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政治活动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恽代英,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教育家。作为革命家的恽代英已为人们所熟悉,特别是近几年,《恽代英文集》、《恽代英日记》、《恽代英传记》等书的出版,使他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得到广泛宣传。但是,作为教育家的恽代英,在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却鲜为人知。恽代英一生的革命活动,与教育紧密相联。1918年夏,他在武昌中华大学毕业后,应校长陈时的聘请,留任附中主任(即校长),并任国文、英文课教学。以后又先后到宣城安徽省立第四师范、四川沪州川南师范学校、成都高师任教和讲学。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在紧张的革命活动中,他没有脱离教育阵地。他是我党创办的上海大学的教授,又是黄埔军校主任政治教官,1927年还主持中央军校武汉分校的领导工作  相似文献   

2.
<正>他是最早"下乡"的留洋博士,常说,"三C"影响了我一生,Confucius、Christ和Coolies。他与爱因斯坦等一起被评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世界伟人"。他是中国平民教育运动发起人之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先驱。1943年5月24日晚,在纽约的卡立滋堂,来自西半球的180名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聚集于此,祝贺新选出的10位"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  相似文献   

3.
恽代英是在无政府主义理论的研究与实验的基础上认同"少年中国"理想并加入少年中国学会的,他不仅关注学会的健全与会务的发展,而且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学会创造"少年中国"的具体方法。而他创造"少年中国"的基本途径则经历了由以教育为主到以革命为主的转变。随着对如何创造"少年中国"的不断调适,他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4.
杨贤江,1895年出生于浙江余姚一个成衣匠的家庭,1906年入小学,1911年高小毕业后留校任教,1912年末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1917年毕业后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工作。1919年同李大钊、毛泽东、邓中夏、张闻天、恽代英等参加“少年中国学会”,并任学会南京分会书记。1920年被选为学会评议员。杨贤江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除主编《学生杂志》外,还协助恽代英编辑《中国青年》。1924年他同恽代英一起分工负责学生方面的工作,他积极投入了“五  相似文献   

5.
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领导人和著名理论家。本文从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唯物史观揭示改造中国的道路、独立探索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拥护"民主联合战线"政策、对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本质的认识、探索新民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党在闽西苏区局部执政经验的总结等七个方面,研究了恽代英的政治思想,并指出恽代英的政治思想具有阶级性与实践性、前瞻性与指导性、深刻性与通俗性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恽代英同志生于一九八五年八月十二日,武昌是代英同志的生地。作为我院前身之一的中华大学是他曾就读四年的学府。大学毕业以后,代英同志又应陈时校长之请,留校任附中部主任(即校长),当时他仅二十三岁。代英同志的学习与工作,为我们的校史篇章增添了极大光采,我们为有这样卓越的前辈,这样优秀的校友而感到骄傲。纪念恽代英诞生九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在我院隆重举行,这也是全院师生员工的无上光荣。缅怀英烈,继承遗志,必将策励我们为办好华中师范学院和发展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代英同志生于马关条约签订之年,卒于日本军国主义者大举侵占东北前夜,可以说是生于忧患死于忧患。代英同志的一生,就是为解除民族忧患和争取祖国独立富强而英勇奋斗的一生。一九三一年四月二十九日恽代英同志慷慨就义时还不满三十六岁。然而,这三十六年的短促生命,却散发出销熔金石的热力,进射出绚丽多采的光焰。他在狱中曾经留下一首绝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党早期新闻工作者,恽代英积极参与新闻实践,一生创办并主持《中国青年》、《红旗》等十多种报刊,发表新闻类文章无数;他注重报刊的宣传和指导功能、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和群众性、注重报刊经营等新闻理念对今天的新闻工作仍具极强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1923年8月,恽代英来到南京,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施存统当时因病辞去委员职务后,恽代英立刻递补为正式委员,担任宣传部长。团的“二大”闭幕不久,团中央在上海创办了《中国青年》。28岁的恽代英成了《中国青年》的创办人和主编,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10月20日,《中国青年》第一期出版了,他为《中国青年》写了《发刊辞》中第一句话就是“政治太黑暗了,教育太腐败了,衰老沉寂的中国像是不可救药了。”然而他对青年抱着极大的希望,他说:“我们常听见青年界的呼喊,常看见青年界的活动。”“中国的唯一…  相似文献   

9.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说过泰戈尔这个名字,他是印度人民最祟拜最热爱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许多美丽朴素的诗歌与散文。在他众多著作中,《新月集》是我最喜爱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纯净的新月之国,分享阅读的喜悦。  相似文献   

