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弗朗西斯·培根在其<新工具>一书中曾指出人类有四种缪见(假象),标签假象就是其中之一.培根认为,人们一直是"标签癖"的受害者:人们给事物贴上一个名字,然后就被制定出的概念所误导,这就是标签假象,或者说未经检查的词汇所导致的假象.中国语境下的"舆论审判"、"媒介审判"就是这样一种"标签假象".……  相似文献   

2.
弗朗西斯·培根在其<新工具>一书中曾指出人类有四种缪见(假象),标签假象就是其中之一.培根认为,人们一直是"标签癖"的受害者:人们给事物贴上一个名字,然后就被制定出的概念所误导,这就是标签假象,或者说未经检查的词汇所导致的假象.中国语境下的"舆论审判"、"媒介审判"就是这样一种"标签假象".……  相似文献   

3.
赵姝杰 《视听》2022,(3):49-51
智能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后人类"时代的隐喻从科幻电影走向现实生活.技术作为"义肢"不断延伸人的各种能力,在媒介领域成果显著.但是,数字技术在广泛延伸人的各种感官时,也使人发生了"新异化".技术背后潜藏的风险逐渐让个体卷入数字档案、数字劳工、数字同温层的漩涡,还加剧了社会的数字鸿沟问题.在新型人机关系下,风险博弈仍是一场严...  相似文献   

4.
"农家书屋"三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在全国农村建设20万家"农家书屋",以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并逐步建立起为农民"出书、供书、读书、用书"的长效机制,让出版物发行网络延伸进村.这对广大农村和农民来说无疑是个特大的喜讯,更表明了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力扶持.  相似文献   

5.
商艳青 《传媒》2018,(7):24-26
机器与人类、现实和远景、内容与技术,在智能革命波澜壮阔、飞速变化的今天,"脑力"一词的内涵和外延被重新定义,我们进入了人类智能+机器智能的混合脑力时代. 人工智能本质是一种脑力科学技术,机器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是人类身体的延伸和拓展,充当人类肌肉、眼睛、耳朵等器官;机器对人的意识与思维的模拟,是对人能力的强化和延伸,能提高生产效率,解放生产力,方便生活和工作.  相似文献   

6.
在传播学领域,媒介不仅是连接信息源与受众之间的桥梁,也是信息能够准确有效传递给受众的重要工具.在新闻报道中,受众往往不可能第一时间出现在新闻现场,因此,其对新闻资讯的获取需要依赖于新闻媒介.媒介理论学家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而今天,随着新技术的不断革新,新闻媒介已经不仅是人体的延伸,还成为人类资讯器官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危机和挑战.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媒介如何应对挑战,如何发展,值得进一步思考.由湖北高等教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分会万晓红教授和张楠博士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的《国际新闻媒介》一书,填补了新时期新闻媒介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7.
伪书, 让我们的"精神方舟"千疮百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因了它是承载知识、传播文化的载体,它守护人类最本质的美丽天性,可在读者心中唤起崭新的意象,提升人类精神,因而人们视书为自己的"精神方舟".  相似文献   

8.
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了"媒介即是讯息"的观点,针对人们的麻木性自恋,他进一步阐发了"艺术家"的视角,以迎接电子媒介的挑战,体现了对人类生存本身的真切关怀.  相似文献   

