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电视纪录片是变化着的画面艺术、音响艺术或者说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二者融合。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创作,要有画面、解说、字幕、配乐、特技等多种手段,撰写好电视纪录片解说词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解说词是对人物、画面、展品或旅游景观进行讲解、说明、介绍的一种应用性文体。而本文研究的是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从1958年至今,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后,业界对纪录片这种艺术形式展开了全新的思考和实践,其中就包含了对其解说词的应用、作用和特点等方面进行的探索。下面笔者就纪录片《台北故宫》中的解说词来分析新时期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叙述特点。  相似文献   

3.
解说词是对人物、画面、展品或旅游景观进行讲解、说明、介绍的一种应用性文体.而本文研究的是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从1958年至今,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后,业界对纪录片这种艺术形式展开了全新的思考和实践,其中就包含了对其解说词的应用、作用和特点等方面进行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宁国铭 《视听》2018,(6):28-29
纪录片解说词在纪录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与纪录片画面和后期剪辑相辅相成,起到补充画面、深化主题、营造意境美等作用。在进行纪录片解说词创作时,要使其既能保持纪录片的本质——"真实",又能和其他素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帮助创作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从而深入浅出地传递主题。本文主要结合纪录片解说词的作用为纪录片创作提供几点思路。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后,"画面+解说"模式成为中国纪录片的主流,随着纪录片的发展,画面和解说两个表现元素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变,只是画面的改变更明显,而解说的改变则相当隐秘。纪录片解说词从直接的宣教到隐秘化的规训,解说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历史发展的梳理来找到解说转变的脉络。  相似文献   

6.
解说词是电视纪录片的重要元素之一,它区别于电视画面的有声语言,解说词可以展现无法展现的内容,也可以创造无限的画外空间。所以,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写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片子的质量,就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语言特点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游永南 《东南传播》2014,(7):166-167
央视大型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引发了一场全民美食热潮,还产生了一种新兴的网络语体"舌尖体"。本文从三个方面总结了《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探究画面和解说词的配合技巧,以达到触类旁通,提升解说词写作水平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杨梅 《视听界》2013,(6):82-83
通过历史碎片中有价值、有意义的视觉形象,建构出历史纪录片意图表达的故事和主题,加之富有感染力的解说词和瑰丽的画面,达到科学和艺术的融合,这便是历史纪录片的特色所在。本文通过剖析《昆曲六百年》、《凤舞神州》、《大秦岭》等历史纪录片表现的主题,阐述了历史纪录片与文化展示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9.
纪录片是记录客观存在的一种影视艺术形式,在遵循真实性原则的同时,要对现实“创造性地解释”,而这种“解释”要靠电视语言来实现。电视语言是由画面(图像及文字)和言语(解说词、同期声语言)两大表达体系构成的。  相似文献   

10.
纪录片是以纪实为内容和形式的电视艺术形式,它既有电视片的普通创作规律,也有着纪录片特定的创作规律。在纪录片的创作中,解说词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那么解说词的创作如何协助完成纪录片的创作呢,又如何让纪录片增色呢,本文试从纪录片的创作规律总结一些解说词的创作规律。并根据作者本人多年纪录片创作经验,探讨几点纪录片文稿写作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纪录片创作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走出纪实主义的误区80年代末以前,中国纪录片的创作有一个明显的倾向,即突出主体意图,淡化客观存在,说教意味浓重———这多少延续了“文革”时期“主题决定论”的思想———一部纪录片就是编导的一篇论文;采用的手法,也多是语言灌输式。故而,着眼点更多的是落在解说词的写作上(至今依然有人把解说词的写作水平等同于编导水平的高下)。某些纪录片甚至是先有解说词,后有画面,画面只不过是填充解说词的符号。这种创作方法不仅有悖于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也有悖于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人们呼唤着真实的复归,呼唤着纪实时代的到来。于是,《…  相似文献   

