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6 毫秒
1.
《荷花》是六年制第六册看图学文的一篇课文.作者以细致的观察和奇妙的想象,把荷花写得异常生动、有趣,给人一种美的感受.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这种美呢?一、引导看图,感知画面美.图画是形象化了的语言.触发想象的媒介,是学文的凭借.从图入手,兴趣盎然.先出示一幅荷花图:满池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荷梗亭亭玉立,荷叶挨挨挤挤,荷花灼灼,蜻蜓飞舞,小鱼嬉戏.这幅图画的是哪一个季节里的什么景象?从哪儿看得出来?通过双边活动,既引导学生感知画面的美,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察能力.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二、指导朗读,感受荷花美.朗读是传达情感的一种艺术.教学中,教  相似文献   

2.
正《现代汉语词典》对"诗意"的解释是这样的:"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由此可见,"美"是诗意的最显著特征,给人以美感享受应是语文课追求的目标。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生命是诗意,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自然也是诗意。在语文面前,每个学生就其天性来说,都应该是"诗人",而我们教师,则应该是"种诗"的人。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播下诗意的种子呢?  相似文献   

3.
张丽 《江苏教育》2014,(17):16-17
<正>基于"诗意儿童文化"的语文课程,其转化的主阵地在课堂。如何构建与课程精神相契合的课程教学呢?除了开放、灵动的课堂基本形态外,更着力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语言表达上,体现"诗意儿童文化"的特征。一、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开展契合儿童生活本质的教学活动1.游戏让低年段的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情趣。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在《教  相似文献   

4.
让课堂充满诗意,不只是一种教学操作的方法,它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艺术的境界.它可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文化品位,扫除一切语文课堂的程式化和窒闷,高扬人文的旗帜,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能,让语文课堂像诗一样激情飞扬,蕴涵丰富;像诗一样意境优美,充满想象和创造.只有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学生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心灵,学生的生命.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在每一个课堂中孕育出诗意的心境,进行诗意教学的设计,让学生带着诗意的心境走进教材,在与教材的对话中获得美的情操,培育美的心境,提升他们的人文情怀.诗意的语文呼唤诗意的教师.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堂充满诗意呢?  相似文献   

5.
杨斌兄: 你好! 最近这些年来,“语文的诗意”“诗意的语文”这样的话语,常常出现在语文报刊上或有识之士的口中。我生性愚钝,听起来的确有味,读起来也很有劲,可是过后一想,还是不得要领,什么是语文教学的诗意呢?语文教学的诗意在教学中怎样体现呢?怎样上出有诗意  相似文献   

6.
教学案例:教《三亚落日》,在学生熟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以后,我问学生:你认为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呢?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原先想的就是顺着真有诗意这个词语来品味课文中富有诗意的句子。但是不经意的一个问题,使我顿觉思绪涌来。下面就是我上课中的一个片断: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1.会认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荷花、清香、挨挨挤挤、碧绿、莲蓬、破裂、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蜻蜓"等。2.通过阅读理解,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培养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3.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相似文献   

8.
社会发展的突飞猛进,带动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攀升,一栋栋气派的教学楼,一间间装修精美、设施配套齐全的现代化教室.在条件优越的教室中,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怎么来让这些美好升级,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诗意地栖居"呢?在富有诗意的语文课堂里,学生在领略不同寻常的汉语言文学美感的同时,会不加掩饰、毫无保留地互相交流,会体现最纯真的灵魂,智慧的思维在那一刻激烈碰撞,人格光辉在那一刻也会跟着升华.要做到这些是不容易的,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和探究.  相似文献   

9.
片段一 师:同学们,请把预习《荷花》一课的成果给大家展示一下吧. 生:我把课文读熟了. (生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 生:我自学了课后的生字,认识了"荷""莲""蓬""翩""仿""佛""挨""胀""蜻""蜓""裳""蹈"这些生字. 生:我认识了生词"荷花""莲蓬""翩翩起舞""仿佛""挨挨挤挤""饱胀""蜻蜓""衣裳""舞蹈". 师:真棒!你们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词的呢?学习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  相似文献   

