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对90名4-6岁儿童自主阅读图画书后的故事复述语料进行分析,探讨汉语学前儿童的图画故事书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研究发现汉语学前儿童对图画故事书中图画形象、事件行动和角色状态的理解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显著提高;儿童对图画故事书的理解遵循由图画形象到事件行动再到角色状态的发展顺序;有利于学前儿童阅读理解的是容易引起儿童关注的图画形象、由不同图画形象之间的关系直接表现的事件行动、由图画形象的大小、色彩等可直接观察到的信息表现的角色状态;儿童图画书阅读理解的难点分别为不容易引起注意的图画形象、未由不同图画形象之间的关系直接表现,需要联系前后页图画信息进行理解的事件行动、与未关注和理解的图画形象相关的事件行动和角色状态,以及角色的内部心理状态等.  相似文献   

2.
文字意识是指有关文字形式和功能的内隐或外显意识,已有典型亲子阅读情境中的眼动研究发现儿童很少、甚至没有关注文字.研究收集了121名4-6岁儿童在图画书自主阅读情境中对文字和主角注视的眼动,分析结果证实了自主阅读情境中儿童比亲子阅读情境中更早、更多地注视文字.4-6岁儿童在主角上的注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眼动指标上表现为不断优化,在文字上的注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但还未达到成熟水平.5-6岁是儿童图画书自主阅读过程中文字视觉注视水平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的文字视觉注视能力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学习困难儿童阅读拼音过程的眼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拼音诗和拼音短文为实验材料,利用眼动方法,采集65名儿童阅读拼音材料时的眼动参数,分析学习困难儿童阅读拼音的眼动特征。结果发现:(1)学习困难儿童阅读拼音更为困难,每次注视范围小;(2)学习困难儿童阅读拼音的注视点持续时间长,眼跳距离小,丢失时间多。结果显示:学习困难儿童阅读拼音眼动模式差,眼动模式与理解拼音成绩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以聋人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眼动追踪技术,考察了阅读提示对不同类型聋入学生自然阅读和快速阅读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阅读策略运用倾向的聋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眼动模式.高阅读策略运用组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注视次数少、眼跳距离大,而且回视次数也少;较之低策略组聋人学生,高策略组学生被试表现出更强的对阅读材料的预期推理能力(自上而下加工的能力);阅读预期是影响快速阅读的重要因素和变量之一.  相似文献   

5.
以61名5-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TobiiT60眼动仪,本研究对学前儿童在自主阅读图画书过程中的文字注视情况进行实时记录与分析,结果发现学前儿童自主阅读图画书的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接受性语言能力、识字量水平、生字量水平与文字注视水平存在显著相关,其中生字量水平即文字再认能力是影响学前儿童自主阅读图画书文字注视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6.
分享阅读被认为可以有效提高儿童的文字意识,因为它可以使儿童获得更多与文字接触的机会。为了验证以上观点,本研究以SMI眼动仪为工具,对71名3~6岁幼儿在自主阅读和分享阅读方式下阅读图画书的特点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分享阅读不能提高学前儿童对文字的关注程度,自读方式则可以增加儿童与文字接触的机会;儿童对文字的关注程度随着年龄班的增长而提高,且在小班与中班之间变化最为明显;阅读方式不影响儿童对主人公的关注程度;分享阅读提高了儿童信息加工的速度,且该效应在小班最明显;儿童对图画书中隐藏细节信息的关注程度随着年龄班的增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7.
5~6岁幼儿在不同阅读方式下阅读图画书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眼动仪为工具,以31名5~6岁幼儿为被试,采用实验法考察不同阅读方式对幼儿图画书阅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5~6岁幼儿可以采取自主阅读的方式阅读图画书.(2)较之自主阅读,聆听阅读更有利于幼儿对图画书的信息进行较为深入的加工,表现为幼儿能够较好地理解故事情节的变化.(3)在自主阅读中,幼儿的阅读是一种自我探索的过程,且更倾向于从图画书中的文字部分获取故事的相关信息;而在聆听阅读中,幼儿借助于成人的朗读,更多的是从图画部分获取信息.  相似文献   

