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认为,国家民族教育指的是培养国家民族观念的教育,是培养香港青年对"中国人"身份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的教育。香港的回归,带来了香港人公民身份的改变,也让国家民族教育在香港成为重要的议题。回归后,香港政府制定各种政策,改革中小学课程,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国家民族教育。经过十年的努力,香港中小学生的国家和民族意识得到显著提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作者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构想。  相似文献   

2.
香港青年国家认同是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的焦点问题。新时代香港青年理应积极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事业,但现实中的“非理性行为”却令人瞠目结舌。基于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历史演进的动态追踪,把握其“前世今生”以重塑当代价值,立足新时代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现实困境,透视并深刻捕捉外在表征,据此可构建瞄准危机的系统破解路径。  相似文献   

3.
由叔本华、尼采奠基的以个体理解、体验和把握自我生命为基本原则的生命哲学为审视青年自我认同问题提供了独特视角。青年自我认同问题的提出源于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反思。对生命现象的曲解与误认使青年陷入自我认同困境。要克服自我认同困境,须走出价值虚无,澄清与回归生命本真,肯定生命、超越生命、威恩生命。  相似文献   

4.
重点大学建设是否造就了认同国家的青年精英?这是一个极具理论与实践意义的学术议题。从 理论层面看,利益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是建构国家认同的主要途径,而重点大学相比一般大学更有优 势。基于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数据的经验分析表明:毕业于重点大学的青年精英,对国家整体发展状 况的满意度更高,对发展前景也更为乐观,说明重点大学建设对青年精英的国家认同产生了积极显著的影 响。上述发现为我们了解重点大学在青年精英国家认同养成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也对新时代的 “双一流”建设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促进核心素养落地开花,贯彻国家“双新”教育改革要求,高中思政课要不断探索育人新方式、授课新方法、德育新方略。通过情境设计、议题教学打造真实有效的思政课,实现必备知识的学习向“生活回归”,关键能力的生成向“实践回归”,核心价值的落地向“认同回归”。  相似文献   

6.
饮食书写是理解《燕食记》的重要维度,小说借粤港点心和上海本帮菜美食传承的故事,展现了葛亮对于当代城市移居者的身份认同问题的思考,并揭示出一种现代的“多元”身份认同观。南京和香港的多重文化体验让葛亮深入思考文化身份认同问题,进而他在《燕食记》中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身份追寻方式:戴明义和荣贻生等老辈移居者坚持“单一”身份认同观,试图以“怀念故乡”与“持守本土”的传统方式来固化自我身份;而新一代“香港人”陈五举秉持的则是一种现代的“多元”身份认同观,尝试在文化的对话与交融中调试和重构自我身份。显然,葛亮赞同后者,外来移居者不应该只局限于“异乡人”与“香港人”之间的身份辨析,将自我定位于某一种身份,而应在承认“多元”身份的同时促进跨文化交流真正走向多元化。葛亮借助饮食书写完成了对外来移居者的文化身份的追寻与确认过程。  相似文献   

7.
通过问卷调查,梳理出吴江区青年地理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青年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组建培养团队;实施融合策略,“以学促教,提升地理学科能力”“以赛促教,提升教学设计能力”“以研促教,提升课题研究能力”“以评促教,提升专业认同能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西南边疆村落,大量具备较高文化素质和创业热情的少数民族返乡青年在短视频平台创业,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他们对乡土文化具有何种程度的认同,是否与其短视频自我呈现处于同频共振的良好状态,事关返乡青年的心理建设以及他们能否留下来、留得住、发展得好。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探索少数民族返乡创业青年乡土文化认同影响其短视频自我呈现的机制可以发现:从宏观来看,少数民族返乡创业青年从生活环境、人际交往、创业生产、乡村风俗、民族文化五个主范畴对乡土文化产生不同程度的认同(或不认同),并遵循“乡土文化认同—观念—行为—短视频自我呈现”的演化逻辑。从微观来看,脱域的“抵抗乡土”心理与强烈的自我意识并存,作为数字情感劳动元素的乡土文化融入到短视频的“舞台表演”之中,地方性知识在互动中实现了扩散和重构;“张扬”的自我呈现可能会引发乡土文化认同的冲突,乡土文化认同危机与自我呈现的“表演”之间存在悖论。因此基层政府需建立基于文化认同和价值重塑的返乡驱动机制,更好地服务少数民族返乡青年的心理需求和可持续性创业。  相似文献   

