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媛 《凯里学院学报》2007,25(4):75-76,82
关于教育过程中的主体问题,教学史上两个影响广泛且深远的学派——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所持的观点几乎完全对立。传统教育派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而现代教育派则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出发,大学生、教师都是大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只不过其主体性各有不同的表现,其中,大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一主体,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主体,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2.
一教育主体与客体问题主要涉及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是教育学的重大课题。在近现代教育史上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过激烈争论,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即以赫尔巴特思想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说”和以杜威思想为代表的“儿童中心说”。这两种观点或思想在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都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因  相似文献   

3.
教育主体的讨论当然要明确谁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史上对此问题的回答基本限于教师和学生二煮之间,而且,一直观点鲜明,争执尖锐。许多学者把教育主体观作为教育史上两大派别分野的标准。这两个派别就是人们所熟悉的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等人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和以卢梭、杜威为。代表的“儿童中心论”。由此可见教育主体问题在教育理论中的地位。中国教育理论界自批判了凯洛夫教育学体系之后,就没有人坚持以教师为主体的观点了,但也无人公然向杜威学说表示亲善。当代形成的最具中国特色并通过教科书得以传播的正统观点是: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一 这个立论似乎已将教育主体表明了,可是,“主导”的补充又使主体附上了一层富有弹性的“辨证关系”。据教育学教科书讲,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一个巴掌拍不响,学生能否成为教学过程的主  相似文献   

4.
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化的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的赫尔巴特在构建教育学理论大厦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以心理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并把心理学的运用贯穿在整个教育学体系即目的、过程、内容与方法的论述中,其教育心理学化努力对以后教育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研究从探寻心理学化的条件入手,理性地分析了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化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客观评价其历史地位,对正确理解赫尔巴特及教育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生命创造体的精神乐园:人文主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育价值取向等遏制了作为生命创造体的学生无限多种可能的发展 ,而人文主义教育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最高目的 ,强调生命创造体的主体地位。在科学“物性”和教育“人性”对抗与融通的时代 ,人文主义教育极具有紧迫性、重要性。所以 ,本研究试图在批判中挖掘教育现象掩埋的基岩 :人文———回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 ,探求具有现代意义的“以人为本”教育 ,以求重塑生命创造体的精神乐园  相似文献   

6.
一 我国教育理论界对教育主体有四种不同的认识。“1.指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教,以自身的活动与影响引起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的发展,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2.指受教育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有其主观能动性,教师不过是指导者、辅导者。3.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有主体意识的人,在教育与教学活动中都有自己认识与作用的客体,二者都是主体,同时又互为认识的客体。这两个主体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层次上的不同。”①4.教育主体“指有意识地认识…  相似文献   

7.
胡弼成在《大学教育科研》2008年2期撰文指出,“教”和“学“是一个过程的两个侧面,但不是两个过程。学生的”学“是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学生是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之一面;教师是教育实践的实施者之一,其永远处于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地位,我们没必要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否认教师足教育的主体。在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的行为者,二者共同构成主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教育过程的完整主体,既有教的一而,也有学的一面。“一面两体”构成了教育过程的唯一主体。他们协同地认识和改造着满足其需要的客体。因而,需要提倡把师生关系建立在教育主体两面之间的平等交往基础之上,把教育双方都看作是统一教育活动的两面。  相似文献   

8.
教育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是教师与学生,明晰二者的角色是教学得以顺利展开的基础。从上个世纪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的“教师中心说”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的“学生中心说”进行的关于教师和学生地位与角色的争论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对其争论可谓旷日持久。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学范畴,师生角色关系的涵义从哲学层面讲不外乎包括三种情况:其一,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其二,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其三,教师是主体,学生也是主体。不难看出,这三种情况都没有摆脱主体与客体之间认识关系的束缚。  相似文献   

