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中国禅宗自然观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理论内涵:第一,性即自然。中国禅宗把其最核心的理论范畴"性"等同于"自然",高扬人性的自然与自由,反对一切外在雕饰、权威与束缚。第二,山水皆真如。禅宗主张山水皆真如,触目皆菩提,强调在对自然的直觉观照之中契悟宇宙实相。第三,生命的自然境界。禅宗主张人与自然打成一片,追求一种自然适意的生命情调。最后,自然悟道。在修行实践上,禅宗的自然观表现为对无修无证、自然悟道修行方式的提倡。禅宗自然观对中国古代美学、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禅宗自然观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理论内涵:第一,性即自然。中国禅宗把其最核心的理论范畴"性"等同于"自然",高扬人性的自然与自由,反对一切外在雕饰、权威与束缚。第二,山水皆真如。禅宗主张山水皆真如,触目皆菩提,强调在对自然的直觉观照之中契悟宇宙实相。第三,生命的自然境界。禅宗主张人与自然打成一片,追求一种自然适意的生命情调。最后,自然悟道。在修行实践上,禅宗的自然观表现为对无修无证、自然悟道修行方式的提倡。禅宗自然观对中国古代美学、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自然观和禅宗文化影响了枯山水庭园的文化特征。宁静素朴的枯山水庭园营造了一个神圣空间,观望式园林使其具有宗教信仰的内涵;枯山水庭园把简约了的具象山石通过禅悟升华为精神性对象,把岩石石组和白砂等抽象成为"空相"、"无相"的境界。枯山水庭园是日本固有的自然观与禅宗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禅宗思想盛行于则天时代,其后虽然唐末繁华晚谢,但后世之人多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司空图毕生得意之作《二十四诗品》,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深得禅宗思想精妙。从思想资源入手,透过思维方式、话语方式两大层面,与禅宗、司空图和《二十四诗品》三个维度交错,可勾勒出禅宗思想对《二十四诗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宋代文人在继承传统思想的基础上,既立足于儒家“天人合一”的观念,也立足于道家“道法自然”和禅宗“唯心任运”的思想,鲜明地提出了崇尚自然的理论主张,即把“天”解释为大家都能理解的大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延伸到理学和禅学领域,理论精髓对宋代文人的自然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夏伯阳与虚空》是一部渗透中国禅宗哲学的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小说。本文从南派禅宗思想与小说内容的交相呼应入手,分析中国禅宗哲学对小说中世界观、人物形象、叙事手法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儒、道、佛三种意识形态在唐、宋时期完成三教合一后,一种注重现实性和实用性的中国式佛教——禅宗便盛行于中国,它深刻地影响着无数代中国人。结合张大千一世佛缘看,禅宗思想在张大千追求自然适意的、诗意的生存方式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禅宗思想在张大千的思想意识中具有导向性作用,其人格思想的多元性、矛盾性、包容性、自由性、开放性等都是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必然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我校文学院皮朝纲教授的"禅宗美学三书"———《丹青妙香叩禅心:禅宗画学著述研究》、《墨海禅迹听新声:禅宗书学著述解读》和《中国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纲》,已分别由商印书馆、上海三联书店和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前两书,主要是为中国美学史(含中国绘画美学史、中国书法美学史)研究,特别是禅宗美学史研究提供文献资料;同时,试图对禅宗画学思想、禅宗书学思想做横向的理论概括,并勾划出它们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9.
<正>皮朝纲教授的"禅宗美学三书"相继面世,其中的《墨海禅迹听新声:禅宗书学著述解读》(简称《书学解读》)和《丹青妙香叩禅心:禅宗画学著述研究》(简称《画学研究》),既有对禅宗书学思想与画学思想的理论概括,构建了禅宗书学与画学的理论框架;又有禅宗书学著述与画学著述的文献荟要,辑录了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自然观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解读"自然"概念是理解马克思自然观的锁钥。在马克思看来,"自然"本身蕴含相互联结、依次递进的三重内涵。"自然"在本体维度上表现为"物质实在",自然界起源的客观性、人的自然依赖性、劳动的自然制约性共同表明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自然"在实践维度上表现为"人的对象世界",自然界生成于人的对象性活动并日益融入人类社会。"自然"在价值维度上表现为"人的存在",共产主义社会意味着人与自然和解的人本自然的实现。马克思自然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形态。在新时代下,深入探究马克思自然观的丰富内涵,有助于准确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小城市社区建设中普遍面临着资金来源少、开销大等问题,解决社区经费紧张的局面刻不容缓。应当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以与单位共建、有偿服务和争取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为补充的多渠道筹资机制,积极帮助社区减轻经济压力,确保社区建设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2.
吕澂先生的《禅宗》一文是我国现代思想史上禅批判的经典文本,此文不但对中国禅前后期的本觉论的脉络作了明确刻画,而且对禅宗发展过程中禅与禅定以及言教的关系也作了初步梳理。从整体上看,《禅宗》标示了一种可能的"禅宗谱系学",从历史叙述的框架或理论分析的框架看,《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的禅学论述是以《禅宗》为蓝本而展开的"禅宗谱系学"。  相似文献   

