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新闻报道岂能游戏法律?──对多家媒体竞相转发一则“预透新闻”的思考吴恒权1995年春节前后,多家新闻媒体,竞相转载或转播由《深圳青年》杂志编造的一条有名有姓的所谓“预透新闻”,在社会上和读者中传得沸沸扬扬。法律界的一些专家学者对这则消息首先表示质疑,...  相似文献   

2.
江西某县公安局新闻报道组组长李如良因业绩突出,连续3年被公安部荣记个人三等功,被授予为江西省优秀新闻工作者、上饶市“学雷锋标兵”。只因抵制局里某领导违法乱纪的行为,遭到这位领导的打击迫害,经历了地狱般的噩梦。就在他精神几近崩溃时,爱情、亲情和社会良知组成的人间真情大爱向他涌来,震撼了中央高层。李如良因此成为我国第一个戴“罪”穿警服的人。“笔杆子”在“双规”中遍体鳞伤2003年春节过后,江西某县公安局召开全体职工会议,局办公室副主任兼报道组组长李如良像往常一样带着  相似文献   

3.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它又不是对客观事实有闻必录式的纯客观再现,报道新闻时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实进行认真筛选,通过报道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实来阐述某一个道理、答疑释惑,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要围绕“为什么”、针对性地抓住某一个问题写深与透。编辑们经常提醒报道员“写报道要注意抓问题”。从一些同时起步的报道员成长经历看,过几年发展大不一样,有的报道员起步就很注意抓问题,很快就写出了很叫响的新闻作品,有的却始终原地“打转”,不见长进。究其根源,不会和不善于“抓问题”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刘海鹏 《大观周刊》2012,(21):42-43
近年来在我国发生的一系列见危不救、见死不救和救人者反被勒索的事件一次次的拷问着我们的道德水准和法律制度。有的学者建议将原本属于道德调整的见危不救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规定“见危不救罪”,本文将就见危不救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进行简要论述,以期捋顺其所涉及的种种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北空雷达某旅新闻报道工作在军区空军排名中连续名列前茅.日前又被空军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新闻干事、报道员也陆续被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这些成绩的背后.是该旅政治部主任张健全关心新闻工作的一个个生动场景。  相似文献   

6.
几年来,上海警备区海防某做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前线》等省级以上级的表彰,年年被评为“新闻工作先进单位”,新闻干事,报道员也陆续被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走进成绩的背后,看到的是该旅政委陈理春关心新闻工作的一个个生动场景。  相似文献   

7.
邹婧 《大观周刊》2011,(38):39-39
本文主要针对今年网上热议的“小悦悦”事件。对于有些人提出的设立“见死不救罪”提出一些见解,本文从实际出发对法律不能弥补道德的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本文的第一部分是对法律不能弥补道德的现实原因进行分析。本文的第二部分是对如何保障见义勇为者的合法利益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报讯”或“某通讯社某地某时电”分别称为“讯头”、“电头”,统称“消息头”,是任何新闻消息的起头第一笔,是消息这种新闻文体的标识,是新闻消息的外在特征。本文探讨新闻大课题中一个具牵动效应但极易被忽略的课题——新闻文本写作中.消息头的处理艺术及革新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所有的新闻品种中,会议新闻可以说是最容易写的一个品种,说它好写,是因为它好发,写起来不用费心:某年某月某日某地召开某会议,某领导出席讲话,强调指出……其实只要出席会议的领导够“分量”,新闻就可以登上报纸的重要位置和电视的黄金时段。写这样的东西,记者甚至不需要费什么脑子去想一个好的导语。在所有的新闻品种中,会议新闻也可以说是最难写的一个品种,说它难写,是因为它难以出新,千篇一律的“会议体”在报纸上很难吸引读者的目光。对记者而言,写出大块的会议新闻,很难说有什么成就感,不重要的会议被发成“豆腐干”,反倒会有种挫折…  相似文献   

10.
《郑州日报》2006年7月1日全新改版,提出打造高品质都市党报的理念,我们的想法是让报道的政治品质、内容品质、形态品质高一些,改变党报报道的惯性模式,让时政报道突出一个“活”字,经济报道突出一个“深”字,社会新闻突出一个“正”字,新闻评论力求一个“透”字,文体新闻突出一个“靓”字,让党报的新闻报道必读、可读、耐读,用高品质的新闻影响读者、引导读者。  相似文献   