9.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历史上曾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教师中心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他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认为学生有一种“不驯服的烈性”,教师只有用权威去“压制”和“克服”它。另一种是“学生中心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他贬低甚至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教师只看作是教育活动过程中的看守者和助理者。以上两种观点都有其片面性。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观点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并不是简单、机械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因此,为适应现…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定的实践活动,教育不仅关注人的道德问题,而且始终关注通过教育这一实践活动使人成为人的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奠定了实践哲学的基础,康德与赫尔巴特在其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实践哲学以及实践性教育。实践哲学的不同理念决定了实践性教育的不同类型。康德为实践性教育制定的“理想方案”与赫尔巴特对教育进行的“科学设计”被认为是相互背离的两条逻辑,产生了“理想的教育”与“科学的教育”的对立。如果对康德与赫尔巴特的实践哲学与实践性教育思想进行全面的梳理会发现,他们的教育思想与方案只是形式上的对立,其实在使人成为有道德的人的路径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尤其二人教育思想中对自由、个性的关注对当下的教育教学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国家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到: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体现在两个主体地位:一是教育要以育人为本,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二是办学要以教师为本,教师是办学的主体。充分肯定教育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为活动过程的“双主体”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十九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名字是人们所熟知的,但对其教育思想的把握却未必准确.从某些论著中对赫尔巴特不恰当的评价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目前教育理论界一般把赫尔巴特称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人物,而把杜威称作进步教育或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而且认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恪守教育者受教育者的鸿沟"."单方面强调教师的绝对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而压抑和贬低学生的主体地位及能动作用"."只研究教师如何教,而很少认真研究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中的心理活动;在教学上,只考虑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  相似文献   

13.
邱学华教授提出的“尝试教法”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旧知识的基础上先来尝试练,在尝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此基础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尝教学法改变了“教师讲,学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变传统的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充分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用。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生的自学能力,充分调动学生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减轻学生后作业负担。从结构上讲,尝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在它是以学生自学课本、讨论课为主。尝试教学法的一般结构:基本练习———导入新课———课教学———巩固练习———课堂…  相似文献   

14.
论交往的教育过程观   总被引:64,自引:0,他引:64  
一、教育过程中“主体—客体”两极模式的缺陷  长期以来 ,我们把教育视为“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以期变革、改造受教育者 ,使其达到教育者预期目的的活动”。这种“施加影响 ,改造受教育者”的过程观 ,是一种单一的对象化的“主体—客体”两极模式 ,其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 )单一的主体观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客体”模式 ,只承认一个主体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 ,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客体 ,教育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和训练 ,其教育学的人性假设就是赫尔巴特所说的“以学生的可塑性作为其基本概…  相似文献   

15.
主体教育课堂教学的理念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时代的呼唤,是提高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校于1998年确立了主体教育思想,构建了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1999年我们将此项教改实验申报为省“十五”期间重点研究课题。经三年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提高认识树立主体教育的教师观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为此,我们组织广大教师学习理论,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主体教育的教师观。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主体人格”。其表现为“具有主体意识、开拓精神、创造才能,能意识到并主动追求和实现个人在教育过程、自我发展中以及对未来社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一、理解教育与学习化管理 1.理解教育 2000年9月始,我校开始全面实施具有平乐特征和时代教育发展方向的“理解教育”。理解教育是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合理发挥实现理解和自我理解,从而使人得到更好发展的过程。同时,“理解教育”又是一种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与之相适应,并作为教育主体能动地改革、发展理解教育。在这样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  相似文献   

17.
高天明 《师道》2007,(1):48-49
一、教学方法的“西化” 近代中国海禁打开后,外来教学方法开始引进中国,这些教学方法是作为中国传统教学方法的对立面而被引进和推广的,其代表是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可以这么说,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对我国的影响极深,,特别是在正规学校教育出现之初,简直被视为“科学教学法”的代名词。这个阶段就是所谓的团体教学法时期。  相似文献   

18.
对教与学关系的再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教与学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人们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探讨。在教育史上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提出的“教师中心论”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提出的“学生中心论”影响较大。前者认为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 ,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教育主要是教师 ,主张树立教师的绝对权威 ,以为只要顺从教师的教导 ,学生就能学到知识。这种观点注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增强教学的方向性 ,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但同时淡化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否认 ,否认…  相似文献   

19.
赫尔巴特四步教学法与杜威五步教学法之间有着区别与联系,从产生的理论基础、对学生的关注点、提示材料的方法、对学生兴趣的理解、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与地位五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可知,要努力吸取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精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变革时期人的发展需要探讨新的教育理论与新的教学法理论.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中国教育中“师遭尊严”的传统长期统治着人们对教师、学生的地位定位.教师与学生长期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清末民初,倡导“教师中心”的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引进,使这样一种观念更加牢固了,并一直影响到现在.而在当前这样一种提倡民主、平等和呼唤个性的时代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已势在必行.在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主体性的提升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