13.
众生皆具佛性,去尘止妄,则自能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之见性,即是体悟、觉知能够创造一切、明了一切的能或能力。不论是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其每一部佛经都是通向开悟见性的一个法门。中国禅宗的前五代祖师,是真正见性之禅师,而六祖及其以后的禅师,并没有完全证悟。尤其六祖后世一些弟子,还在执滞于空中。中国八宗之中,净土宗不能见性,天台宗尚未见性,禅宗、三论宗、华严宗、唯识宗均可见性。今人习禅,应以佛经教义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实参实悟与元代禅宗美学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禅宗普遍倡导实参实悟,视实参重于顿悟,将顿悟禅法导向平实修习,这一倾向表明元代禅宗的禅主其美学思想出现了向早期禅宗的回归。其倡导实参实悟的基本目的是要了脱生死,追求人生的诗意栖居,他们的人生态度,表现出浓郁的美学意味。他们在对心性论的探讨中,对本体论范畴“禅”的内涵作出了明确的理论概括,对禅宗哲学与美学作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宜春开发禅宗文化、打造禅宗品牌文化的可操作性的分析,显示宜春经济发展的文化特色及其提升经济价值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禅宗在成门立宗的过程是佛教中国化过程的缩影。一方面禅作为一种修行手段的原生质使其具有师徒相传严格、重视心性与兼容并包的特征;另一方面中唐后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地域格局方面的变化客观上也适应禅宗的发展。禅宗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sudden enlightenment sect of Chan (or Zen in Japanese term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various aspect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Buddhist tradition in China. To unravel Chan’s educational import, we analyze its aesthetic features through a Western lens in order to highlight significant aspects of the teaching/learning process. Using connections, risk taking, imagination, sensory experience, perceptivity, and active engagement, a six-theme framework in the Western aesthetic education literature, we summarize five characteristics of Cha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at specifically facilitates learners to be actively engaged and connected in their learning and modestly facilitates the learner’s sensory experience and imagination. We argue that Chan’s teaching and learning do not enable learners to take risks or to become overly perceptive. These aesthetic features might make Chinese learners more able learners in a lecture-directed learning environment that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ineffective learning in Western teaching and learning discourse. Lack of risk taking in Chan tradition might relate to the lack of creative thinking in China, which still needs more in-depth exploration.  相似文献   

18.
加世纪上半叶,学界学者们主要采用思想史、史学、文献学方法,结合中国考据方法研究禅宗。20世纪下半叶,尤其是60—80年代,中国学界的佛学研究,基本上都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哲学、史学方法。禅宗典籍的原始资料都是由古汉语构成的,虽然有若干自身创造的名词,但多数是借用传统的古语。如唐宋禅宗语录是当时口语化程度最高的文献之一,其中保留了大量方俗词。因此,方俗词研究方法是研究禅籍之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气韵生动与道禅哲学有着深深的渊源关系。可以说,没有道弹文化哲学的滋养生发,气韵生动说根本不可能出现,更何谈枝叶繁茂,蔚为大观,气韵生动说深得古典艺术家心许和首肯,乃在于这一学说深深植根于中国士大夫倾心向往和接纳的道禅文化哲学,气韵生动说深长隽永的文化意味和美学意义,也完全得自道禅哲学这一深厚的根基。  相似文献   

20.
现代作家中 ,废名是从心到形体悟禅宗的极少数人之一。他熔儒释道于一炉 ,对佛教禅宗精义以及儒家、道家等多种文化的体悟 ,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他的人生哲学和文学创作。他的小说创作的两大阶段实质上是由他的佛禅思想逐渐演化发展这根无形之线相连接。他的小说的“神” ,即在不同时期、以不同形式对自然人性、现实人生和社会的关注与哲性思考 ,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