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教荟萃     
认真对待孩子的第一次不良行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作为家长,当发现孩子的“第一次”不良行为发生时,应及时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其纠正不良行为,以免养成不良习惯。孩子“第一次”撒谎。有时是孩子分不清幻想与现实,而把幻想当成了现实,无意间撒了谎。这种情况,当父母讲清幻想与现实的区别,加以正面引导以后,孩子便能很快地改正。另一种情况是孩子做错了事,为了使自己避免受罚,便用撒谎来应付大人。如果“第一次”撒谎得逞,孩子尝到了甜头,以后便会用撒谎来应付被动局面,渐渐养成撒谎的不良习惯。当家长发现孩…  相似文献   

2.
博览     
善待孩子的“第一次”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当孩子的“第一次”不良行为发生时,父母应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及时纠正,防微杜渐;若采用心软迁就或简单粗暴的方法,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更加有害。   对于孩子来说,第一次撒谎得逞尝到甜头,就会常用撒谎来对付一切,养成撒谎恶习。大人发现孩子第一次撒谎时,不要打骂孩子。孩子说谎总是有原因的。称赞不当,批评不当,都会造成孩子说谎。孩子年幼,分不清是非,有时觉得说真话可能受责备,说假话却能避“祸”,因此闯了祸就撒谎。这时,家长一定…  相似文献   

3.
明明裤子上满是水渍,小凯却硬说自己没玩过水;嘴边沾着显眼的巧克力痕迹,欣欣却偏偏不肯承认吃过巧克力。诸如此类的谎言在三四岁的孩子身上非常常见。这让年轻的父母大伤脑筋——当孩子撒谎时,究竟应该怎么办?分清原因,对症下药根据动机不同,3岁~6岁孩子的谎言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幻想”型撒谎 大多发生在6岁以下孩子身上。这一阶段的孩子常常分不清想像与现实,因而常把想像的事物当做现实。在想像的过程中,往往会即兴、随意地把自己听过的故事、看过的事物经过想像加工后套用到现实的人或事上去,出现没有逻辑、不真实的“撒谎”。…  相似文献   

4.
从条件反射的角度来说,任何一种不良行为都是一种因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当一个两岁的孩子第一次用调侃的口吻称呼“臭爸爸”时,作为父母除了惊讶、嘻笑之外,一般不会去纠正他,这无疑就为孩子的行为提供了一种强化氛围,一次两次地,孩子喊“臭爸爸”就渐渐成了习惯。当父母终于发现这是一个不良行为时,矫正已是不容易的事了。实在不行,就以“打”来解决,这对孩子来说,往往是无效的,因为他们实在难以搞清不久前受鼓励的行为怎么很快成了受惩罚的行为。对年幼儿童不良行为更多的注意(包括  相似文献   

5.
《幼儿教育》2011,(1):62-62
“故意忽视”就是将孩子的注意力从不良行为上移开。当孩子发脾气时,如果我们加以责备或给予注意,则是在无意中奖励这种不良行为,应该做到拒绝争辩、责备或交谈,但不要显示出生气的样子,当孩子不良行为终止时,再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6.
撒谎不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为什么说谎?这往往与老师或家长“不让孩子说真话”的教育方法有关。读几个小例子,看一看是不是这样。当老师怒目而视,问:“谁没写作业,站起来!”一个孩子吞吞吐吐地说:“我忘写了。”老师便轻则训斥,重则体罚。到了下一次,孩子却说:“我忘家了”,“我把作业丢了”。  相似文献   

7.
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在欣喜之余,却发现烦恼也开始增加了:明明没带他去动物园,他跟别人说星期天到动物园看到了大熊猫;自己发脾气把东西摔到地上,却说是爸爸摔的……父母开始不知所措:“这么小就撒谎,以后可怎么办啊!”在成人看来,撒谎是人有意识采取的一种解决问题或推卸责任的方法,一般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但是孩子的撒谎跟成人眼中的撒谎是有区别的,有时他们的撒谎并不是故意为之。孩子的撒谎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以为是真的”,另一种是“孩子知道是假的”,这两种情况有本质的区别。一、“孩子以为是真的”大多数专家认为,三…  相似文献   

8.
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开始说谎时,会感到惊奇、失望、生气甚至忧虑——现在就撒谎,以后怎么办?孩子撒谎真的如此可怕吗?其实,撒谎是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是每一个孩子成长的标志。没有所谓“撒谎的孩子”与“不撒谎的孩子”之分,每一个孩子都会撒谎,而且在孩子成长的不同年龄阶段,  相似文献   

9.
孩子总是有那么多“为什么”, 有时疲于应付的父母便会失去耐心而责备孩子:“你怎么这么多为什么?”其实,“为什么”是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种激情。随着一次次“为什么”的提出,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会越来越强。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提问经常持不耐烦的态度,肯定会造成许多不良影响。首先,父母的态度会打  相似文献   

