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王斯蓓 《科教文汇》2009,(12):238-238,262
对于“五四”主题的理解不应简单看作“启蒙”与“救亡”,而应正确完整地认识“启蒙”的涵义。除了“人”的意识的觉醒,个性解放、个人主义的号召,呼唤现代性的民族国家的建立也包含在启蒙的范围内;而“翻身”还没有成为当时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刘禹锡的动植物观揭示了动植物与天时及人情之间的关系.“时”是动植物所表现出来的应时性,突出了动植物与天(环境)的关系;“情”是动物所表现出来的感知能力以及对人的感染力,凸显了动物与人在情感层面的联系.对人而言,动植物既是“时”的标记,又是“情”的载体.从刘禹锡的动植物观中,可以捕捉到其中所暗含的有机联系式的思维模式,即动植物是被置于天——动植物——人这一关系模式下认识的.在这种整体联系式的认识模式下,动植物是既外在于人又与人有内在联系的存在.这体现了人与动植物之间彼此分离又相互渗透的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3.
季相林 《软科学》2003,17(2):5-10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新技术的应用,倡导“人与技术、技术与环境”融洽的和谐的重要性、迫切性已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来,诸如:新技术革命的机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都对“人与技术、技术与环境”的融洽和谐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一定意上说,“融洽和谐”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且也影响到整个人类的未来前途和命运。因此我们对人与技术、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规律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袁雪 《科教文汇》2014,(20):67-68
“人就是人的世界”是马克思对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重设与建构。在“人就是人的世界”观点中,包含着对人的本质、人的世界、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新的解释。正确理解“人就是人的世界”,要弄清楚人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整个社会对“人”的关注越来越多,相关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在保障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保护了企业应有的权利,为人力资源会计诞生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人力资本已逐渐取代物质资本的重要地位,伴随着科学技术及核算方式的不断深入创新,人力资源会计终将为企业所采纳,促进社会对“人”价值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6.
传统中医的哲学观念已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它包括“阴阳”学说“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以及“三因”(因地、因时、因人)学说。将这些古代哲学观念进行有机地结合并应用于对人的生命健康疾病的认识,于是就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中医理论。 传统中医所运用的认识论,属古朴辩证法和古朴唯物论,它代表了当时人类医学先进的科学水平。换句话说传统中医理论也就是传统医学科学理论。今天看来它即包含符合医学科学逻辑的一面,但与现代医学相比同时也含有一些滞后于时代的内容。上世纪  相似文献   

7.
从生物多样性走向文化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多样性既是生物物种及群落存在的根本条件,也是人类得以生态性生存的基础和前提。生命既是生物多样性的现实存在,也是我们认识、把握及体验生物多样性的核心问题。对人类存在来说,生物多样性首先直视人的生命,它使人能够在复合且复杂生态系统中生存与发展。生物多样性还提供了一种认识与思维的方法,描述了一个思维的进程,形成了“联系的联系”的自组织结构,也使文化多样性的组织系统成为复杂结构。文化多样性作为思维转向应该是这种自组织结构演化的一个必然的结果,同时也呈现一种全息性结构。  相似文献   

8.
中国象棋,古时称象戏、象弈、博弈。最早见于春秋时代屈原的《楚辞·招魂》“:歈蔽象棋,有云博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矣,呼五白些。”汉代刘向《说苑》和《潜确居类书》也说“:雍门周谓孟尝君:足下燕居,则斗象棋,亦战国之事也。盖战国用兵,故是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也。”南北朝时,北周武帝创制了《象经》,可惜那时的棋制和有关著作都已失传。至唐宋,象棋才真正形成。《唐国史补》对长安的生活描述中有这样的记载“:或侈于博弈。”可知象棋是长安人的时尚之一。不过,据史料记载,象棋的走法历经了多次变革,唐以前,象棋只有将、车、马、…  相似文献   

9.
量子理论的创立,说明了“科学世界”是“自然世界”和认识主体——人相互作用的“共生图景”,其中内在地包含着冬的主观囚素,意识在科学认识中的影响是不可完全排除的。然而,这并不能导致认识客体和主体意识地位的颠覆,即不能因此以为意识占据了主导地位,更不能以为人的意识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相反地,作为对“自然世界”妁反映而获得的“科学世界”,其中的客观性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作为主观性的人的意识则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杨先碧 《知识窗》2008,(2):51-51
关于两头蛇,有一个著名的古老传说。战国时候的政治家孙叔敖小时候听人说,有一种两头蛇,谁遇见它就预示着自己马上要死了。有一天,他哭着回来对母亲说:“妈妈,我活不成了!”妈妈问:“是怎么回事?”他说:“我看见两头蛇了。”妈妈问:“两头蛇在哪里?”他说:“我认为它是个害人的东西,让别人看见了也要死,我就用锄头把它打死。埋在土里了。”  相似文献   

