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萧红的部分小说被特定时代加以刻意误读,从而使她获得了“抗日爱国女作家”的称谓。然而,其抗日题材小说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它用超逸主流话语的另类叙事展示了普通人在动乱时代的生活图景和精神面貌,并颠覆了“战争拯救人类生存”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萧红的小说创作,尤其是后期,体现出对于故土的深深眷恋。这与她在家庭及情感上受到的创伤是分不开的。我们在萧红絮语式的文字背后能够发现其孤独的心境。对于故土的叙述,给予了她心灵上的慰藉与情感上的寄托。这样探讨故土情结的缘起及其在萧红小说中的表现也变得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反讽叙事在萧红的小说中是进行国民性批判的主要叙事策略,这种对反讽的自觉运用使作者以一种更具审美性的方式含蓄而诗意地表现国民批判的意图,同时也是萧红小说语言诗化特点形式的原因之一,反讽机制的运用使萧红的小说叙事实现了对现实世界和人性世界的深层揭示和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4.
萧红小说对传统文体模式形成冲击。其作品多用情理线索结构,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表现出独特的美学意趣。萧红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需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5.
半个多世纪以来,萧红文学创作的命运之路在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历尽沧桑。萧红的生命是短暂的,其创作活动不足十年,然而她短促的创作生涯却赢得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试从萧红小说地域文化的书写角度来解析其小说创作特色,主要从东北风貌与精神内涵等两方面探索东北地域民情特征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在萧红的小说中,有两种常见的家庭结构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中,父亲形象都是缺席的。出于对父亲的憎恨与惧怕,萧红极力避免言说父亲。但萧红为克服缺失,求得心理满足,在仅有的几篇"父亲在场"的小说中创造了"父思儿"的"白日梦"。萧红渴盼父爱的强烈愿望,在小说中,以"父思儿"的悖反形式表现出来。在幻型世界中,作家的情感需求暂时得到了替代性的满足。这一情况曲折地体现了萧红对父爱的渴求。  相似文献   

7.
以萧红作品中抗战文学的文化蕴含为着眼点,分析萧红小说中抗战文学文化蕴含的表现及其存在原因,揭示出其作品成为经典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代表作的解析,揭示出萧红小说创作文学独创性所表现的三个方面是:主题意蕴的多重性及深刻性;介于小说与散文、诗歌之间的新型小说样式;颇具特色的小说语言。  相似文献   

9.
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她在小说中流露出很明显的女性自觉意识,表现出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本文以时间为序,分三个阶段,由表及里地对萧红小说所涉及女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肯定了萧红在女性解放道路上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萧红小说的语言很具有独特性:直率自然、清纯童稚的语言使其作品神传言外;新鲜生疏、感性超脱的语言使其作品灵性十足;寓悲于喜、幽默嘲讽的语言使其作品更具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1.
杜佳 《华章》2008,(18)
在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中,萧红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她是中国广大妇女的代言人,她最深切地关注于表现中国普通下层妇女的生存状况的女作家.萧红坎坷曲折的经历和由此而来的感觉生活的方式,使萧红对于女性悲剧命运的表现独树一帜,她的小说充满了强烈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2.
论萧红小说的中国古典美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小说的独特风格一直是读者和研究者关注的中心,有论者将其归纳为"散文化小说"或"诗化小说".长期以来,对于萧红小说的现代精神以及文体的现代性风格探讨颇多,对其作品和中国古典美学精神探讨关联的甚少,或者语焉不详,因此,笔者愿就后一问题做一初步探索,就其小说中表现较为突出的独特意象与意境,以及自然、含蓄蕴藉等中国古典美学精神,试图以此探讨其"萧红体"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3.
论萧红小说的悲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在萧红小说的研究中,人们不约而同地把“散文化”作为萧红小说的基本美学特征。诚然,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萧红在小说“散文化”方面的探索是十分引人注目的。但仔细地品味她的小说就会发现,“散文化”特征并非其小说最本质的审美属性,因为单是这一点,不足以使萧红区别于废名、沈从文等具有散文化创作倾向的作家,真正使萧红区别于上述作家的,是渗透在她作品中的悲剧力量。失去了这种力量,萧红小说的魅力就会减少许多。从悲剧这一美学范畴入手,我们才可以更好地理解萧红,理解她的作品。重新认识其小说创作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萧红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是被鲁迅先生视为在创作上极有前途的女作家。近年来,萧红被“重新发现”,她作为一个作家的价值和魅力也得到越来越深入地认识。萧红小说能够深深地吸引人、牵动人情思的原因,是她在作品中叙写的“生命”主题。萧红对“生命”有着深切体验和感悟,她的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5.
李琦 《培训与研究》2006,23(4):10-12
在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萧红《生死场》的叙事模式独具一格,它标志着萧红文体由探索向成熟的转折,在萧红文体研究以及在中国现代小说结构史上具有创新意义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6.
萧红一生跌宕起伏,漂泊至极,她的小说创作已经历了不同的时期。从1933年初至1934年6月是她小说创作的早期,在这一阶段中,萧红的小说的独立意识逐渐显露出来,是从一位写手到作家的过程;再者,从1934年6月至1937年9月为其小说创作中期,也是她小说创作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中,萧红小说逐渐形成了自主品格,有了深邃的洞察力和批判性;最后,从1937年9月至1942年1月为她小说创作后期,这一阶段是萧红小说创作的巅峰,小说"散文化"的独特风格发挥到极致,其中也蕴含着对生命的思考和沉淀。不同的阶段,萧红小说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才情的女性作家,萧红的小说在文体上表现出独特的素质,即诗化和散文化的创作风格。从叙事语式看,这一风格一方面使她的小说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抒情的、感性细腻的情调,另一方面也透视出作家基于深刻反思层面上的独特生命体悟和洞察。萧红的后期作品《小城三月》,以儿童视角讲述了一段凄婉的情感悲剧,其独特的时空构形表现出女性作为“他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焦虑,是萧红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在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以萧红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为代表 ,探讨萧红小说独特的美学追求———小说散文化。艺术结构方面 ,萧红小说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结构方法。《生死场》突破时空的限制 ,以场景结构小说。《呼兰河传》的结构具有“串珠式”特点。萧红小说的叙事笔调也各不相同 ,《生死场》具有叙事散文的质地 ,《呼兰河传》则具有抒情散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贾海燕 《现代语文》2007,(12):75-76
萧红小说关注女性的生存困境,她在一个个生死场景中揭示女性在男权笼罩下的肉体受难与精神无望,场景连缀的方式给小说带来了巨大的表现张力。在抒写女性悲剧的同时,萧红还反思东北国民积习下的生活惰性与文化痼疾,这使她的女性抒写从女性个体延展到整个族群,从自然生命延展到精神生命。  相似文献   

20.
萧红的小说关于“北方人民对于生活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叙写“力透纸背”。小说对家乡人民悲惨生活境遇的描述,对国民灵魂的揭示,体现着萧红对人性自觉的关注,也表现出她人道主义的道德良知及在非常时期救亡图存的创作意旨。在她并非有意识地图解主流话语的创作思维中,折射着萧红本我的人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