11.
2007年,北京电视台《透明度》栏目一则《北京惊现“纸箱馅包子”》的虚假新闻震惊了中国新闻界,创作者叫做訾北佳。当年8月12日,訾北佳以损害商品声誉罪被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1000元。因新闻造假被判刑,訾北佳可谓中国记者第一人。  相似文献   

12.
胡晓 《新闻传播》2009,(8):136-136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闻媒体呈现出各类纷繁芜杂的新闻现象,如选透、艳照门、范跑跑、网络暴民、小沈阳等代表草根的娱乐化、庸俗化风潮成为新闻报道主流,“舆论监督”这一新闻的基本要义一度被掩盖甚至抹杀。“新闻”、“真实”、“客观公正”这些原本新闻中所应具备的特质却变成了与“炒作”、“虚假”、“歪曲事实”等贬义词相联系的怪现象,使得对它们的解读方式成为新闻业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周婷 《青年记者》2014,(1):35-36
假新闻指违背真实的新闻。①假新闻年年有,并不断以新的面目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有些假新闻,通篇看好像是符合客观事实的,然而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这种看似真实的新闻给人不真实的感觉,并非因为事实造假,而是因为新闻中部分新闻要素失实或被遮蔽了。表现形式2011年对于"小悦悦事件"的新闻报道铺天盖地,公众对这件事情的思考被媒体报道引向一个极端:认为18个路人冷漠无情,见死不救,有网友甚至对肇事司机和18个路人进行"人肉搜  相似文献   

14.
时下,在新闻界流行着这样一种现象:被某新闻单位批评过的单位,不久便会在同一新闻载体上受到表扬。表扬的口径大抵是:某单位接受新闻舆论监督,闻过即改……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一是某些新闻单位机械地理解批评必有回音,而且认为“回音”必须令人满意,以显示新闻单位的批评起了作用,因此难免做表面文章,把一些并未根本解决问题的被批评单位大书特书地“表扬”一番;二是有的被批评单位当初要挟报社,“若要公开批评,必须  相似文献   

15.
要说报道员偶尔“捡”条新闻.不足称奇。可要说一个业余报道员在3年里靠着“捡”新闻.竟然在军内外报刊上发表了170余篇稿件.就不得不叫人“拍案惊奇”了。然而.沈阳军区某炮兵旅下士报道员陈怀志.就是这样一个善于“捡”新闻的人.  相似文献   

16.
2008年,频频发生的记者被抓案,让新闻记者一次次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作为被抓记者朱文娜和李敏的代理律师周泽,其言论必然会为公众瞩目。《青年记者》2009年2月(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受贿罪阴影下的记者被抓现象》的人物专访。本文力图从法律的角度,对周泽律师的观点提出质疑,就记者受贿究竟是“错”还是“罪”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石月平 《视听界》2007,(5):21-24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07年8月12日公开审理了“纸箱馅包子”虚假新闻炮制者訾北佳涉嫌损害商品声誉案。訾北佳因犯损害商品声誉罪,被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1000元。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新的新闻类别.观点新闻在新闻界被关注是近几年来的事。但发展却异常迅速。 本人认为,“观点新闻”就是在新闻报道中体现记者观点,反映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特殊认识的新闻,就是有分析、有见解、有思想的新闻。从一般的实践意义上理解,观点新闻就是以传播新闻观点为主要目的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9.
《郑州日报》2006年7月1日全新改版,提出打造高品质都市党报的理念,我们的想法是让报道的政治品质、内容品质、形态品质高一些,改变党报报道的惯性模式,让时政报道突出一个“活”字,经济报道突出一个“深”字,社会新闻突出一个“正”字,新闻评论力求一个“透”字,文体新闻突出一个“靓”字,让党报的新闻报道必读、可读、耐读,用高品质的新闻影响读者、引导读者.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新的新闻类别,观点新闻在新闻界被关注是近几年来的事.但发展却异常迅速。“观点新闻”就是在新闻报道中体现记者观点,反映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特殊认识的新闻.就是有分析、有见解、有思想的新闻。从一般的实践意义上理解.观点新闻就是以传播新闻观点为主要目的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