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近年来,《回族文学》杂志所发表的作品屡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散文选刊》、《读者》等国内主流刊物选刊选载,影响力不断提升,知名度越来越高,这对于一个地处西部边陲的少数民族文学期刊而言,显然是最佳的褒奖。在选载率不断攀升的同时,《回族文学》  相似文献   

2.
据《文汇报》报道,今年,为占领市场,全国不少文学刊物开始改版,力图以全新的面貌吸引读者。《湖南文学》由省级文学期刊摇身一变为前卫时尚杂志《母语》。人民文学出版杜主办的《中华文学选刊》改变了以往只刊登当代小说、散文、诗歌等纯文学作品的做法,而把民谣、漫画、墙头标语等也纳人选刊视野。创办了20多年的大型文学刊物《百花洲》被改为女性文学专刊,在所设的一些栏目中将只刊登女作家的小说和男作家反映女性生活和女性命运、“且不含男权思想”的小说。  相似文献   

3.
<正>“小小说在郑州”是业界对《小小说选刊》杂志及郑州百花园杂志社(以下简称“百花园”)的肯定与赞许。《小小说选刊》近年期发行量近60万份,居全国文学期刊之冠,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定的“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等称号,成为小小说、微型小说界的领导品牌。在我国文学期刊特别是纯文学期刊普遍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小小说选刊》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其品牌化的经营之道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发展才是硬道理——《芙蓉》改版一周年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市场的萎缩和文学期刊生存的艰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从1998年开始,文学期刊的生存问题变得愈来愈严峻,尤其当《昆仑》、《漓江》、《小说》等几种有全国影响的刊物因为发行量上不去、经济上不堪重负而先后宣布停刊以后,文学期刊的生存问题更日益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1999,(1)
九十年代以来,众多文学期刊发行量都呈下降态势,办刊经费捉襟见肘。《昆仑》在去年初便闭门关张,《漓江》也于不久前偃旗息鼓,《峨嵋》停了,《小说》也要停了。记者翻阅今年的报刊征订目录,竟有20余种文学期刊没了踪迹———停刊了。这实在是中国文学和作家的尴尬...  相似文献   

6.
1998年辞旧迎新之际,文学期刊界的一个现象引起了新闻媒体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大型文学期刊《昆仑》、《漓江》相继停刊之后,中国青年出版社主办的《小说》也推出了“终刊号”。一时各种议论纷纷扬扬,“这是文学的悲哀”,“是《小说》难以为继之故”,“是出版社受...  相似文献   

7.
1985年,由河南省妇联主办的<百花园>杂志社推出了一个专门刊载小小说的文学期刊--<小小说选刊>(以下简称<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这个只有32开本的小型文学期刊,已由当初的"补缺型"刊物,发展成为今天的月发行量高达64万份,年税后利润、人均上缴税额均居全国同类期刊前列的文学大刊、名刊.在文学期刊发行量呈整体大幅度滑坡之际,<小>取得如此成绩,完全得益于它独特的品牌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8.
文学期刊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80年代,文学期刊是何等的辉煌,作家如雨后春笋,刊物漫山遍野。处于文化消费主角地位的文学备受读者的青睐,《人民文学》曾创下了发行量146万的显赫记录。进入90年代,文学期刊戏剧性地衰败,文学期刊的发行量江河日下,发行量的锐减使文学期刊的成本大幅上升。期刊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读者日趋减少,使得办刊经费捉襟见肘,编辑人员生存困窘。一些著名的文学期刊停办。《昆仑》、《峨嵋》不见雄姿,《漓江》“宣告断流”,文学界的优秀期刊《小说》也与读者依依惜别。大型的文学期刊相继停办,众多的中小型文学期刊也感到举步维艰,在四面楚歌声中茫然回顾。在新世纪来临之际,回顾文学期刊动荡的历史,探寻文学期刊发展的道路,也是在山穷水尽的处境中寻求一条柳暗花明的蹊径的一个尝试。一、文学期刊衰落的原因1.文化消费的多元争雄文学作为文化消费的主流受到读者的钟爱,但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多元和现代化,传播媒介的多元共存使文学受到读者的冷落。文字、音像、多媒体传播方式虽各有千秋,彼此不能相互取代,但文化市场必然会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况。娱乐生活类报刊的活跃、影视传媒的发展、电脑的网络化已夺走了文学期刊的部分读...  相似文献   

9.
春风文艺出版社从1981年开始编辑《明末清初小说选刊》(以下简称《选刊》),到1985年,不仅完成了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要求在1985年以前出版三十种的规划指标,而且以《选刊》为基础,五年迈出了五步——在《选刊》之后,又编辑出版了《明  相似文献   

10.
当前文学期刊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逐步完善为期刊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从总体上看,我国期刊业在近几年来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期刊的种数大幅度提高,期刊的总发行量和总利润也相应增加。然而在此大背景下,文学期刊的衰败却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图书商报》的统计数据表明,2001年七大类期刊中,只有文学艺术类和画刊类期刊的增长为负数,其它五类都呈增长趋势。而且其中有四类的增长速度超过10个百分点。包括《昆仑》《漓江》《小说》《湖南文学》等在内的大量文学期刊或停刊,或被兼并,或完全改刊,现存的文学期刊也…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法制文学期刊从无到有,发展很快。据不完全统计,以刊登法制文学作品为主的期刊就有十来种。不仅如此,法制文学期刊发行量都很大,有人统计,仅《中国法制文学》等五种期刊,期发数就达二百五十万册之多。法制文学期刊的兴起赢得了大量读者,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使不少人开始来研究这一现象。法制文学期刊是发表法制文学作品的园地,它的兴起和发展,是法制文学异军突起的一种表现。什么是法制文学?各家提出了不少界说。有人说,法制文学是指以法制建设为题材或以维护法制为主题的文学,也就是反映  相似文献   

