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鄂州大学学报》2006,13(6):81-84
第1期双向同构灼灼其华——略谈吴楚文化及其学术建构……………………………………………………………………胡国铭论宋代吴楚地区文化的跨越性发展及其原因……………………………………………………………张全明中国近代佛学居士刻经讲学考略——杨文会、欧阳渐、吕澄三居士与金陵刻经处评析……………………………………………释广学蕲春黄氏与仪征卞氏的关系——《黄侃日记》研究之一…………………………………………………………………………卞孝萱开展吴楚地域文化研究促进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届吴楚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相似文献   

2.
江西古代政区的发展呈现出一个明显的"W"字形状,即秦西汉是高峰期,东汉为低谷;三国两晋南北朝是高峰期,隋唐为低谷;两宋以后则是一个稳定的、连续不断的高峰期,这个高峰期一直延续到今天。两宋以来,江西地区行政区划稳定,连续不断的发展是建立在全国性政治中心东移即由隋唐时期的关中地区移到东部更近海洋的平原地区,经济中心南迁即由黄河中下游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江西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处于全国先进水平的基础之上的。两宋至清未,江西地区政区的发展既符合自然地理区划原则,也与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人口的地域分布相适应,因此呈现出长期稳定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3.
宋代时,中原地区与广大南方地区的饮食文化交流相当频繁。其中,中原地区对南方饮食文化的吸收主要发生在北宋时期。宋代南方饮食文化向中原地区的输入,官方因素淡化,更多的是受商业利益的驱动,体现出宋代商品经济活跃的特点。而北宋时期中原饮食文化对南方的影响较小。两宋之际,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使宋代中原饮食文化对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江浙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 宋代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高峰时期,这一点已为不少学者所公认。如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①邓广铭先生也认为:“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②而宋代南方文化的发达程度又远远高于北方。当时人洪迈就说过:“古者江南不能与中土等。宋受天命,然后七闽二浙与江之东西,冠带诗书,翕然大肆,人才之盛,遂甲于天下。而饶人喜事,又甲于江南。”③所谓“饶人喜事”,指的是江西境内的饶州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超过江南其他地区。不仅饶州如此,江西其他州县的经济、文化也都很繁  相似文献   

5.
张伟  王生 《中学文科》2003,(10):45-46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人口和民族众多,在长期的不均衡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地独特的特色以及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心理、文化等特征,本文着重从政治、历史和地理因素的角度探讨一下南、北方(通常以秦岭—淮河为界)客观存在的差异问题。一、南“经济”北“政治”。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南方,政治重心在北方,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南帘北宦”。从历史上看,在宋代以前,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均在北方,并且是“合一”的,几乎各个封建王朝的都城都在北方,这些都城既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又是经济和文化中心。从三国时期开始,随着北方人们为躲避战乱而进行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地域辽阔 ,历史悠久 ,人口和民族众多 ,在长期的不均衡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各地独特的特色以及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心理和文化等特征。本文着重从政治、历史和地理因素综合的角度探讨一下南、北方 (通常以秦岭—淮河为界 )客观存在的差异问题。一、南“经济”北“政治”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南方 ,政治重心在北方 ,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南商北宦”。从历史上看 ,在宋代以前 ,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均在北方 ,并且是“合一”的 ,几乎各个封建王朝的都城都在北方 ,这些都城既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又是经济和文化中心。从三国时期开始 ,随着北方人们为…  相似文献   

7.
吴楚文化既指史称“吴头楚尾”之地的区域性文化,亦可指古吴楚之地的长江中下游文化。它们皆包含着极丰厚的吴文化、楚文化及其混融共生的吴楚文化的物质成果和精神积淀。在先秦吴、楚立国前后,吴楚之地即已呈现“吴中有楚、楚中有吴”瑰丽的吴楚文化景观,展示出吴楚文化自有的人文风貌和文化特质,尽管王朝更迭,这种文化的区域性特征是不会随着吴、楚灭国而消失的;秦大一统后,尤其两宋以后,吴楚文化充满光辉。因而,我们应以清晰的历史理念和文化自觉,立足于吴楚地域的文明创造,努力开拓吴楚文化研究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8.
研读两宋历史可知:两宋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采取过一定的措施,比如多次颁布相关法规。但宋代自然环境依然有恶化趋势,比较明显的是以黄河为代表的几大水系洪灾较为频繁。就其原因,除了这一时期气候比较异常外,我们认为主要是宋代经济发展带来人口大量增长及长期战乱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导致。当然也和当时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认识欠缺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永嘉丧乱,儒士持续南迁.东晋前期,儒士籍贯以黄淮地区和江东地区为最多,至后期则北方籍贯者遥遥领先,籍贯在江东地区的儒士人数减少.在东晋政治高层中,北方南迁大族明显压倒江东大族,从而在政治上处于优势.南朝之初,继续了东晋的政治格局和文化格局.但由于中央政权南迁已久,不免走上本土化的道路.这表现为南人地位的提高,北方大族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作用日渐衰退.宋齐梁陈四代,儒士籍贯江南者所占比例不断增长.由南朝儒士籍贯随着时间延续而变化的情况,可以看出江南政治势力的消长和儒学在当地的传播.儒学在南方地区的传播,促进了本土学术文化的发展,激发了南方土著力量的觉醒和壮大,并使之走上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0.
南京是六朝古都,但到了南京会发现,当地虽然也有不少的遗址遗迹,但其遗存与南京悠久显赫的历史文化相比,并不相称,其根本原因,在于历史文化一次次的流失。人口是文化最活跃的载体,文化可以随着人口的迁入而移植并发展,也必定随着人口的迁出而流失。东汉末年,孙吴割据江东,江淮之间与北方人口大量迁入建业(今南京),三国时的孙吴政权就是以北方移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与此同时,江东和南方的优秀人才也汇聚到建康。但是,到公元265年西晋灭吴,吴国的宗室和大臣都被迁往北方洛阳等地和淮河流域,连江南的名士都被吸引至洛阳。建业不仅丧失了南方文…  相似文献   

