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针对单一课程实验不利于实验室资源整合,探索和构建一个能够完成多门课程实验的虚拟仪器综合实验室平台,基于校园网实现实验室硬件资源共享,达到学生可通过网络远程操作实验;着重介绍了该综合实验室平台结构模式和平台软件设计,基于虚拟仪器技术,整合现有实验室硬件资源,设计多科性实验模块,最终实现了该综合实验室平台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综合实验室平台不仅实现了多门课程实验室合并,硬件仪器资源共享,而且促进了实验教学发展,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进行创新实验设计的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2.
针对减速器拆装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典型的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为例,介绍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如何设计与实现减速器拆装实验的三维虚拟实验室.通过对减速器拆装实验内容的分析,设计了三维虚拟实验室系统的组成架构.利用VRML技术及其脚本程序编程实现了虚拟现实环境下的减速器拆装实验功能,该虚拟实验室为建立一个基于虚拟现实的机械设计虚拟实验室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VRML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Intemet的网上虚拟实验应用在高等教育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介绍了综合布线系统和VRMI.的基本工作原理,以海南师范大学信息楼为环境建构了一个虚拟实验平台,提出了一个Web环境下的虚拟综合布线实验平台,并利用虚拟现实建模语言完成各功能模块的建模,之后结合脚本语言实现了对各模块的动态操作和交互演示.该系统很好地满足了高校对实验室建设的需要.文中还对VRML技术在虚拟实验室实现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虚拟现实技术能够解决虚拟实验教学情景化及交互性的要求,在现代教育领域内有着极其巨大的应用前景.结合军队院校本科教学实际,对虚拟现实技术在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虚拟实验室的构建进行了探索,给出了虚拟实验平台的硬件、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了可在此平台上实现的实验模块.  相似文献   

5.
徐琨 《陕西教育》2005,(2):24-24
虚拟实验是在远程教育开展的情况下伴随网络、多媒体、通信、计算机、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实验技术。虚拟实验室系统就是借助各种图形/图像、计算机硬件及传感器,在计算机上创建一个可视化虚拟环境。其中,每一个可视化器件代表一种实验器材,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可以随时进人虚拟实验室进行操作,通过鼠标的点击与拖拽操作,进行各种实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为虚拟实验搭建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充分实现各种实验教学资源的共享。西部地区的学生通过互联网访问北京、上海的虚拟实验器;在虚拟的分子原子模型中学习物质结构;在虚拟环境里看爱因斯坦演绎"相  相似文献   

6.
专业实验室开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以行业认证培训为基点,探讨了专业实验室的有效开放和实验教学资源的共享。通过积累和整合虚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了虚实结合的仿真实验系统,完善了虚拟实验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健全专业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实现了专业实验室的远程开放,并积极地探索了专业实验开放运行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过程流体机械网络虚拟实验室的建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营造真实的实验场景,制作准确的仿真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原则,以WebCT网络课程建设平台为基础,综合采用MultiGen Creator/Vega虚拟现实制作技术、Flash动画仿真制作技术和3D动画制作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完成过程流体机械网络虚拟实验室的设计与实现工作。以"离心泵综合性能测试"虚拟实验项目为例,介绍了虚拟实验室的具体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8.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水力学教研室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和网络技术,研究开发了一种水力学虚拟实验平台.学生可通过网络远程访问该平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开展虚拟水力学实验.通过3年的建设,现已形成系统完备、应用方便的虚拟实验系统,可开展十余种常规水力学实验.平台的运行实践表明,多元化展示和虚拟仿真技术与水力学实验相结合,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水力学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4):118-121
采用专业虚拟仿真软件,通过计算机网络将智能制造设备3D虚拟模型与实体PLC设备建立实时数据连接,形成虚实结合的智能制造实验教学系统。实验室局域网经VPN网关与校园网连接,使学生在完成实验预约后可以通过校园网访问虚拟实验教学系统、下载实验资源、远程连接PLC,进行虚拟仿真实验。构建的资源共享智能制造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可以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0.
为使学生自主设置实验条件、节约实习经费,结合云教育平台和虚拟现实技术,提出一种新颖的虚拟实验室环境构建方法。首先,利用云计算技术搭建云教育数据中心,并配置应用程序和用户终端服务;其次,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创建虚拟实验室场景,主要包括虚拟教师人物、虚拟仪器设备和虚拟实验工具;然后,将虚拟机实验室资源转化为云服务资源,同时整合云教育平台的优势;最后,学生通过云终端进入虚拟实验环境。测试结果表明,基于云教育平台构建的虚拟实验室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关于高等院校建立虚拟教学实验室网络平台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拟网络实验室系统是指应用虚拟技术来仿真实际实验的软件系统.介绍虚拟教学实验室网络平台,概述建立虚拟教学实验室平台所具备的条件及虚拟教学实验室平台的建设策略等.  相似文献   

