅览采取全开架式,并按“信用保证借书办法”允许一部分读者定期外借。这对解决“管”与“用”的矛盾,提高期刊利用率,取得了良好成效。去年外借期刊的读者有  相似文献   

20.
联手的力量     
中 国第 一历 史 档案 馆与 江 苏省 淮安 市 档案 馆最 近 有一 次合 作 ,在 2004 年 淮安 市 举办 的第 三 届“淮 扬 菜美 食文 化节 ”上,一向“ 养在 深 闺人 未识 ”的 清宫 档案 作 了一 次出 色 的亮 相。 明 清 时期 ,淮 安因 为地 处 京杭 大运 河 中段 ,占 据 着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