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大学管理制度的价值转换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的目的是促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权力的相互制衡,因此,利益相关者的分析视角既可以为大学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有效的分析框架,又可以为大学制度的自我修正提供价值引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充分表达和最大化满足、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制衡体现了大学管理制度民主、公正、效率、和谐的价值理念。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大学管理制度价值的实现需要大学从内部治理到共同治理,构建多元治理结构;从单向控制到相互制衡,构建复合控制模式;从自我发展到开放合作,协调内外权利关系。  相似文献   

2.
大学战略规划,从大学治理理念来看,它具备共同治理的基本特征,是一种具有高等教育管理革命意义的应对大学内外多元利益冲突的共同治理策略;从大学治理实践来看,它是一所大学内外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互动协商、共同决策战略规划体系,自主或合作执行战略目标,共享大学发展利益的共同治理过程。而就我国大学治理而言,大学战略规划具有引领治理改革的实践意义,有助于提高大学内外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治理的意识,促进大学治理主体多元化;有助于提高大学治理能力;有助于完善我国大学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3.
协商民主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协商式教育政策的制定.协商式政策制定是由广大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一种模式,是通过公众参与、共同讨论,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协商式教育决策的优势在于:强调公众的自愿参与,让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表达自己的呼声,具有制度的合法性;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诉求;减少政府部门的重大决策失误;减少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利益摩擦.国务院应尽快出台协商式政策制定的法律法规,重大的教育政策问题可以采用协商式制定的模式,利益相关者可按照一定的比例参与,要在开展协商之前认真调研,在协商过程周密安排.  相似文献   

4.
协商治理是大学治理的本质,大学善治是协商治理的目标。大学治理与协商民主具有紧密的内在契合性,即大学治理与协商民主共同的目标追求是实现利益均衡,大学治理与协商民主相同的价值取向是实现公平正义,大学治理与协商民主同一的理念诉求是培育公民与公共精神。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需要协商民主提供承接载体,大学的协商民主建设与发展也需要大学治理现代化架设运作平台。一方面,加强协商民主建设是实现大学治理现代化的途径,健全协商民主机制有利于提高大学治理过程中的公共决策的质量,开展协商民主建设有利于大学治理过程中的公共利益的实现;另一方面,大学治理现代化为大学协商民主建设提供有利契机、创造稳定环境和提供坚强保障支持。因此,从逻辑上来看,大学治理与协商民主具有紧密的内在契合性,从结构上来看,它们又是一种互动与融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高等教育历史始于1635年,经过近400年的发展,其大学治理模式日益成熟.尤其经过20世纪初和20世纪60年代的两次改革,其治理模式中大学与政府的关系、董事会与评议会的关系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组织的权责已日渐清晰.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快,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对加拿大大学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新形势下,加拿大大学需要进一步梳理大学内外部治理的关系,优化治理结构,以协调大学诸多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关系.  相似文献   

6.
高校协商民主是我国基层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以政治学上的协商民主理论、管理学上的参与式管理、经济学上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心理学上的人本主义理论等为理论基础,能奠定和谐校园建设的政治基础,提高高校民主决策水平,促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高校协商民主建设应提高认识,强化协商民主意识与理念;培育协商文化,营造良好的协商民主环境与氛围;强化制度建设,完善和健全协商民主的保障机制;创新协商平台,探索有效的高校协商民主模式;加强协商能力建设,夯实开展协商民主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改革和完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在分析民办高校利益相关者权益诉求的基础上,在学校章程建设,完善董事会、大学评议会和监事会的组织架构,扩大和保障职代会权利、正确发挥政府职能等方面提出完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作为大学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学生可通过协商民主机制,将自身的诉求与大学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管理者的目标平衡与融合,通过制度性渠道与程序参与大学治理,实现大学治理结构的优化。我国大学与学生关系的转变以及学生的学习权利,构成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法理基础。学生参与大学治理,有利于增强大学相关决定的正当性以及被接受性,提高治理效能,实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学生参与大学治理存在客观限度,大学应根据事务性质、学生参与能力、参与意愿等因素,确立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方式方法和范围程度。  相似文献   