9.
论全球化时代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时代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更为重要,也更容易出现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全球化以及信息化的新环境扩展了青年学生的政治视野,改变着青年学生的政治参照,对国家认同、政策认同和价值认同都增加了变量,既有的认同受到一定的冲击。政治教育要依照全球化产生的新特点,维系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提升这种认同的理性基础,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正能量。  相似文献   

10.
议题设计是开展议题式教学的首要环节。议题设计是否得当,关乎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能否顺利展开。高中生“信息茧房”是由于算法推荐及自我选择,导致学生被包裹进偏向性信息环境的现象。“信息茧房”造成学生信息接收窄化、认知弱化,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在“信息茧房”影响下,高中思政课教学议题设计存在议题针对性不强、议题价值导向不够鲜明的问题。基于此,教师必须明确议题设计原则,围绕高中生“信息茧房”设计议题,提升议题适配性,丰富议题呈现形式,提高议题设计能力,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is special issue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considers the Hong Kong Umbrella Movement as an educational event, which has impacted attitudes and outlooks and conceptions of young people’s role, of education, and of society. This essay serves a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ore substantive pieces that follow. It describes two 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on youth civic engagement in Hong Kong historically; and in so doing, it addresses some of the challenges related to free academic expression that hinder scholarly research and publishing on the area of Hong Kong-China relations looking into the future. It concludes with a brief glimpse of the contributions that follow.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国策,最初为解决台湾问题而设计。香港回归12年实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展现出勃勃生机。香港的成功实践为两岸和平统一起到了示范作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国策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是实现两岸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3.
虚义动词"搞"的使用情况在两岸四地有很大不同,就台湾的情况来说,在使用频率、用法以及感情色彩方面都与大陆呈相当明显的对立分布,而造成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则是对此词的负面认识和评价;香港"搞"字句常以"港式中文"面目出现,并且多用于俗白表达;澳门"搞"字用得不多,但与内地的一致性最高。两岸四地"搞"的使用除上述差异外,还有一定程度的融合趋势,主要表现是大陆与三地之间的互相靠拢。  相似文献   

14.
信息时代如何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是教育界广泛关注的问题,而通过构建媒介素养教育网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论文通过对香港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网站的分析,结合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现状提出其启示作用,以期为建设本土化的媒介素养教育网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浅论"一国两制"模式对香港及大陆政治体制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回归祖国后,“一国两制”思想在香港得到了充分的实践与运用。文章试图通过对香港在回归前后政治体制变化的回顾与评论,以及香港政制对内地政治体制改革的参考意义的评述,揭示这一互动的现实状况,同时证明“一国两制”方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16.
香港经济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个面积不过1092平方公里的小渔村,竟然在短短的三十多年间发展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不仅跃升为“四小龙”之首,而且拥有多项世界之最,享受“东方之珠”的美誉。本从研究香港经济发展的历程出发,探讨了香港经济成功的原因,以及香港崛起给予正处于经济腾飞期的中国大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课堂学习研究”对香港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世界上不少地方正在进行教育及课程改革,然而不少教育研究的结果却告诉我们,绝少教育改革能真正对学生学习产生正面的影响;而能够产生明显作用的,都是那些直接涉及学习内容的改革。课堂学习研究就是针对学习内容为出发点,以变易学习理论为基础,运用行动研究的模式,聚合教师、教育研究员的集体智慧,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帮助每个学生学得更好。经过六年的探索、实践及研究,香港已有超过100多所学校参与,并已开展了130多项课堂学习研究。在这过程中,课堂学习研究被发现不仅能帮助学生学得更好。更是一个成就教师发展、校本课程发展及学校改革的有效工具。本除阐述课堂学习研究在香港的发展外,更探讨其对教师发展、校本课程发展及学校改革的影响,以及其未来发展所要面对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香港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香港模式”,为香港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而香港理工大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又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典范与经验。合理借鉴香港理工大学“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对进一步提升内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水平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学者为香港文学修史成为一个自觉的行动。然而书写观念和叙述方式的制约使得这种“书写”并不成功。“香港文学”如何被整合进中国文学史,一直是内地学者孜孜以求却又难以解决的难题。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突破既有的史学观念,建构起新的整合理论,提出新的史学模型。新作品在不断出现,旧作品被重新挖掘与阐释,文学史理论也处在不断的调整与建构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