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精神信仰,也是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对我国的各个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会让文言文教学变得相对简单,学生学习起来也更加容易。文言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承,二者联系紧密,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来挖掘背后的历史故事、精神内涵及礼仪习俗等内容,进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但是,在实际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并不是很理想。基于此,本文将着重分析传统文化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存在的问题及渗透措施,旨在提升文言文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是中国古人的语言表述方式,其中也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当为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了解文言文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从探索文言文背景知识、挖掘文言文字词含义、关注文言文文化精神等角度讨论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方法。  相似文献   

3.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实用性等特征,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在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 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运用文言文蕴含的语言价值和文化内涵等 内容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本文探讨教师在教学的过 程中如何运用文言文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提出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是一个民族的根,想要了解古代文化、传承传统文化,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文言文教学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尝试从四个方面加以渗透。一、强化文言文诵读文言文传承着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华。通过诵读文言文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文字的音韵之美,还能促使学生"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教学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改进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通过对话交流、话题引导、传统与现代结合、校园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发现、理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成果,是中国历史上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的总体。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对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将传统文化融入文言文的教学中,可以使文言文教学充满活力,也能使学生透彻理解文言文及其背后精神。文言文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承相辅相成,两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然而在实践中,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却不尽如人意。因此,文章重点围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文言文教学中的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应该准确引导学生,使其从内心真正体会传统文化内涵与魅力,增强学生自豪感与责任感是实际教学中的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文章由此切入,从四个方面探究了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一是诗词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二是文言文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三是加强小组合作,四是转变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8.
李倩 《教学随笔》2016,(9):60-60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文言文教学是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有着较大的差异,这给理解和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教学策略的选择,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实现大语文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文言文教学是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有着较大的差异,这给理解和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教学策略的选择,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实现大语文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正>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促使他们提升道德品质。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包括策论、诗、词、曲等各种不同的文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传统文化视域设计文言文教学策略,让学生接受文化熏陶,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通过文言文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还可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本论文立足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从语文教学的实践出发,也结合了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理念,在深入分析传统文化教学的价值的基础上,探求了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为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提供可思考、可借鉴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正>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育中的重难点,要有效解决学生兴趣不高与教学效率之间的问题,就要关注到教育中人的本质,从人的视野看教育及文言文教学,创新教学策略。从传统文化知识、文化价值、道德情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文言文教学中看到学生角色下人的底色。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文言文的知识以及深刻的内含才算是打开了传统文化的大门。所以文言文教学对学生的认知成长以及道德情感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文言文的教学需要在教育本质上下功夫,只有从人学的观点看待文言文的教学才算是真正的教育,才能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是各个学段的必修课程,也是我国自古以来传承下来的科目。高中的语文教学内容呈现多样化,其中,古诗词和文言文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这些内容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这样才能让学生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充实和完善语文的教学内容。本篇文章主要论述了传统文化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同时也详细探讨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文言文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特别是选入教材的每篇文言文,都有着经典的传统文化精髓。这样说并不是给文言文贴标签,而是提醒语文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要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赏析古文中的精髓,教师要在教学中将知识与传统文化有效地整合,充分地挖掘文言文传统文化的价值。然而,在平时文言文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没有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往往只让学生枯燥地积累一些文言现象来应付考试。这不仅影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也没引领学生对文言中文化精神的探究。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语文是学习的必修课,近年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古诗词等蕴含着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越来越大,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将民族精神渗入其中,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文学底蕴,还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优良传统,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意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6.
语文,作为人们的交际工具,对发展传统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它是伴随着中华民族从原始走到今天,并极大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这也体现出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一门心思把力气下在字词章句的教授上。但在新课程标准提出后,给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更为明确和更高的要求,就是教学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所以文言文教学既要注重字词学习,又要重视思想内容的学习;我觉得文言文是教材中最能传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部分。我们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不能丢失,语文教学应该对其进行很好的传扬。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新的教学思想也不断推陈出新,结合杭州及浙江等地中考语文学科对文言文知识点的考察可以看出,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更要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与时俱进,加大创新力度。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初中文言文是弘扬优秀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方法。文章以初中文言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传承为写作对象,进而提升学生品质阅读,介绍了初中文言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以提升学生品质阅读的方法,以便使得初中文言文可以更好地与传统文化结合,使广大初中生品质阅读能力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是初中生对传统优秀文化了解和传承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中,教师应该对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性的研究,并同时改进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方法,采用对话、引导、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活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发现和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日益取得辉煌成就,提升我国国民文化自信也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载体,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目前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占着重要比例。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大多来自一些优秀古典著作,在学习这些著作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应为学生讲解相关文言文知识,还应该利用文言文教学不断渗透作文教学。本文基于目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现状,从三个方面分析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优良传统文化,优良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实现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初中阶段进行文言文教学是促使学生了解、继承、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