9.
职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是各利益主体及各利益主体间关系的现代化。职业教育治理主体涉及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社会等利益相关者,各利益相关者间存在利益竞争、利益互惠、利益互补的关系。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分析,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意味着多元利益相关者互相合作制衡,重新规定了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利边界,展示了平等民主、协商合作及高效有序的价值理念,表征着职业教育管办评各环节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0.
论大学治理的理论基础——国际视野中的多学科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一种大学治理理念和治理结构的形成都是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根据大学理念理论,大学治理强调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大学治理主张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大学治理重视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根据管家理论,大学治理应当创设一种授权和参与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者的潜能.在大学治理实践中,应当汲取各派理论中的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11.
论共同治理——加州大学(伯克利)创建一流大学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州大学(伯克利)相对于东部常春藤校盟诸校来说,还是一所年轻的学校,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要服务本州,受州发展的制约。但是,它今天不仅能与这些名校比肩,而且还稳居世界一流大学的前列。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加州大学(伯克利)拥有最强大的学术评议会,共同治理制度深入人心,这已成为加州大学的基础制度。有了这一制度,大学就可以克服冲突,逾越危机,保障学术自由,使大学在正确的轨道上不停顿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大学治理离不开全球治理的国际政治环境,西方"逆全球化"动向与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形成价值张力,大学治理模式出现新的可能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全球化战略的理论和实践支点,为讨论大学治理全球化提供了思想资源。理论上的大学治理全球化存在统一模式,但不是当前模式的任何一种。中国大学治理模式"强政府"的制度特征和兼容并蓄的文化基因为全球大学治理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大学治理全球化的实践逻辑,为大学治理全球化提供了在组织、国家和全球层面的治理框架:构筑以信任为特征的大学内部治理,构筑以提升大学治理能力为核心的大学外部治理,构筑以人类命运为支点的大学治理全球化。  相似文献   

13.
学术评议会是发达国家大学治理结构中体现和保障学术权力最为重要的组织机构,发达国家普遍通过立法明确了大学学术评议会的法律地位、人员构成和职责范围,以保障学术权力的全面履行。德国的现代大学制度在西方大学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笔者重点分析了德国联邦与州的相关法律法规,并通过柏林工业大学的案例考察学术评议会运行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的大学学术委员会制度,保障学术权力全面落实的若干借鉴。  相似文献   

14.
大学共享治理机制设计进入运行层面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大学内部各权力主体之间学术管辖权的界定与划分。共享治理不是简单的分权或者授权,而是董事会、大学管理层、教师治理系统享有不同性质的管辖权。董事会享有对大学的治理权,管理层享有对大学内部事物的管理权,而大学教师治理系统则享有对专业性学术事物的控制权。文章研究共同治理模式下美国学术治理管辖权的划分的理论与实际运作,以期为我国大学治理的机制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美国营利性大学的迅速崛起与其颇具特色的治理结构密不可分.具体而言,美国营利性大学的治理结构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政府职能的"弱势"与民间组织的"强势"、董事会决策与大学成员股东化、学术与管理分家、对共同治理的重新界定以及强大的顾客服务体系.营利性大学的这种高效率的运营方式是革除传统大学治理结构弊端的一剂良药,希望能给我国民办高校以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英国大学治理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英国大学治理结构的演变表现为"牛桥"的"学者自治"、城市大学的"学者主导"、联合大学的"联邦制"、新大学的"共同治理"以及"92后大学"的"双会制"等五种模式。英国大学治理结构模式的变迁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需要、政治权威集团自身的需求以及大学自身的逻辑,大学治理结构的变革在实践上主要是从政府与大学两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历史的视角,梳理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在相关制度层面历经了从"缺场—出场—临场"的三个发展阶段。基于文本分析的方法,从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的"入场要求""在场职责"和"退场规则"三个维度,审视我国18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校级学术委员会章程中存在的不足,从我国"双一流"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设计层面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提升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的学术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In Lower Saxony, the legal status of universities as foundations under public law is offered to universities because increased autonomy is a core condition for the effective and economical management of resources. Moreover, increased autonomy will attract increased amounts of private and social funding and will improve the corporate identity. A university senate can apply to have this status offered to it. A university foundation is legally responsible for the university as a corporate body. The real property is transferred as basic capital. The ministry as the supervising authority is replaced by a board of supervisors.  相似文献   

19.
大学"共治"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指导美国大学内部权力分配的重要理念与实践原则,但近年来大学"共治"对不断产生的新问题的回应不力而受到各方的质疑与责难。对此,美国联邦政府、各州政府和大学采取了促进政府与大学融合、通过立法确定大学的多重使命、建立大学与州政府的伙伴关系、重视大学的市场性行为、组建大学生组织以扩大大学"共治"的参与面等应对措施。因此,美国大学"共治"呈现出以下趋势:政府管制逐渐弱化,形式更加多样,外部影响因素不断增加,教职参与性不断降低,参与人员各司其职等。  相似文献   

20.
高校去行政化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高校的关系.高校行政化的宏观制度表现为一种干预主义,标志是政府和高校之间形成了“行政文化”,以及高校实质性办学自主权受到干预.解除管制是在新自由 主义、新公共管理理念下对政府干预主义的一种回应,但不是解决行政化的正确选择.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制度选择是要建立一种管制治理模式,正确区分政府与高校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并通过契约管理、增强管制透明度和政策回应性等对政府干预行为进行限制,对市场力量进行引导,对高校行为进行约束.从干预主义到管制治理的改革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