10.
故意忽视就是将孩子的注意力从不良行为上移开。当孩子发脾气时,如果我们加以责备或给予注意,则是在无意中奖励这种不良行为,应该做到拒绝争辩、责备或交谈,但不要显示出生气的样子,当孩子不良行为终止时,再给予关注。上个周末,2岁多的阳阳不好好吃饭还哭闹,我便决定运用故意忽视,不再请他入席了。我还要求家里所有人配合,故意不和他说话,也不去和他的目光进行接触,而是将注意力转向  相似文献   

11.
几个绝招     
1.孩子撒谎怎么办?训斥非良策。笔者的孩子有段时间经常撒谎。放学回家迟了,明明是与同学在玩,却谎说老师拖了课。为此,他没少挨我的训斥。可惜,他并没有改掉撒谎的坏毛病。有一次,他又撒谎,被我揭穿了。尽管我很生气,但没有像往常那样的训斥他,而是以大朋友的身份请他说为什么要撒谎?他说:因为贪玩,玩得忘了时间,回家晚了怕挨骂,就想到了撒谎;还有,就是由于撒了谎,我们相信了,他没遭到训斥,尝到了“甜”头,感到撒谎是保护自己的法宝。听了孩子的这一番话,我便深深地感到训斥这种方式是不足取的,而应当给他一个  相似文献   

12.
如果一个学生撒谎,通常我们会用道德的尺子去衡量:如果孩子的话与事实相符,我们会夸他是好孩子、乖孩子;如果不一致,孩子就会被扣上“品德不良”的帽子。有的孩子,甚至有可能会被狠狠地教训一番,打一顿;或者大人苦口婆心地教育一番,“要说实话,做诚实的孩子”“不要说谎,说谎的孩子是坏孩子”等等,直到孩子表示以后一定要诚实,不说谎,争取做个好学生为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的撒谎可以分成两种类型:故意撒谎和过失性撒谎。故意撒谎是品德问题,而过失性撒谎是心理问题。绝大部分的学生撒谎出于以下的原因:1.无意识地模仿别人;2.把想象中…  相似文献   

13.
孩子某种不良行为刚刚露头时 孩子不良行为的形成,往往与第一次不良行为发生后未得到及时纠正有关。孩子的不良行为一经发现,就应该给予重视,并坚决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4.
前几天,一位当教师的朋友来家里做客,调皮的儿子满身泥水地从外面走进来,我便问:“是谁把你的衣服弄脏的?”儿子想想说:“是小强。”我正欲发火,朋友拦住了我,说:“你这样问孩子话是不对的。”我百思不得其解,究竟哪里错了。李柱所有的父母都会教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自己的一些不经意的语言,客观上却起到“教孩子撒谎”的作用。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20名儿童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人。然后拿出一张Toey的照片,先给第一组孩子看,问“Toey的胡子是什么颜色的”,结果有8个孩子回答说是黄色的,两个孩子回答是黑色的。接着,他…  相似文献   

15.
有次与朋友玩“真心话大冒险”时,被问了个问题:“第一次撒谎的时间和撒谎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杨攀 《班主任》2013,(6):41-42
做班主任半年以来,我常被孩子的撒谎能力惊得目瞪口呆。最初,当我非常信任的孩子们一次一次用谎言回报我的信任时,我伤心了,尤其是当我认为没有一丝撒谎可能的孩子也用谎言逃避责任的时候,我的心凉了,感到非常失落。我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无法接受,是因为并未真正参透孩子撒谎背后的缘由。  相似文献   

17.
寇丽娟 《父母必读》2012,(2):116-116
如果宝宝偶然一次撒谎,可不能和不诚实画等号。然而,当“撒谎”事件来临时,还是要先来找找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一天中午,儿子从学校回来,满面春风。他主动淘米、洗菜后,我疑惑地问:“考了第一名?”“不,我当上了组长!”我和妻自然高兴孩子被“提拔”,孩子平时言谈中是多么羡慕他们的班长、组长,如今孩子走上了“领导岗位”,说明这个调皮王在进步,已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同。晚上,我打电话向老师了解情况,其实是感谢老师对孩子的“栽培”,并告诉老师孩子今天的表现。老师接到电话后万分激动,说这次孩子当的是三组组长,负责12个同学的作业本收发、清洁卫生等工作。要是早知道我的孩子有这么大的积极性,该让他当更大的班干部……我问孩子当这个小“官”高…  相似文献   

19.
当代“点石成金”术古往今来,人们都幻想能“点石成金”.如今,“点石成金”已由幻想变成现实。科学家是利用物质的核种变换技术制造黄金的.它的原理是:当用高能的γ-射线照射某种物质时,这种物质的原子核便会失去1-2个中子.使其变成为元素周期表中上一个序号元...  相似文献   

20.
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常让你赞叹不已吗?不过,当他把幻想与现实混为一谈时,麻烦就随之而来了。区分幻想与现实是孩子在幼儿时期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家长,虽然你可以陪孩子玩假想游戏,听从他的指挥扮演其中的人物。但是,如果孩子经常说出诸如"我不敢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