12.
针对海洋地球科学实验教学的需要,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建设了海洋地球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利用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信息化手段进行实验教学,建设完成了包含海底探测技术、地球科学野外实习、特色课程实验等3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共15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块。该平台特色显著、虚实结合、互相补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注射成型教学实验的局限性,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基础上,将人机交互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压缩技术、应用工程师的实际经验、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技术于一体,结合材料成型在计算机领域内的最新科研成果,开发出注射成型虚拟实验系统教学平台。由此设计了新颖的认知、提高、综合及创新实验模块。所开发的注射成型虚拟实验系统教学平台既能保证教学效果、减少投资,又能丰富实验、提升学生实验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虚拟现实技术下的高校实验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实验教学.将引发实验教学模式变革,对提高实验技术水平,改善实验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分析,提出了高校虚拟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并探讨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该文基于分布式虚拟技术,结合工程图学课程教学的特点,论述了在现代教育环境下的计算机辅助图学教学,提出了适用于网络化的计算机辅助图学教学框架体系和相关技术,开发了网络化的工程图学教学课件虚拟系统.该系统以虚拟技术为支撑,紧紧围绕图学教学的宗旨,综合利用了虚拟技术的各种开发工具和理论,具有虚拟现实系统的特点:沉浸感、交互性、构想.  相似文献   

16.
结合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从网络教室与交互式学习平台、虚拟现实平台、多功能实验操作平台建设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旨在将教育信息化教学、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互联技术有机整合到实体实验室建设中,为学生打造一个集生动化、立体化、功能化于一体的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平台,从而搭建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的教学与创新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自主研发了多层次和多模块的土力学虚拟三轴实验教学平台,解决了传统三轴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仪器设备数量不足、实验周期长、限制多等问题。利用虚拟实验平台,探索了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拓展了实验教学的时间、空间和深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平台反馈信息,可以实时评估教学效果,有效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基于VRML的工程热物理虚拟实验教学系统的开发方法、系统结构及关键技术。在系统设计上采用B/S结构的网络模式。运用虚拟现实、多媒体技术实现了模拟实验的功能。具有交互性好、实验沉浸感强的特点。实现网络远程实验功能,为完善热物理实验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平台。  相似文献   

19.
网上机械设计虚拟实验是建立在B/S体系结构上的教学型虚拟实验室系统,由网站和实验平台两部分组成。其中,网站采用成熟的网络开发技术构建,实验平台则采用国产CAD软件CAXA实体设计,利用该软件二次开发出11个虚拟实验。最后,利用ActiveX控件技术将实验平台和网站集成在一起。实践证明,利用网络和虚拟技术进行实验教学,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零件和机构认知设计能力,对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了体验式教学特征的基础上,将该模式引入到地质教学中,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建设体验式地质教学虚拟平台。本文基于"分层化模式"思路,提出了平台体系结构,并介绍了构建网络虚拟教学平台用到的JSP、Oracle10g、Virtools等关键技术。建成后的平台能够将独立的、分散的教学、科研子系统集成起来,为用户提供了多源的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