12.
张书嫣 《视听》2016,(11):63-64
电视纪录片主要是通过记录来表现的一种艺术作品,这也赋予了作品一定的真实性。而解说词作为纪录片中的重要元素,则是对纪录片充分表达的一种有声语言,更是对纪录片的一种全面、艺术的加工与展现。本文以电视纪录片《西湖》为例,以解说词为主线,着重分析了解说词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康康 《新闻爱好者》2010,(10):114-115
纪录片中主要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自然环境,其表现形式独特,具有无可争辩、令人信服的真实性和来自生活的特有的艺术魅力。随着纪录片的不断发展和受众接受水平的提高,这种纪录片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伴随着叙述方式的故事化、解说词的大众化、画面的通俗构建等等表现倾向的日趋明显,纪录片中音乐的表现特点也逐渐受到纪录片创作者的认同与重视。  相似文献   

14.
颉宇星 《今传媒》2013,(11):92-94
纪录片以其纪实属性所固有的穿透力、震撼力,受到观众的欢迎。成功的纪录片是真实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艺术则是使这一生命变得有血有肉、多姿多彩的“营养液”。我们从艺术视角对纪录片《唤醒绿色虎》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本片通过令人震撼的影像,出类拔萃的解说词以及对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个人故事的娴熟运用,捕捉到了中国民间环境运动的精髓,为世界了解中国正在蓬勃兴起的公民环保运动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同时,从该片我们得到了如下几点启示:一部好的纪录片,首先要有较高的立意,能够反映现在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其次,要注重结构设计;最后,要整合好叙事风格、画面语言、解说词撰写等艺术处理。  相似文献   

15.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是对画面说明、补充、整合、深化的一种特殊文学创作,是非独立性的,这一特性决定其在电视纪录片中的功能作用是以多种表现形式为画面服务,它通过文学性的创作,为受众在有限的画面里创造出无限的画外空间。  相似文献   

16.
陈晓莉 《视听界》2001,(2):14-15
解说词在纪录片中起着重要的作:胜是来说明介绍情节过程,一是用来修饰情节内函,二缺一不可,第一种作用很好理解,不说明介绍,单单依靠画面,音乐,效果声和字幕是不能完整表达节目信息的,重要的是第二种作用,修饰和不修饰,区别很大,有时甚至是一个纪录片成功与否的关键,在长期的专题和纪录片节目制作过程中,我体会到写好电视解说词有以下两点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7.
视听语言作为电视纪录片的重要元素,影响着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以及艺术情感的表达,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及丰富的内在情感的共鸣。本文将从画面镜头、色彩、节奏、音乐音响、解说词等视听语言对电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进行剖析,探究其在视听语言方面的多层面表达。  相似文献   

18.
纪录片中的有声语言指人声,包括解说词和同期声.纪录片的叙事空间指叙事对象的生存背景和活动场所.纪录片的纪实性特征表现为用声音和影像“再现”客观空间.一般认为,画面是纪录片叙事空间的主要造型手段,音响有辅助造型的功能.事实上,有声语言的有效运用可与画面和音响形成互补,赋予纪录片叙事空间更多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解说词是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电视纪录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写好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是电视台编辑、记者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电视工作者应该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这里本文不想对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进行全面的研究探讨,只想结合自身实践对解说词写作中的语言要求谈一些粗浅看法。具体、形象、准确具体。一方面,一切事物都是以自己的特殊形式存在的,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也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直观可见的画面要有相应的具体解说,才能把一般性的意思和抽象的道理说得栩栩如生,给人以明晰的印象,使之便于…  相似文献   

20.
随着纪录片多样化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历史类题材的纪录片的发展也有长足的进步。近10年来,像《较量》《东方巨响》周恩来外交风云》等在市场上比故事片的回报都要好得多。如果关注这类历史类题材的纪录片,不难发现此类片子的纪录手段也日趋提高和丰富。目前国内主要有以下几种承载方式:一是“格里尔逊式”,其影片的“解说明显地压倒了画面”①。纪录片史上,又叫做上帝之声的说教模式”。在中国即是传统的专题式制作手法的纪录片,其主要特点是主题先行,解说词贯穿首尾等。画面完全是为了配合主题曲而插入的。这类片子的重大缺陷之一就是“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