11.
白圭     
《中国科技信息》2003,(10):20-20
白圭,名丹,战国时人,曾在魏国做官,后来到齐国、秦国。《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即“天下言治生者祖”。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  相似文献   

12.
张昱 《科教文汇》2014,(5):45-46
关于历史学的“碎片化”问题最近受到了普遍而广泛的关注。那么我们是怎样认识“碎片化”的呢?大部分的反对碎片化的人,认为“碎片化”主要的含义是研究的方向和题目比较琐碎并且杂乱无章,对问题的认识缺乏全面的联系和融会贯通,即单独地列出一些历史现象,对各个部分之间也没有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同时也没有对整个历史事件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概括,总之,就是说对历史现象无法做出深刻的分析和把握。此外,还有一种关于“碎片化“的理解,就是相对于“整体化”而言的,即是说它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或者是一个细小的碎片。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我更想说明的是对历史学“碎片化”的研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图书资料管理的主体是“人”,也即图书资料管理者;被管理对像为“物”,也即图书资料。探讨图书资料管理中知识服务的规律,旨在加强图书和资料的管理工作,其着眼点必定集中于对于“人”和“物”这两个因素在这项工作中的性质和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中西交通中,近代科学逐步走入国人的视野。“西学中源”说与“中体西用”论经由部分具有开放精神的士人的阐发成为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引进西学的理论,它们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展示了近代科学移植入中国的历程,具体地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国人对科学的认识与看法,但其理论的应时性也为它们最终嬗变为阻碍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绊脚石埋下了伏笔。对此,严复基于对近代科学的切身体察与对中国科学发展的炙热关怀,对两种对待西学的观点进行了条剖缕析与批判,同时也生动地体现了他对近代科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危琼辉  王建设 《科教文汇》2007,(2):172-172,174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思想之所以能在齐国传播,并成为战国中后期的主流思想之一,主要原因是:“士”阶层的出现和兴起为老子思想进入齐国进行传播提供了捷径,而齐国的历代国君为了治理国家而对“士”的重视,尤其是稷下学宫的出现和繁荣,更使得老子思想成为了战国中后期的主流思想之一。  相似文献   

16.
玻璃对古人来说充满神秘感,在宋元以前它的价值甚至凌驾于宝石、金银之上。最为独特的是,中国古代玻璃出现伊始,就与“丝绸之路”有不解之缘,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玻璃担负着文化传播的角色,成为人们了解异域文明的媒介。 古人对玻璃的认识 如果根据文献来考察玻璃,可追溯到战国中晚期成书的《穆天子传》,书中说西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语境下的“精神生产”作为人类社会生产的重要一维,是人类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暗示了作为类存在的人既是生产的主体又是认识的主体。这一观点所蕴含的思想可追溯至现代西方哲学的开端———培根、笛卡尔的认识论中;因此,在认识论视域下审视“精神生产”的概念,不难发现,培根提出了作为人造物的“归纳法”,为人的精神生产提供了认识工具,使得人类在认识自然之时即成为双重意义上的生产者。笛卡尔对“观念”的分析则表明人在认识外部自然世界的过程中,生产出了某种“表象”观念。相比之下,马克思更强调精神生产作为人类认识活动,追求实现人的类本质的本真,即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相似文献   

18.
本文站在现代人的角度,通过对“以人为本”具体涵义的理解,从本体论视角对“以人为本”进行了整体思索和具体分析,进而探讨了“以人为本”的理论、现实意义,论述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认识世界、确认人的价值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记者:据了解,你大学毕业后,先后从事过法制宣传教育、政府法制、仲裁及律师工作二十多年。作为一名资深的法律工作者,你对公民法制教育这一话题有何认识?唐春飞:我们这一代人基本上是国家恢复高考后第一批系统接受高等法律教育的法律人。无论是读书还是工作,均赶上了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时期。八十年代中期,党和国家审时度势,作出了在全国公民中开展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法律常识的决定,也即通常讲的“一五”普法。我有幸参加了“一五”普法的整个过程。在之后的时间,也一直从事司法行政、政府法制、仲裁和律师业务,可以说我们这代人既是同时…  相似文献   

20.
武彬 《科教文汇》2009,(6):221-221
众所周知,文学是一个神奇的领域,也是一个独特的审美境地,文学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诞生,也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文学作为认识活动是在向“历史理性”“求真”。虽说真的并非都是善的美的,但是善的和美的一定是真的。既然是真的,一定与生活有关。文学源于生活,文学作为人类复杂的精神劳动产物,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文学在表现人的生命状态存在意义的同时,也深刻地展现出人的精神世界,心灵世界的智慧特征,特别是在智慧的广度和深度上显示出人的精神,心灵的博大性和深厚性,以及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永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