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出使匈奴和西城的西汉使者在接待礼仪上受到了不同的待遇;且到了城外,对方国家一般都为使者配备翻译,以便于使者的外交活动.一般而吉,匈奴接待西汉使者的礼仪规格要比西域诸国低;而距离西汉边境较远的西城诸国接待西汉使者的礼仪规格又要低于较近国家.其原因当与西汉王朝与匈奴、西域关系的不同及对西城诸固的影响力有关.  相似文献   

2.
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克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上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等地区。西域是匈奴与汉朝角逐的重要舞台,本文从经济、军事、地理等方面具体分析西域对匈奴的战略价值,西域物产丰富,可以为匈奴对汉作战提供大量的物资与装备,西域的地理态势对匈奴而言亦有重大的价值,西域处于中西方贸易和交往的枢纽位置,极具贸易价值。从而揭示为何在汉匈两大政权对峙的几百年里,匈奴始终拼尽全力不肯放弃西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关于西域都护的建置时间,在古代史籍中记载不一,各级教科书的说法也不一致,有的取神爵三年(前59年),有的取神爵二年,《汉书》中又有地节二年(前68年)之说.那么,西域都护究竟建置于何年呢?《汉书·百官公师表上》:"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初置,以骑都尉、谏大夫使护西域三十六国."《汉书·郑吉传》则说:"自元狩之际,张骞始通西域,至于地节,郑吉建都护之号."以上所载,西域都护始建于地节二年,即汉遣郑吉为使者校尉出屯渠犁的时候.使者校尉是汉边郡的屯田校尉.徐天麟在《西汉会要·职官二·屯田校尉》下注说:"《西域传》云:武帝通西域,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外国者.至宣帝置都护,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于是徙屯田于北胥鞬、莎车地.屯田校尉,始属都护."汉置使者校尉在西域屯田,固然主要为屯田积谷,供应汉驻西域军队及商使;另一方面,因屯田区地近匈奴,而西域诸国与汉之关系也时近时离,尚不稳固,使者校尉一般又兼有军事性质,它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农官.而西域都护是西北地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本职为职都尉谏大夫,都护是其加衔),主掌管西域的军政事务及督率屯田  相似文献   

4.
辽朝与回鹘关系主要表现在行政建置上,辽朝通过设置阿思懒王府、回鹘国单于府、沙州回鹘敦煌郡王府、甘州回鹘大王府、高昌国大王府等属国机构,并授予回鹘首领刺史、县令等官衔对回鹘进行经略;经济贸易上,辽上京设置回鹘营管理回鹘商贩,高昌设立互市场所进行双方贸易;文化交流上,回鹘进梵僧名医;回鹘使者观诸国使者礼,辽朝观回鹘本俗舞蹈,派遣使者出使回鹘观其风俗,厚赐回鹘使者,以增进双方礼仪风俗交流;朝贡上,辽朝设立同文驿以供诸国信使居住,回鹘向辽朝朝贡68次之多;军事上,辽圣宗时曾四征甘州回鹘,辽朝对回鹘经略主要目的是保证草原丝绸之路畅通,加强对西北诸部族控制,维护整个西北属国属部体系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5.
西域,汉代史籍上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一大片狭长的地带。自张骞“凿空”以来,不但从政治上开始了汉族与西域诸国的交往,遏止了匈奴的势力,稳定了边关,而且使西域诸国的物产源源不断地来到了中国,同时西域诸国绮丽多姿的音乐舞蹈也给了,汉族人强烈的震撼。让我们从唐诗中看看神奇的西域文化对  相似文献   

6.
"丝绸之路"是汉代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与外界联系交往的主要通道之一。隋唐时期是丝路贸易发展的黄金时期。隋朝采取军事和政治方针,拓展西北疆域,建立对西域发展贸易的商镇、军镇;派重臣裴矩在河西走廊进行招商活动,扩大隋与西域、中亚、波斯的经济联系,积极发展丝路贸易。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前的将近一个半世纪中,以强大的军事、政治、经济力量保障了丝路的畅通。中原政府在丝路广设驿站、推行"过所"、"公验"等制度,其丝路贸易管理政策在隋朝基础上有所完善和发展,直接推动了丝路贸易的全面繁荣。  相似文献   

7.
"西域"一词,始见于《汉书·西域传》。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地区;广义的西域是指凡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在内的地区。西域与中原虽距离十分遥远,并且沿途有许多交通险阻,但西域与内地很早就有了密切联系和频繁交往。张骞是当时中国沟通中西交往的第一个使者。  相似文献   