10.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充满诗意、富有情感意味的课堂气氛里,探求人生的真谛,学生就会感到心灵成长的愉悦,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幸福.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有效而巧妙地做到这一点呢?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的教和学应当成为一种诗意的理念和价值追求,教师应引导学生以诗意的态度去对待文言文学习,教师也应以诗意的姿态去从事文言文的教育教学工作.文言文教学应遵循"贯通古今,参悟人性"和"依托情境,诗意解读"的策略,以期一改以往死气沉沉的应试教学局面,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增强文言文教学的诗意色彩.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3课。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3.通过朗读感悟,发挥想象,感受荷花的美丽,锻炼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和欣赏描写满池荷花静态美、动态美的有关语句。  相似文献   

13.
德国著名诗人荷尔德林那句有名的诗“人,诗意地在大地上栖居”,给人们美好的憧憬,教师也在谈论教学的诗意。教学的诗意,诗意的教学,这是多么美好的教学境界!但是,俯仰之中,这教学的“诗意”在哪里?教学的诗意在“情”。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皆是有情人,文章情——学生情——教师情,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储满情感的海洋。教师献身孺子,一片赤诚,一往情深,把教材情变为教师情,激发学生情,培育学生情,使学生受到感动、感染和感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以及内在的精神品质;用我们民族和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滋养学生,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领悟到祖国…  相似文献   

14.
张国宝 《教师》2014,(6):103-103
正何谓诗意课堂?诗意课堂,其主旨是教师用诗样唯美的语言演绎着课堂,用诗样的精巧锻造着课堂,用诗样的意蕴营造着课堂,用诗样的激情澎湃着课堂。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诗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大方面着手:1."诗化的语言"营造着"诗意"的课堂虽不能说诗意的课堂一定要拥有"诗化"的语言,但我们真真切切地从  相似文献   

15.
万花筒能折射出七色光谱,光彩炫目,左右逢源,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所以,很受人青睐.而定向仪更多地定位三维坐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操作起来,自然缺少万花筒的趣味性. 一、思索:是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常常进行换词练习,就像初高中辨析词义似的,这样做的意义实在值得我们去思量. [案例]《荷花》教学片断 出示课文中的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师:"冒"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哪些词? 生:"冒"就是探出头来的意思.(板书:探) 生:是长出来的意思.(板书:长、钻、伸、露) 师:比较一下哪个词好?为什么?  相似文献   

16.
"诗意"是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灵魂,诗意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职业高中语文教学要以"诗意"为核心,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不断创新,诗意般学习,诗意般生活。本文着重探讨了如何创建语文教学中的"诗意课堂"。主张要关注学生诗意的萌生,同时,注重教师的引导。  相似文献   

17.
诗意地生活     
生活,忙忙碌碌,简简单单,人们每天不停地重复着相同的事,生活慢慢变得单调和乏味,更别说诗意了。那么,什么是诗意的生活?又如何诗意地生活呢?对于生活,我们还不可能有很深的理  相似文献   

18.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景洪春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应该具有诗意和美感,具有滋养人性的功能。"是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教师怎能不以诗意和美感来滋养祖国的幼苗呢?尤其是语文教育,更是应该闪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散发着诗的激情,语文本身就是一首动人的诗,语文本应是一首动人的诗!王玉强老师提倡"深度教学",我认为他绝不是提倡语文老师只要给每种类型的练习题找出规律性,语文教学就结束了。语文除了工具属性、基础学科之外,还有她自身独特的魅力。王老师写过课本诗,也提倡学生写诗解读课文,用诗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应能带给学生诗意体验,而语文教学的诗意体验源于师生关系的生态和谐.课堂是一个观念的生态圈,是一个人个性舒展的生态圈,是一个多边对话的舞台,教师只是这个"生态圈"、这个舞台的暂时管理员和"节目主持人",或是作为学习团体中平等的一员,即"平等中的首席",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向情景共存.  相似文献   

20.
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健康有意义的生活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目标理念,具有亲和力的课堂氛围特别有利于本学科教育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使亲和力在课教学中诗意地栖居呢?笔者彰显学生优点、接纳学生反复、人文关怀学生、师生互爱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