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教育部发出“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号召;2007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了要“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2011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2.
因疫情防控需要,为了实现“停课不停学”,兰州工商学院全面开启线上教学任务,积极探索“体育直播课”在线上教学期间的新模式。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分析学生对“体育直播课”学习效果的评价,研究得出:第一,三个维度变量间两两存在强的正相关关系,且在性别和年级之间差异性显著;第二,学生认可“体育直播课”的形式与效果,希望在今后体育课教学中加入线上教学资源,以促进体育教育方式和路径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为了达到“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的目的,对勒流冲鹤小学二年级学生网络学习下身体活动现状进行研究,探究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以培养学生良好体育行为习惯为目的,寻求找到养成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关键因素,从而为提高本地区学生身体素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这是当前体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怪圈,与我们的体育教学模式太格式化,形式太僵化密切相关。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与青少年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也要发展青少年学生的智力,使青少年学生掌握“三基”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把"每天锻炼一小时"写入关系国计民生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新中国成立60余年中尚属首次,这也表明党和政府对青少年体质和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相似文献   

6.
裘友凤  陈晓龙 《灌篮》2021,(3):112-112
按照省教育厅和学校关于疫情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工作部署,各校积极体育课程开展线上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和网络条件等原因,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线上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本文通过对多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及学生进行了在线教学真实情况调查了解,掌握了疫情期间线上体育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分析了影响体育课程线上教学效果的客观因素。同时,对师生返校后体育教师如何主动深入了解学生线上课程掌握的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计划、做好线下辅导等应对措施提出了具体措施和解决办法,保证体育课程线上转线下教学的良好衔接。  相似文献   

7.
体育课上如何进行身体锻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尹军  田有惠 《体育教学》2011,31(2):36-38
回顾60年来我国学校体育发展进程可以欣喜地看到,学校体育工作确实取得很大成绩,青少年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也是不断提高。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看到已取得的成绩,也要看到当前存在的问题,这是我们进一步围绕国家对学校体育的期望与要求,切实做好增强青少年体质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全国各地高校延期开学,为线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为了保障正常的线上体育教学秩序,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目标。在诸多挑战面前,以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线上教学为例,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体育院校线上教学现状、学生参与体育院校线上教学课程学习情况等,并在此基础上探寻线上教学模式的相关问题,提出体育院校线上教学重构的路径以及策略。  相似文献   

9.
本次大赛是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检阅全国学校开展学校健身运动教学训练水平,促进全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同时,积极响应“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工程”的号召,为2009年全国第十一届中学生运动会锻炼队伍。经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联合秘书处批准,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  相似文献   

10.
1.在游戏运动中“嬉”夏 体育游戏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练习热情的重要课程内容,又是驱逐炎热和疲劳,调节心理素质,改善课堂氛围,使其积极投身运动的首选法宝。体育游戏运动,变化万千,其乐无穷;体育游戏运动,锻炼较全面,身心负荷适中;体育游戏创新,开发潜能,魅力无边。  相似文献   

11.
夏季的特点是阳光强烈、气温高,人们常说“上体育课一年四季有二死,“晒的热死,吹的冷死”。夏季上体育就是其中之一,夏季上课可以培养学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有助于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相反,夏季上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低落、易疲劳、易出现伤害事故,那么如何上好每一节夏季体育课呢?这是体育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加强宣传教育:首先让学生明确上课可以锻炼意志、增强体质,同时提高学生  相似文献   

12.
《中国学校体育》2020,(5):31-32
<正>为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国各行各业众志成城,采取各种积极的应对措施。全国学校"停课不停学",全面施行居家线上教学。作为广东省体育教师工作室,笔者所在团队积极响应和行动,负责珠海市金湾区的小学体育线上教学内容的录制。线上教学开展以来,在全区进行的各学科线上教学反馈调查中,小学体育课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满意率高居各学科之首。  相似文献   

13.
体育课做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努力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同时还就发掘其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个有志于攀登科学高峰的青少年,如果离开了健康的身体,将无法去谈全面发展,更难以承受严格的成才训练,也难以创造美好的人生。身体是一个人立德、立业的物质基础,于是学校把体育做为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因此,体育课就能够发挥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教育功效。  相似文献   

14.
周万征 《体育师友》2011,34(4):70-71
体育大课间活动是有力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文件的一项全国性阳光体育活动,是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重要保证,教育部体卫艺司杨贵仁司长明确提出:“只有把大课间推广起来了,才能真正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学生在体育大课间活动中不仅能够锻炼身体,练习技能,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青少年体育工作,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为目标,体育、教育携手合作、共同努力,推动青少年体育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每天锻炼l小时正在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自觉行动,健康素质成为评价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一、体育课考核的意义:体育课考核是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体育课考核是为了掌握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知识、体育技术、技能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并予以客观的评价,以便使学生正确估价自己的学习成果,看清自己的不足之处和努力方向,激发学生更加勤奋地学习和锻炼,以达到牢固地掌握知识、技术、技能和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对体育课的考核,不但可以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而且还可以督促学生积极锻炼,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加强他们的责任感,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课考核还能帮助教师检查教学效果,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以便改进教  相似文献   

17.
汤劲光 《精武》2012,(13):43-44
初中体育课程的开设,不仅要求达到教学目标,更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为主,体育教学的落脚点和出发点都在于学生,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与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才是初中体育课的追求所在。本文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初中体育课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有效途径,分别是:初中体育课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教学目的的要求;学生对于体育课不重视,忽视了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的局限性阻碍了热爱体育的学生的自我锻炼行动;初中体育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有效途径探析。  相似文献   

18.
游戏在学校体育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 在学校体育课中,游戏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殊不知它是一项深受青少年喜爱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体育活动,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1、在体育教学中引入游戏的作用。 为了使学生正确而熟练地掌握各种运  相似文献   

19.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2年1月郑州市全面施行线上授课。郑州市郑东新区外国语中学为保证学生的居家锻炼效果,总结以往经验,制定了一套系统的线上课间操和体育课内容。为此,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一些居家线上授课的参考,为落实“停课不停学”提供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0.
线上教学与线下锻炼融合的体育混合式教学是立足疫情防控、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激发家庭活力的重要手段,并逐渐成为未来教学改革方向之一。运用问卷调查法,调查疫情期间线上体育教学和居家锻炼的现状,分析线上体育教学和居家锻炼行为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线上与线下融合的体育混合式教学设计,从而实现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体育课“不停教、不停学、不停练”,也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校体育应对之策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