12.
《今传媒》2002,(5)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8月 12日 报道,由大型文学期刊《中篇小说选刊》组织,经全国读者推荐和有关专家评选的2000-2001年度《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获奖篇目已经在今年7月揭晓,共有10位作家和10部作品获奖。我省作家贾平凹的《阿吉》、杜光辉的《哦,我的可可西里》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13.
90年代以来,众多的文学期刊发行量下降,文学读者开始大量分流。据国家新闻出版部门统计,1998年全国主要文学期刊订数都不同程度地下降。文学期刊的读者日趋减少,办刊经费捉襟见肘,纯文学作品也受到商业文化的冲击。《昆仑》在1998年初闭门关张,《漓江》在...  相似文献   

14.
眼下,文学期刊正陷入一种前所未有的困境。继《漓江》、《昆仑》等文学期刊相继停刊后,《小说》也即将停刊。第九届全国书市特设了期刊展示区,然而,偌大的期刊展厅内,出尽风头、红遍书市的却是花色繁多的各种流行杂志,而号称"阳春白雪"的纯文学期刊却寥寥无几。江苏的《新华日报》曾经刊登问卷调查,结论表明,全省大众读书兴趣发生显著变化,"远离文学,亲近现实"已成为主流倾向。由此决定,文学刊物销售一路下滑,而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图书市场却在不断扩大。是读者远离了文学,还是文学在拒绝读者?进入世纪之末,读者还需不需要…  相似文献   

15.
《今传媒》1997,(11)
小说精品的聚集地近期文学走势的望台读《中华文学选刊》文/若文拜读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中华文学选刊》(双月刊)1996年第1期至1997年第3期,收益匪浅,印象殊深。一、中短篇小说精品的聚集地笔者向来喜欢屈原、李白、苏轼的豪放,杜甫、李商隐、李清照...  相似文献   

16.
杨文忠 《传媒》2016,(8):50-51
在中国文学期刊的发展史上,20世纪80年代可以称为“黄金时期”,几乎每个省都出版了自己的文学刊物,并逐渐形成了阵容颇为强大的文学大军,吸引众多读者,《人民文学》《收获》等发行量都曾超过百万.获得如此佳绩,媒体的作用绝不可忽视.彼时,传播方式以纸媒为主,这就使知识分子掌握了绝对话语权,同时也使文学期刊成为文学、文化、思想的导引者,甚至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是一种“期刊化”的文学.  相似文献   

17.
那仁居格 《传媒》2019,(17):29-31
在文学期刊步履维艰、难以为继的严峻形势下,少数民族文学期刊也未能幸免地受到冲击。如何能在困难之中突出重围,藏文期刊《岗尖梅朵》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成为少数民族文学期刊之林的领军者。《岗尖梅朵》创刊于1989年,由海西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海西州民族文学研究中心主办。办刊宗旨为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结合,致力于培养藏族文艺新人,拓展藏族文艺阵地,促进藏族文学事业繁荣,真诚地为热衷于藏族文学事业的有志人士开辟园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办好少数民族文学期刊,《岗尖梅朵》编辑部认真分析当时的藏文期刊特点和市场形势,并组织召开研讨会,最终找到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办刊之路,于2000年第三期起打破藏族文学期刊一贯的“小说—诗歌—散文—文艺评论”模式,将《岗尖梅朵》改版成藏文诗刊,刊载内容纯为诗歌和散文诗,以及相关诗歌的点评和评论文章,是当前全国唯一一家藏文诗刊。目前《岗尖梅朵》硕果累累、闻名遐迩,无论是发行量还是知名度,都位居藏族文学期刊的前列。  相似文献   

18.
八十年代——阅读饥渴时代 20世纪70年代末,思想解放的思潮推动期刊的发展,文学期刊、青年期刊,如春雨滋润着年轻人干涸的大脑。《十月》、《收获》、《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国青年》、《山西青年》、《辽宁青年》、《青年一代》、《广东青年》(后改名《黄金时代》)等独领风骚。这些期刊思想开放、立意新颖,发行量都在100万-500万之间。《山西青年》还创办了刊函大学经营模式,既满足了读者的需求,又获得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林范武 《传媒》2015,(4):48-49
目前,《新潮》《文艺》《文学界》《群像》和《昴》为日本的五大文学期刊,它们所出版的文学很大程度上引领着日本文坛.自21世纪以来,日本文学期刊始终没有走出低迷期,再加上娱乐文学期刊发行量大跌,以及电子期刊市场的冲击,文学期刊更是经营惨淡.以《ALL读物》为例,在20世纪60年代,其发行量大约在40万份,但如今却已经不足5万份,许多同类期刊甚至沦为出版社的征稿“工具”.  相似文献   

20.
2007年初,《西部》杂志又一次全面改版,与上海合作方携手并进,力图把杂志打造成华语世界里极具影响力的大型文学品牌期刊。如同上一次改版,《西部》此举再次引起疆内文学界人士和期刊界的关注。在国内文学期刊大都步履维艰、勉强维持生计的状况下,《西部》却重举文学的大旗,猛然间令人有突兀之感,细细想来它的文学回归之路正是对文学期刊定位的明确:文学期刊的定位离不开文学,文学期刊的发展只能依托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