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本思想≠民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金萍 《历史学习》2004,(10):17-17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夏、商、周时代,民本思想就已经出现。《尚书·五子之歌》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把人民与社稷联系在一起。到春秋末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发展了三代以来的民本思想,提出仁政、德治的政治哲学体系,要求统治者应爱民、养民、利民、富民,他在《论语·为政》中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荀子曾引用孔子的话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名言,认为民是国家的根本,国君、大臣要施仁政于民,要…  相似文献   

2.
把依法治教和以德治教紧密结合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治”是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孔子和儒家是“德治”的倡导者。孔子所说的“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话包含的思想,可以看作是古代“德治”思想的基本代表。孔子和儒家“德治”思想的主要缺点是:第一,与封建的法治一样,本质上也是“人治”,是皇帝一人家天下之治;第二,轻视法治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把道德的地位抬得过高,有道德万能论的倾向;第三,儒家的德治强调施“仁政”,但在实际生活中,封建统治者对广大老百姓的“仁政”从未真正施行过,德治首先是“治民”,因而具有…  相似文献   

3.
《论语》的内容博大精深,是孔子思想的主要载体。其中论"为政"的部分,从多方面展示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文章结合21世纪我国政治建设实际需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视角,对《论语》蕴含的为政理念进行了新的领悟。  相似文献   

4.
《论语.为政》第三章为: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该章清楚地阐述了孔子的政治观,对解读孔子思想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文本分析和对其历史背景的考察,探究孔子思想中政刑,德,礼之间的关系和人本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中,而民本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统治者必须"重民"、"爱民"、"惠民",以民为本;统治者要做仁人贤君,施行"德治"、"仁政";教化民众,构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6.
研究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最可靠的材料首推《论语》。尽管《论语》只是孔子后学记述先因材施教,因事立言之书,故书中对孔子的思想缺乏系统的组织和严密的表述,可这并不等于说孔子思想无章可循。其实,只要对《论语》中孔子的政治主张进行宏观的把握,微观的分析,再把它与西周以来“敬天明德”这一正统思想联系起来,其思想构架即清晰地呈现出来。在《论语》中最能反映孔子政治思想构架的只有两句话:“(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以  相似文献   

7.
鉴于秦二世灭亡的教训,西汉初年的陆贾提出了以儒家孔、孟"仁"、"礼"思想为主体构建"治道"思想的新儒家理论学说.在此学说中,陆贾强调原圣王之意,以"五经"为治国之经典,以"仁"、"礼"为治国之则.并率先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本体论观点、大一统君道与"圣"、"君"合一思想、"经以致用"的厚今薄古的历史观与方法论,总结出德刑相兼、先德后刑的思想学说.陆贾的新儒家理论,对汉代中叶经学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8.
与朱熹,吕祖廉并称为“东南三贤”的张Shi以宋代理义之学为基础,提出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他以理义之学作业治理天下的理论根据,主张实行德治要正君心,要给人民休养生息的权力,要以德为本,以刑为辅。深入研究张Shi的德治思想对我们当今推进以德治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亚圣"孟子在继承并发展孔子"仁"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学说体系,即"仁政"学说及"性善论"."仁政"是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包括(1)制民之产(2)民贵君轻(3)贵王贱霸(4)合理分工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性善论"以及其带有宿命论思想的"英雄史观",则是论证"仁政"主张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论张栻的"德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为"东南三贤"的张栻以宋代理义之学为基础,提出了完整的德治思想.他以理义之学作为治理天下的理论根据,主张帝行德治要正君心,要给人民休养生息的权力,要以德为本,以刑为辅.深入研究张栻的德治思想对我们当今推进以德治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孔子继承了殷商特别是西周以来的德治思想,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出发,顺应历史潮流,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德执政"的治国理念,构筑了以"以德执政"为核心的行政伦理思想体系。孔子"以德执政"思想包含着统治者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要实施仁政、要端正执政态度等内容。孔子的"以德执政"思想对于新时期的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以及执政方式的转变等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自战国中后期到西汉,道家均为黄老道家。道家诸子言道以干预时政,黄学入老更加强化了政治思想,形成了道法结合,刑、名、德互补具有综合特性的黄老道家。"君人南面之术"是贯穿稷下学宫到汉代黄老的核心内容,也是秦汉道家区别诸子百家,得以标识自身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说苑》融汇先秦儒法思想,不仅探讨了德教与刑罚在政治治理中的不同意义,阐述了以德刑为核心的赏罚思想,而且还对德刑执行者的吏之品格做出了不同于原始法家的全新解读。比较先秦儒法两家或偏重于理想、或偏重于现实的刑德思想来说,《说苑》的德刑观则是一种理想与现实兼顾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4.
盂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为攻以德”思想,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仁政”学说.本文从“仁政”的含义、盂子实行“仁政”的具体主张、“仁政”学说的理论意义三个方面对孟子的“仁政”学说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诗经》是南方幽巷中走出的女子,《庄子》是倒映浮云的一洼清泉,《韩非子》是悬挂于沙盘上的利剑,而《论语》是仁者深邃的智慧结晶。《论语》中的孔子不像道家的庄子,在看透尘世之后,逍遥而游。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出世。他认为实行仁政是王道的核心,“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今日再观《论语》中的仁政,有很多是可行可用的,但当时却一再受挫,这不是仁政本身的缺陷,而是战国那个时代的缺陷。也许因为性格缘故,较之《论语》中的仁政,我更乐意去品味它在个人成长、品性培…  相似文献   

16.
何顺 《考试周刊》2012,(52):38-39
"仁政"思想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仁政思想是对孔子"德治""重民"思想的发展,其以"性善论"为前提,主张"人性本善""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而教育是实行"仁政"的重要手段,"仁政"的目的是为民。  相似文献   

17.
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为“东南三贤”的张(木式)以宋代理义之学为基础,提出了完整的德治思想。他以理义之学作为治理天下的理论根据,主张帝行德治要正君心,要给人民休养生息的权力,要以德为本,以刑为辅。深入研究张(木式)的德治思想对我们当今推进以德治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春秋时期,孔子在承继殷周以来天道观的前提下,阐发了一套系统的治道思想。在政治理念层面,孔子通过诠释天的超越性和内在性,探讨了德性的来源问题,并论证了德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制度建构层面,针对“周文疲弊”问题,孔子以仁释礼,将仁的话语注入到制度内涵中,使周制兼有了整顿人心秩序和政治秩序的双重功能。在行为规范层面,孔子阐发了君、臣在推动制度稳定、良性运转以及实施仁政德治方面所应尽的职责,认为施政者必须在体悟天道法则的基础上,根据政治运行的内在规律而施政。孔子的治道思想为此后儒家思考治理问题和阐发政治主张提供了思想轨制,成为儒家讨论治国理政问题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关于"愉快教学",古今中外不少教育理论家都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过:"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相似文献   

20.
徐大同 《政治思想史》2013,(1):1-12,197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讨论了治国之道。具体包括三个互相联结、互相渗透、互相支撑的要点:“天下归仁”、“为政以德”、“齐之以礼”。“天下归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在天下建立仁政统治,实现社会的有序、稳定、和谐;“为政以德”即认为德治是治理天下国家的具体方案和方法;“齐之以礼”即以礼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基本规范。孔子的这一套仁政德治礼范的治国之道在汉代被确定为官学,之后又受到历代王朝统治者的推崇。对于这一份思想文化遗产,应该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和筛选,吸收其有益的成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