9.
与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相伴的是人类对媒介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除麦克卢汉持有著名的“媒介是人的延伸”论断外,媒介环境学家苏珊·朗格、刘易斯·芒福德、保罗·莱文森、德里克·德克霍夫等均有媒介延伸思想.他(她)们的思想中包含有“媒介是生命的延伸”、“媒介是媒介的延伸”、“媒介是世界的延伸”三个论断,这三个论断指出了未来媒介对人类三个方面的延伸趋势.未来大数据的意义在于分析、转化数据为这三个方面的延伸服务.媒介技术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了媒介延伸理论所具有的指引未来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与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相伴的是人类对媒介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除麦克卢汉持有著名的"媒介是人的延伸"论断外,媒介环境学家苏珊·朗格、刘易斯·芒福德、保罗·莱文森、德里克·德克霍夫等均有媒介延伸思想。他(她)们的思想中包含有"媒介是生命的延伸"、"媒介是媒介的延伸"、"媒介是世界的延伸"三个论断,这三个论断指出了未来媒介对人类三个方面的延伸趋势。未来大数据的意义在于分析、转化数据为这三个方面的延伸服务。媒介技术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了媒介延伸理论所具有的指引未来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明朝中叶,已有翻宋,覆宋的刻书风气兴起,如正德间苏州陆元大刻《花间集》,嘉靖间王元喆刻《史记》等书,就是例证.社会需求量大的重要古书可依宋本翻刻、覆刻,而需求不多或珍爱宋本又无力刊印的藏书家遂采用影抄的方法存留宋本原貌,这应当是"影宋抄本"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知网书" "知网书"是一种数字化的图书,也是一种全新的出版和赢利模式. 作为数字化图书,"知网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电子书.一般的电子书只是传播方式的改变,而"知网书"真正实现了内容的再造和增值,将给予用户全新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3.
马锋 《青年记者》2017,(31):58-60
媒介的“座驾”特性 “媒介是人类进行信息传播的物理工具和手段,它受制于人,为人类所左右”的观念,饱含了人类的极度自信甚至自负.在1960年代,这一观念被麦克卢汉当头一棒: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是“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尼尔·波兹曼甚至悲叹:“机器曾经被认为是人的延伸,可是如今人却成了机器的延伸.”如何理解技术重新成为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梁越 《编辑之友》2010,(11):57-58
<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2000年10版)是麦克卢汉的传播学巨著.书中麦克卢汉所谈的"媒介"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媒体".这个"媒介"的范围更为广阔,它是一切延伸人类器官的工具、技术和活动.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不仅是空洞的、消极的、静态的信息、知识、内容的载体,也是对信息、知识、内容具有强烈的反作用,且积极的、能动的信息.因此麦克卢汉首要的,也是最著名观点即是"媒介即信息." 这里的"信息"又不同于我们日常在媒体或生活中接收到的信息内容.无论是选择还是放弃,麦克卢汉都不以媒介文本作为考察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将媒介本身的特点、效用、影响力与其某些决定性因素当做观察对象.媒介或技术的信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消亡"与否,是由其社会职能、人文精神、文化延伸、科技发展、人类需求、阅读心理等多元因素决定的,时代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会对图书馆存在的必要和意义做出最科学的"定论"  相似文献   

16.
曾姝  杜骏飞 《青年记者》2011,(13):35-37
麦克卢汉在半个世纪前曾预言:"我们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们."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但互联网对于信息传播空间的无限延伸,带来了噪音的无限滋长,其以匿名、开放、平等、交互等特性在为人类提供自由便捷的传播方式的同时,也给社会和人类自身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我们在享受网络信息传播所带来的各种便利时,不能忽视其背后潜藏着的种种危机.  相似文献   

17.
地市报的优势在本土新闻.笔者认为,做好本土新闻的"延伸报道",是把本土新闻做足、做好乃至做到极致的有效途径. 所谓的本土新闻"延伸报道",指的是对"本土新闻"的外延进行的报道活动.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途径人手.  相似文献   

18.
"大编研"一词最早见于现任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发表在<档案与史学>1994年第2期的<"大编研":档案编研工作的新趋势和新出路>.该文指出: "所谓‘大编研',是相对于传统的档案编研而言的,是对传统档案编研的扩展和延伸.传统的档案编研,实际上主要就是档案馆、室以书刊为载体汇编档案在一定范围内加以公布.它的编纂者基本是档案馆、室,它的载体基本是书籍、刊物等印刷物,它的形式基本是文件汇编,它的材料基本是馆藏档案,它的发行范围一般也比较小.我们可以把这称之为‘小编研'.  相似文献   

19.
出版界的慢性时代病--"职称书"--出版发行怪现状之十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称书"是中外出版学辞书阙如的词条,但"职称书"现象在我国出版界却普遍存在.笔者信息闭塞,至今未见有关"职称书"的概念界定和对其研究的著述.现不揣浅陋,试对"职称书"现象稍作探析,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0.
"X使命3D系列"的<恐龙大搜索>和<速度大比拼>是两本图文并茂的科普读物,适合6~9岁孩童阅读.两书各配有3D眼镜一副,具有现代高科技含量和很强的互动功能.利用书中配送的3D眼镜,在<恐龙大搜索>中,小读者可穿越时光,回到已经消失的恐龙世界,去认识各种恐龙,掌握有关恐龙的各种知识,体验探险的乐趣;在<速度大比拼>中,小读者把自己当成赛车手,超级全彩3D图像让小读者犹如置身最新驾座,可以进一步了解有关赛车的各种知识,认识世界上最新型汽车、最狂野的摩托车和最快速的飞行器,体验极限速度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