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弹性》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第七册的十二课,属力学单元。本课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物体的弹性,并建立“弹性”和“弹力”的概念,了解弹性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多次试教,我对本课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下面仅就如何引导学生自行获取知识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2.
《自然》第三册共有课文22篇,其中一半(11课)有实验内容。在这11篇课文中,共有实验32个,其中学生分组实验26个(包括课外作业中的学生独立实验9个)。可见实验教学,尤其是分组实验的教学,在本学期的自然教学中,占有比较重要  相似文献   

3.
1998年12月湖北省第四届小学自然优质课评选决赛在宜昌举行,共16节参赛课,展示了全省小学自然教学改革的成果。但从某些课的一些教学环节看,也留下了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在研讨前,让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时,不让学生说,而让学生“画”成了这次赛课的“热门”,16节课有8节均采用了这种方法。有不少听课教师如获至宝,认为这是可仿效的一种好方法。但我认为这8节课至少有4节课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自然》(实验本)第四册第1课《水》和第4课《空气》中,在认识水和空气的物理性质时,要求学生知道它们都是透明的,而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要建立“透明”这一抽象的概念,显然是比较困难的。我在随州市召开的“湖北省义务教育自然教学大纲·教材培训会”上执教《空气》一课时,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能  相似文献   

5.
小学自然第七册第十三课<磁铁>,主要是要求同学们认识磁铁的种类和它的性质,通过实验学生自己发现磁铁的性质,这是本课的重点.为了突出本课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如何把学生对自然界事物的好奇心,转化对自然知识的渴求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志向。我在教义务教育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五课《各种各样的叶》时,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入手,认真指导学生研究叶形的不同,我设计的教学过程是: 课前,安排学生采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材小学自然第六册《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在证明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时,课文是通过加热铜球能否通过铁圈这一实验得出结论的,我看过许多参考资料,听过其他老师的课,为了证明固体有这一性质,设计的也往往是证明铜片、铁片等金属的实验,我认为只通过金属这一种材料就指导学生归纳概括得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点勉强。我在教这一课时,又设计了证明橡胶球有这一性质的实验,为学生的归纳概括多提供了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8.
显微镜这种仪器,在小学自然教材中只作过两次观察实验。它们分别在第二册第五课《自然水域中的水是不纯净的》一课中,观察水中的微生物;第四册十五课《植物怎样喝水》一课中观察叶的气孔。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第四册十七课《植物怎样繁殖(一)》中,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花粉效果不明显,于是,我用显微镜观察花粉,把花粉打落在玻璃片上,在12.5×  相似文献   

9.
“镜子反光”是义务教育《自然》第三册《镜子》一课的一个小实验,只因反光现象看起来很简单,初次教学我忽略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结果弄得乱七八糟。第二次教学我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了解“镜子反光”的条件,课上很生动又有趣  相似文献   

10.
《弹性》一课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认识什么是弹性。我在教学时按要求给学生提供了弹簧、钢锯条等实验材料。 实验开始不久,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学生大叫起来:『老师,我猛一使劲,弹簧被拉直了!』一石激起千  相似文献   

11.
我是常州师范2000年届自然专业班的学生,平时对贵刊特别感兴趣,偶尔看到2000年第2期24页黄贤英老师的《对电热实验的商榷和改进》一文,再对照自己教学《电热》这一课的体会,觉得有几点不同意见:a.仔细分析这一课,正如黄老师所阐述的:本课必须以实验为手段,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得出电流通过导体,导体会发热的结论,但按照教科书上的实验,学生做后确实很难感觉到现象。黄老师作了如下改进:先用电烙铁接通电源让学生触摸———然后让学生看现象———最后教师讲解得出结论。我看这样的改进设计,虽然能解决疑难,但不能真正体现自然教学中学生进…  相似文献   

12.
为了使小学自然教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上好实验课是提高自然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如何发挥实验的作用,我的做法是:1.设计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实验导入新课。如上第三册第十五课《大气的压力》一课,我首先给学生做了“空杯来水”的小实验。课前准备两个大小,形状和花色完全相同的瓷杯,剪一块与杯口略小的透明圆形胶片,盖在一个盛满水的瓷杯  相似文献   

13.
一、更换导入,衔接自然我的这节课是在下午第六节。上过公开课的教师都知道,学生精力旺盛的是第一、二节课,再不就是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中学附小的自然兼职教师,对自然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从实际出发设计实验,学生们上课都能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在上《溶解的快慢》这一课之前,我就想:这一课是建立在物质的溶解的基础上的,如果学生对前面的知识理解和掌握不好,会影响本课内容的接受,我就设计安排了有两组实验的复习课。上课时,我把已经准备好的  相似文献   

15.
小学自然教材第十二册中有<彩虹的秘密>一课.这一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探究彩虹秘密的兴趣,树立探究自然奥秘的志趣.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从色散实验和自制彩虹实验中观察的实验现象预测彩虹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和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引导学生自己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和类比推理,揭开彩虹的秘密, 并同时认识太阳光是由七色组成的.  相似文献   

16.
《地球的构造》(苏教版小学自然教材第十一册第五课)这一课没有任何实验设计,尽管我积极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但教学内容的特点使我只能把这节课上成对地球科学知识的介绍。在第三个班的教学中,我把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五个问题,让学生对地球进行五次猜想,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自然课,要引导学生研究周围的自然事物,学习人类先进的科技成果。自然课涉及范围又广,知识面又大。农村实验条件有限,如何结合农村实际,开展好实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才能搞好自然教学。我教人教版《自然》第14课《种子的萌发》一课,结合农村实际,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程序,分配好实验内容,让他们回家去做,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 做完实验之后,学生有了自己通过实验得出的结  相似文献   

18.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这说明:好动是儿童的心理特征,动手操作,会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在自然常识教学中,就要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自己实验,通过动手动脑,激发他们对自然学科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第十册《杠杆(一)》这课实验较少;《斜面》则是实验器材料少,一般只做演示实验。我就利用学生的学习用品、家庭的生活用品,创设条件,加强实验,让他们多动手。  相似文献   

19.
《热胀冷缩(一)》是鄂教版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七册第九课,它是属于实验型的教材,主要是指导学生认识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通过实验操作和对实验装置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针对教材的特点和要求,我按照下列过程引导学生自行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20.
《水的净化》一课是人教版自然教材第六册第八课,属“水”单元。本课是在学习《水》、《溶解》等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关于水的净化的知识和技能,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为主。课文分三部分,即知道什么是自然水域;学习水的净化方法及作用;了解家庭、自来水厂水的净化,进行饮水卫生、环保教育。为此,我以明白“自然水域”的含义,知道家乡有哪些自然水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净化水的方法及这三种方法的作用,会做沉淀、过滤的实验;了解自来水厂水的净化过程,进行饮水卫生、环保教育作为教学目的。其中以水的净化方法和作用,会做沉淀、过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