8.
<正>儿童的阅读体验是一个“感知—想象—理解—产生情感”的过程,幼儿通过对阅读材料的观察和探究获取信息,进而加工处理并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如语言描述、图画表征、戏剧表演等。图画表征,是儿童运用图像来理解和思考故事的一种重要方式,他们以图画的形式记录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感受,是表达与表现阅读过程的一种途径,也是发展前阅读与前书写能力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9.
本期关注我们为何提倡儿童早期阅读?因为阅读被看成是“学习的基础,教育的灵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把儿童智能发展的重点转移到阅读能力的培养上来。而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于在幼儿时期接受的早期阅读教育。那如何指导儿童阅读呢?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做法不同。0~2岁的儿童●成人可指着图画或物体,说出它们的名称,然后请孩子复述它们的名称。●成人使用缓慢的如唱歌一般的语调讲故事。●不同的人物使用不同的语调,使故事更加有趣。●当一页故事讲完之后,家长可以花一些时间和孩子讨论图画,然后再翻页。●家长说出名称,让孩子去寻找并…  相似文献   

10.
于凤芹 《中国教师》2013,(17):72-73
小学英语教材中普遍存在着"故事"插图。这些插图酷似于学前儿童图画书中的图画,一般由几幅或者十几幅跳跃式的静态画面组成,配合简单的人物语言完成一个故事世界的塑造。这种插图故事的呈现方式相较于纯文本的故事更益于学生对故事的理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二级语言技能目标的要求是"能听懂简单的配图小故事;能在教师的帮助和图片的提示下描述或讲述简单的小  相似文献   

11.
作为泛读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泛读课外阅读学习需要关注个体学生的不同阅读兴趣与需求,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自主阅读能力的人。必读、选读、定题读三合一泛读课外学习模式旨在改革传统大学泛读课外阅读现状,将传统的“完全教师控制”模式、“完全放任”模式转化为教师与学生商讨式的“必读、选读、定题读综合学习”模式。模式的核心在于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的、自主的、有目标的课外阅读。它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合作学习、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阅读开发学生高级思雏,并提高他们开展延展性活动的能力。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和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自主阅读所需的语言学习认知策略和自我管理元认知策略。  相似文献   

12.
注重方法层次的数学阅读是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手段,可以训练培养其分析推理能力,通过简单的数学案例展示了预读、精读、通读、串读的方法和效果。数学的阅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能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力。  相似文献   

13.
阅读是获取语言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阅读能力则是衡量掌握语言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志。从阅读的性质着手,分析当前外语界对阅读能力的不同看法,探讨了阅读测试中选材和出题这两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英语阅读与英语阅读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谈及英语阅读在语言习得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指出目前阻碍学生有效阅读的主要障碍 ,提出解决这些障碍的可行办法 ,以及如何进行成功的阅读 ,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结论是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与词汇量、文化背景和阅读技能等密切相关 ,且大量的阅读是学好英语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16.
初读环节是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是培养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在校学习要获得的一种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在初读教学中,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引导学生从了解全文内容入手,对课文有个初步的整体印象,把握文章构架,理解字词,为细读课文打好基础。可根据文体的不同、教学对象的差异,在读前提出明确的初读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不能过于仓促,要关注全体学生,不能流于形式,要认真地检查落实。  相似文献   

17.
读文思维状态按阅读者是否与课文思维流动方向一致而分为“原形阅读”和“超原形阅读”。超原形阅读是阅读者先触摸作者文思,然后跳出作者文思,根据阅读者已有知识参照系对课文某一局部作观察和思考。课文被想象成由许多方面合成的综合体,可作形式与内涵两方面的各种解析,从而获得清晰的超原形阅读印象。“超原形阅读”概念有助于广大语文教师在新的深度上认识读文教学。  相似文献   

18.
"窄式阅读"是指学习者通过阅读同一风格、同一主题或某位作家的多部作品来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策略.本文介绍了窄式阅读的理论来源--克拉森的"输入假设"理论以及有关窄式理论的一些实证研究,阐述了窄式阅读有利于学习者词汇和背景知识的积累,是一项有效的二语习得策略,如果这一策略被应用到外语阅读课教学当中,也将会对教师有很大启示.  相似文献   

19.
The article outlines some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weaknesses of the concept of ‘reading age’. It considers ambiguity in the computational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the ‘average’ reading age and the tendency for a reading age to become a fixed property of a pupil rather than an estimate of his standing, relative to time of testing and choice of test. A theoretical standpoint is taken that insufficient is known about the way a reader develops for his attainment to be given a developmental or age‐based score. It is further suggested that in any ca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 and reading development is imperfect. This point is developed further when the assumption of a linear pattern in reading development is criticized. It is further suggested that insofar as reading does follow chronological age an age‐adjustment in the scale used to express attainment is highly desirable.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such as selection of reading material, comparison with other educational tests and the assessment of reading progress, are mentioned.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a brief resume of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reading ‘quotients’ and designating children as ‘under‐achiever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