8.
《商洛学院学报》2015,(3):80-84
七下西洋的郑和享誉海内外,与其同时代的杰出外交家陈诚五使西域,建言"大明王朝应开放与西方诸国的双边贸易",此举既能"消减边关之患",更能"岁增巨赋,收百年之利"。作为明朝的友好使者,陈诚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外交家行为和素质,以及代表明朝向西域各国传达向好亲睦之情,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商业贸易发挥了积极作用,践行了"亲、诚、惠、容"中国传统外交理念,也为当前"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的互联互通丝路精神奠定了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9.
明代与西域的商业往来主要体现为贡赐贸易的形式,穆斯林商人们以西域贡使的身份来到中原,将商品以贡物方式出售,明政府则以赏赐的方式偿付,西域贡使在明王朝境内受到热情的款待,且其货物也得到高额回报,商贸风险不大,最大的威胁来自于旅途中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盗匪的劫掠。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却贡"是中国古代规范贡赐贸易活动的一种经济制度,创始于西周初年,至明朝时日臻完善。但因明朝统治者固守重"义"轻"利"思想观念,加之外国和边疆民族使者、商人及假冒使者、"王"等名号之人,则一味逐"利"和违法犯罪,遂使明朝所实施兴利除弊的"却贡"制度,虽在政治上有所获益,但在经济贸易中却损失惨重、得不偿失。这一古代"却贡"制度的实施经验与教训至今仍有一定参考、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科学精神的核心是一种逻辑实证的理性精神,它触及的是现象界,而宗教是一种特殊的信仰,它涉及的是超验领域,科学与宗教所探索的对象、采用的方式和涉及的领域皆有根本差异,二者并不能真正相互否定;信仰的形态是多样性的,它既可以是科学经验思维之上的理性信仰,也可以是一种宗教体验之上的非理性信仰,还可以是非科学的理性信仰,故它不能与宗教等同混用,也不与科学完全排斥,但科学最多只能推演出“世俗信仰”,而不能推演出“超验信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执政党的合法性并不在于执政党的地位本身,而在于执政党广泛的、坚固的群众基础。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血与肉、鱼与水的关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党群关系的状况良好,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否则,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甚至遭受失败。党群关系关乎中国共产党的兴衰。面对新世纪,党要把党群关系作为党的建设的晴雨表,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要求处理好党群关系,保证党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3.
研究新形势下,贫富差距呈加剧的趋势;公众面对贫富差距的心态;提出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就业和“三农”问题等有利于加强社会稳定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王艳  郭鑫 《海外英语》2014,(20):223-224
Based on the narrative theory of Shlomith Rimmon-Kenan,the present paper will analyze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hoice and order of the focalizers and the themes of the novel to show that they are chosen and arranged deliberately and accorded to its themes.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在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在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尤其如此。目前,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但贫富差距问题日益突出,这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党和国家正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规范收入分配。  相似文献   

16.
历史教学要日已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统一落实在课堂上,贯穿于教学中。需要教师彻底更新观念,建立师生活动的课堂氛围;民主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积极性;转换教师角色,尊重学生个性,以培养课堂的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应当互相配合,同时规定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侦查活动进行监督。然而,警检配合与侦查监督具有矛盾性:加强警检配合会削弱侦查监督;加强侦查监督则会使警检难以相互配合。我国应以提高对犯罪的有效追诉为目标构建相互配合与协作的警检关系。同时,应当完善侦查权制约机制以防止侦查权的滥用。  相似文献   

18.
邵力子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民主人士。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他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了各种正确主张,积极促进国共合作关系的建立,在西安事变和国共谈判等事件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他的所作所为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国家权力结构的演进,基本上是越来越集权于最高端,而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方向则与此相背;西周已经发展出比较完整的(早期)国家结构和功能,春秋王室与列国之间在权力结构、功能形态上反有诸多纠结缠绕,仿佛历史一度呈显某种倒退的特征。这基源于早期国家阶段政治控御手段的内在缺陷。春秋战国时期国家权力的重组、下移,实为抟聚更成熟的巨型国家的新起点。这一时期政治中心控御形态的变化,国家结构中地缘(地域)因素的成长,都表现出在高频度战争环境中,国家地理空间(主要由于交通建设)、政治空间(主要由于官僚行政)、社会空间(主要由于宗姓氏族解体)的致密化倾向,只是这个"国家化"过程终春秋战国之世仍然处于一种"未完成体"的过渡状态。  相似文献   

20.
1900年是为旧历庚子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八国联军入侵、自立军起义、中国议会的召开及“东南互保”等重大事件的发生,使这一年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关节点”。在这一年中,汪康年派、东南督抚及帝国主义势力都与“东南互保”发生着多多少少的联系,在这几种政治势力的作用下,“东南互保”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