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首先从科技资源配置的视角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进行整体研究,反思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存在的问题,包括平台的部署呈现碎片化状态、重复建设、资源共享度低、难以维持正常运行等现象,指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科技资源配置过程的过度行政化以及政府与市场之间缺乏"协同治理"的稳定机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保障性经费与竞争性经费的关系,进而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2.
协同是对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以高校为中心,配合政府、企业、其他行业等第三方机构的协同创新创业平台有利于发挥各方的专长和特色,为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支持,最终促进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得以实现。分析了河南高校协同创新创业的基本内涵、高校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优势作用,以及推动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中心良好运行的创新途径,以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其创新素质,推动高校创新教育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是高校特别是理工类高校提升创新水平和行业领域地位,解决国家重大创新任务的最重要途径之一。目前,高校面向行业产业协同创新仍然存在考核评价单一、创新主体孤立、链条式创新特征不明显、创新资源集聚不够等问题。"2011协同创新中心"在有效破解高校面向行业产业协同创新机制障碍方面取得了成效,本文通过分析其建设模式及运行机制,探讨解决高校面向行业产业协同创新困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基于云计算的富媒体协同创新平台是以富媒体研发中心为依托,采用云计算、协同理论、现代通信技术等解决在当前富媒体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通过该协同创新平台,可以有效的整合高校、政府、出版社和企业资源,为校企社创造优良沟通环境,保证人才培养达到"信息对称"的效果,也能更好的促进科技创新技术的研发和成果的转化。  相似文献   

5.
“201i”计划的实施,为地方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创新团队建设、成果研究和转化平台、科研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地方高校科研管理中的问题,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角提出了完善地方高校科研管理机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基于湖南省222家企业、26所高校、43所科研机构、24家金融机构和28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调查发现,湖南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日趋多元化、协同创新RD投入稳步增长、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也存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不足、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不足、高校科研成果市场对接能力不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应通过加大支持力度、优化外部环境、加快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完善投融资机制等措施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分析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主管机构以及中介机构等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的界面冲突及其表现,提出解决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间界面障碍的优势互补、动态性、兼容性、主体竞争性等原则,进而通过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界面管理平台,构建基于协同创新主体间(内)的关系联结、互动行为以及制度保障等内容的联结机制,建立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共识性,促进协同创新组织平台的开放性,达成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的约束性,构建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的约定性,从而有效地解决界面管理问题,进而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绩效。  相似文献   

8.
在对全国61所高校503位高校科技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当前我国高校科技团队组建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改革取向。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高校科技工作者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组建认知度和满意度较低,但参与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改革的积极性不高。在当前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创新科技团队改革应从制定科学合理的团队考评体系、给予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充分的自主管理权、打破学科体制壁垒、健全选拔和引进人才机制、优化适应市场的成果转化机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和科技平台等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全国61所高校503位高校科技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科技团队组建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改革取向。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高校科技工作者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组建认知度和满意度较低,但参与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改革的积极性不高。在当前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创新科技团队改革应从制定科学合理的团队考评体系、给予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充分的自主管理权、打破学科体制壁垒、健全选拔和引进人才机制、优化适应市场的成果转化机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和科技平台等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10.
科技创新群体是合作创新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群体的协同创新效应是其优势所在.根据技术基础科学领域科技创新群体的特征和要素构成,在成员协同、要素协同(硕件要素和软件要素)、主体外部协同三个层面上,从微观到宏观地分析了技术基础科学领域科技创新群体的协同创新效应,探讨了其对技术基础科学研究发展的作用机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群体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华为与X大学的联合研究中心展开分析,探讨企业与高校协同创新的制度逻辑冲突解决机制。研究发现,企业与高校协同创新的制度逻辑冲突得以解决,是二者共同构建结构混合逻辑下自治组织单元的结果。在自治组织单元内部,企业与高校协商设计了分情景确定主导逻辑、主导逻辑保障少数逻辑利益、少数逻辑支持主导逻辑地位3种机制以确保组织单元的有效运行。研究结论对丰富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并扩展制度逻辑理论中结构混合方案的研究,同时对企业与高校的协同创新实践具有启示。  相似文献   

12.
文章指出,协同创新的本质是管理创新,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协同创新就是根据"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制定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协同体的协调发展,它包括图书馆内各业务部门的协同、与学科机构的协同、馆际协同、与出版商的协同、与政府及企业的协同等层面的协同模式。  相似文献   

13.
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力量和高地,在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7月,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与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科技部火炬中心共同举办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建设"专题学术研讨会,就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通过总结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成功经验和取得的成效,提出加大对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支持力度、加强技术转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建议,大力推进高校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国家近期密集发布系列文件推动协同创新,引导解决科研资源配置分散、封闭、低效等问题。以江苏南京高校专利研发为分析案例样本,对近30年来高校专利研发中协同创新工作提供一种"表征水平、呈现问题"的方法,呈现高校专利研发中"鲁日观念"存在程度,探讨与其相关的协同创新问题、改进策略,以利于我国高校专利研发切实从"鲁日时代"走向"协同创新时代"。  相似文献   

15.
高校作为创新的重要平台,是创新资源的聚集地,高新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促进科技、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对福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发现存在供需信息不对称、技术转移平台和专业人才欠缺、机制不完善等因素.基于此,提出高校应从制度的导向、资金的引导、体系的建立等方面探索解决的途径,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相似文献   

16.
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指出协同动力、协同主体、协同要素、协同绩效、支持因素和协同机制是高校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六大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协同理论为基础,结合复合系统的特点,从知识管理理论视角分析了高校协同创新链的动态运行规律。围绕"创新是知识的创造、转移和应用",建立了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发展、技术转移和商业化五个子系统循环发展构成的高校协同创新链系统模型,探讨五个子系统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和协同创新链的评价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投入和产出成果之间存在"边际收益递增"效益,协同创新链系统的五个子系统的有序度、相邻两个子系统间的协同度及系统的复合协同度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8.
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深化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是近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改革现状也深受社会关注。从高校科技管理机构设置、科技评价考核、科研队伍组织管理、科教协同育人、科技资源配置5个方面对目前我国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改革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昆太 《科技广场》2012,(12):47-49
如何发挥高校在“科学技术前沿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行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等方面的作用,是当前各高校在科技协同创新大背景下必须思考的论题.本文从学科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协同创新项目组织与申报、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改革等角度,就如何提升江西地方性农业高等院校江西农业大学在我省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协同创新作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科技管理是科技创新的基础,然而目前在我国高校科技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科研工作者的创造性。开展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是提高科技管理效率、创造创新氛围、促进科研迅速发展的必要条件。针对我国高校科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试图从体制机制、评价体系改革等方面探讨解决高校科技管理的应对策略,希望可以为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