10.
三小无猜     
哈利、赫敏和罗恩,目前全世界最著名的"三人组"。三个人从刚进入霍格沃兹这所世界上最神奇的学校开始就在一起。哈利·波特,从外表看起来是再普通不过的了。当他还蜗居在姨妈家的仓储室里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他身上藏着怎样的秘密。一生下来就被伏地魔追杀,双亲身亡。接着教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辛弃疾的生平,对最能代表其精神风格的爱国词作光耀后世的三股源泉进行浅析。时势造英雄,英雄写壮词,辛弃疾将词的创作与社会人生和人格精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精忠自许,白首不衰"的一生,就是他爱国词作的源泉。  相似文献   

12.
恽代英与基督教青年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周恩来誉为"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的恽代英,在中华大学学习和工作期间接触到基督教青年会并长期和这种教会青年组织保持着一定的联系.本文主要以<恽代英日记>为依据,努力揭示恽代英和青年会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对二者关系的分析和研究,探讨青年会在恽代英的人生观形成、社团组建活动以及教育思想和实践等方面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恽代英是抱着"教育救国"的理想开始其人生道路的,他首先是一位教育家.他对中国教育现代化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与思考,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具有现代理念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包括:"以人为本",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倡导和实施学生自治、学校管理民主化的改革观;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革命主义的实践观;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观.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一生最伟大的功绩就是为我们党开创了一条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革命道路.他首先提出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命题,科学、创造性地理解马列主义,正确地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特征,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任务、策略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制定政策和坚持独立自立这一中间环节,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恽代英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活动家和宣传家,中国青年运动的先驱和领袖。他为无产阶级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终生,他联系群众,严于律己,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他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敬仰。  相似文献   

16.
一生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的李白,从诞生到仙逝,月亮如影随形,他似乎是为月而生,一生如月一般历经阴晴圆缺,最终又捞月而死,一生浪漫而神秘,极富传奇色彩。作为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把对月亮情有独钟的感悟不断融入到诗歌创作中,用与生俱来的幽默天趣、深照妙理的达观态度以及"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省意识,通过一个个月意象化解了人生的忧愁与悲酸,最终酿就了"与尔同销万古愁"的万丈豪情。  相似文献   

17.
《玫瑰三愿》是黄自先生璀璨的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歌曲作品,他一生致力于我国的艺术事业,以该曲目为例,他将中国的古诗词及五声调式与西洋作曲技巧相融合,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中西结合",使《玫瑰三愿》成为国内艺术歌曲甚至是西方艺术歌曲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18.
正在父母必读养育科学研究院开启倡导"自然养育"的第一年,他就是我们的支持专家,和我们一起发出了"是时候和孩子一起回归自然"的倡议。这次,终于有机会面对面地采访他,生动的讲述,一颗对大自然的赤子之心,让我们更加理解了他为什么要用大半生的时间推动自然保护,一生都在关注和推动儿童自然教育。徐仁修来大陆做自然教育培训,经常会强调:"童年的梦想会成为一生的基石。"他的大半生仿佛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注解。  相似文献   

19.
恽代英早期成长经历正值近代中国发生转型的阶段.在此阶段日本一举成为东亚的霸主,中国则陷入列强瓜分的危机之中.由中日冲突而引发的中国民族存亡观念,在清末民初的教科书中以“反日思想”的样貌呈现出来,而恽代英就是在这种“反日教科书”的熏陶下成长为一个致力于拯救国家危亡的爱国志士.从一战到五四期间所发生的排日运动,恽代英都参与期间,在此过程中,他的民族思想和国家观念趋于成熟.在五四运动期间,恽代英的目标已经不再局限于“反日”,而是把“日本”作为中国的“救亡之具”,通过传播日本的侵华故事来弘扬爱国主义观念,启蒙大众.在启蒙与救亡之间,恽代英的“日本观念”是矛盾的,但在实际的救国实践中期矛盾的日本观念却又奇妙的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20.
张其昀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史地学家、教育家,他一生中与众多知识分子交往密切。柳诒徵是张其昀的良师益友,对他的影响非常深远。钱穆、张荫麟是张其昀一生的挚友,他们志同道合,共同创办《思想与时代》月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任美鄂是张其昀的学生,二人经常一起出去考察,一起切磋学问,关系深厚。纵观张其昀1949年前的人际网络,他的好友均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感情,共同的志趣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