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举格式是汉语特有的一种黏着性结构。根据对举格式中语素或词的意义关系,对举格式可分为近义对举、反义对举、类义对举、起兴对举、极性义对举等。其中极性义对举格式又可分为主谓对举式与非主谓对举式两类。对举格式的句法功能有:超越语法规则,使语素升格为词,创造新短语,充当多种句法成分。对举格式的语义功能有:确定语义角色,使语义增值。  相似文献   

2.
对举结构有内部对举和外部对举。对举后往往产生新的结构义,在意义上、功能上都具有整体性。对举结构充分体现了对称规律对语法规则的完善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3.
试论对举结构的分类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举结构是一种颇具汉语语法特色的语法结构。根据“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对对举结构进行了界定,又从句法、语义、语用等角度分类,并重点探讨了对举结构的成句功能、语义功能,说明了对举结构的研究对汉语语法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举句是汉民族语言表达中的一种喜闻乐见的句式.在一定的表意前提下,对举句可以打破一般的句法规则,将语言要素进行灵活地组合,形成非常规句法组合的对举句,这更是汉语句法特色的体现.本文欲从外部思维方式和内部语言机制两个方面探究促成对举句成立的动因,从而推进对对举句这种特殊句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文化视野本身包含着价值判断。华夷对举的文化视野代表着秦人卓越的文化价值观,是秦人文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它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从对华夷文化的共同接受,到华夷对举文化心理结构的生成,再到华夷对举文化视野的确立,这是一个依层累进的过程。华夷对举的文化视野对秦文学价值观产生了深刻影响,诸如在认识判断上表现出个性化的色彩,在性质定位上表现出开放性和包容性,在文学地位上表现为绝对的附属性。  相似文献   

6.
当反义语素构成成语时,常会出现大量的同位对举现象。在成语中,准确认识反义语素同位对举的多种格式,考察此类成语的语序规律和修辞手法,以及认清它们的特殊性等,对人们今后更好地使用此类成语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对于对举现象的研究已经有很多,考察的重点主要是在词和短语层面的对举上,实际上,笔者发现,在句子层面的对举现象也很突出,而且更能体现出汉语句式的特点.本文以现代汉语对举句为研究对象,首先给这种特殊句式做出一个较为严格而完善的定义,而后从对举句的结构类型入手,勾勒出其结构分类系统,最后对这种句式的特点做出总结.  相似文献   

8.
对举格式在汉语中大量存在着,这是其它语言所不能及的语法现象。本文首先为这种格式下了定义,并且按照对举语句中语素或词的意义关系进行分类。随后与印欧语的代表——英语进行对比,从民族心理,语音特点及语言组织形式,语义表达功能三方面来分别论述对举格式的生成机制及在汉语中大量存在的可能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方位对举四字格("XAYB"类与"AXBY"类格式)是现代汉语中的习用结构。为进一步明确该结构的形义特点,本文提出了方位对举构式这一概念。结合语料分析,发现该构式具备两类组形机制和两大核心构式义,在此基础上从组形和表义方面对方位对举构式的成活条件做出进一步界定。  相似文献   

10.
谚语有其特有的结构方式和表义手段。文章从谚语中大量存在的数词对举现象入手,对数词意义、结构和功能做出分类说明,并进一步分析数词在这类结构中意义发生分化的原因以及此类对举现象所形成的焦点作用。  相似文献   

11.
“N不N”的使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对举式,另一种是非对举式。非对举式“N不N”有自己独特的分布环境,它经常与一些词语搭配组合成固定的格式,这些格式的语法功能多种多样,能作复句的分句,小句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等。  相似文献   

12.
汉语标记性对举构式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常见的口语表达式。这类表达式的构成非常特殊,常常可以实现句法规则的超常规组合。文章立足于此类构式,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该类构式进行分析,并将此类构式和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标记性对举构式的学习偏误和教学策略,希望能进一步推动汉语标记性对举构式的理论和习得研究。  相似文献   

13.
古典诗歌花鸟意象的高频出现源于中国文学瞩目自然的比兴传统,花鸟对举形式虽然生成极早却至杜诗方才大量运用,其表现毫不雷同且能将诗人的悲喜悉数蕴于其间。杜诗的花鸟对举不但利于烘托情感、营造意境,而且笔法浑融、境界老到,其所继承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对后代诗歌多有启迪。  相似文献   

14.
唐代科举制度包括常举和制举两部分。我们通常所谈论的科举仅仅指代常举,往往对制举这一科举制中的重要内容有所忽视。现世学者近些年虽然对制举已有不少的研究建树,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本文试图从唐代统治者对制举的定位和引导、制举自身的特点和发展、士人的功名意识以及制举在唐代的影响程度四个角度,对制举在唐代科举制中的地位再作一些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一篇小说中,出于表达的需要,两次出现同样的内容,或对人物作同样的描述,或使用同样的词语,或兼而有之,这是一种高超的写作手法。因其有别于修辞的“反复”,我这里暂且称之为“对举”。因为“对举”是重复出现,便有了耐人寻味的魅力。阅读和欣赏者咀嚼这些“对举...  相似文献   

16.
惯用语是一种定型结构,它的构成成分一般都是不变的,但数词惯用语,尤其是"一一"对举的数词惯用语结构较为灵活。从《新华惯用语词典》所收的"一一"对举的数词惯用语出发,在惯用语的正体和副体的关系方面讨论惯用语结构的灵活性,以期对惯用语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金朝时期,荐举是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金朝时期,荐举制度在前期萌芽,中期形成和初步完善,后期延续和进一步完善。金朝荐举制度存在岁举、自代举和特举三种形式,对被荐举者限定的标准是德行与才能,对举主的品级和所举员数有一定限制,对举主责任有明确规定,在程序上有严密的安排。因此,金朝通过荐举制度选拔了人才,加强了政权建设。  相似文献   

18.
“矛盾对举”就是在作文的过程中把矛盾对立着的两个概念或互相排斥着的两个形象对举地组合在一起,以表达某种复杂的心理和思想情感。恰当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文章平添许多亮点。一、深远基调的显现将看似矛盾而实际上并不矛盾的内容组合在一起,奠定全文感情基调,显现深刻的意义和久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宋代官吏选拔中,举官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发挥过重要作用,一大批杰出人物都是通过举官脱颖而出的。举官既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责任。宋代的举官责任,主要由举主资格、被举资格、荐举程序及举后任职等方面原因造成,而重点在被举资格的真实有效和举后履职的清廉胜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举官责任追究的基本原则,一是担保责任的追究,二是同罪连坐的处罚,三是依法减轻免除责任。宋代对举官有较高的认知,并形成较为系统的举官责任制度,也发挥过一定作用。至于实施的效果,则与举官以及政治环境密切相关,并随之盛衰起伏。责任追究能够解决举官中担保、程序方面的某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防止失实、滥举等,并且制度的设计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应是我国传统政治智慧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这一制度自身存在局限以及政治环境制约,实施起来又步履维艰,困难重重,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举官以及选举方面的问题。在各类推荐、荐举盛行的今天,宋代举官制度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唐代制举的常科化及其政治意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举与常科同为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有不同的职权归属,其一般规制为:皇帝主制举,政府主常科。考察唐代制举的实际运行情况,作者发现,这个制度呈现了常科化的发展趋向。唐代制举的常科化,说明皇帝通过制举的扩张,来压缩常科的领地;与此同步发生的是,皇帝通过各种途径干涉常科考试,渐渐把常科变成了制科。制举的常科化与常科的制科化,具有同样的政治背景,即皇权对行政权力的侵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