11.
春秋时楚、吴两国的交界之地,古今习称“吴头楚尾“或“楚尾吴头“.考据楚国和吴国的历史发展和楚、吴关系的史实,春秋后期的“楚尾吴头“大致可泛指今安徽及至江西东北部的长江下游上段地区.最早使用“吴头楚尾“一词者,大概是北宋的江西籍文士.宋代以来,“吴头楚尾“或“楚尾吴头“乃成为常用的史地名词,但并非确切的史地概念.至今,出版辞典中这两词的条目,几乎皆据宋人的主流说法而解释为指今江西北部或江西省境.今人称“吴头楚尾“或“楚尾吴头“,就大大泛指了,不仅较辞典界定的历史地理概念宽泛得多,也较史实涉及的地域宽泛得多.在楚、吴地域文化研究中,若不对之考求由来、辨析正误而笼统言之,则不仅有悖史实,而且会影响到对楚、吴两国政治、军事和文化发展及其成就的正确认识,导致楚文化和吴文化的研究陷入误区.  相似文献   

12.
楚歌,顾名思义即楚地之歌,是产生在南方荆楚地区的地方歌谣。西汉时期,因为项羽、刘邦的楚籍关系而影响到北方地区,同时,也因为刘邦建立汉朝之后所封侯王有不少是楚国人,对楚歌情有独钟,往往借楚歌来表达其极为复杂的内心世界,使楚歌更充满了一种忧愁幽思、缠绵悱恻之情,也更加感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了不少楚歌,很好地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需求,也使我们更好地看到了楚歌所具有的更为深刻的意义与更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游区域的饮品文化有了较大发展,其主要表现有:酿酒技术获得了较大进步,酒文化得到了一定发展;乳及各种乳制品在黄河中游区域得到了较快的普及,反映出这一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对黄河中游区域的影响;流行于南方的茶逐渐为黄河中游区域的人们所了解,饮茶开始进入初始阶段,为唐宋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14.
鄢维新 《鄂州大学学报》2005,12(4):22-25,49
吴楚文化,即指从古到今存在于吴、楚交错地段的人类学文化。其中心区域是指鄂东、皖南、赣北等史称“吴头楚尾”之地。就广义的吴楚文化而言亦可指源自先秦、历代不绝而延续至今的故吴楚之地的文化,或日长江中下游文化。该文从历史和地域性的文化视野,梳理、点评吴、楚文化及其后续文化之间因撞击、融合而成的吴中有楚、楚中有吴的吴楚文化之源起、流变,撮举其要,略述吴楚文化的特色及成因,揭示其在中华历史文化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地位。  相似文献   

15.
赵宋一代,共有包括理学诗派在内的11个诗派。由于北宋与南宋表现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而使致这两个时期诗派诞生与形成的原因也就各有所别。北宋立国之初,由于其典章制度、文化学术等方面均与李唐关系密切,因而"宗唐"的文学史现实,即催生了活跃于这一时期的诸诗派。而南宋诸诗派,因"靖康耻"等时局的重要变化而形成。介入两宋之间的理学诗派,则是因传统儒学一变而为"道家"的结果所致。  相似文献   

16.
两周时期的吴文化在西渐过程中,与楚及江淮等区域文化发生了融合,促进了早期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楚歌作为汉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贯穿汉代始终并在汉武帝时期攀升至顶峰。汉武帝时期的楚歌创作不仅丰富了楚歌的题材和主题,并加深了楚歌的表现力和文学性。文章在整体把握楚歌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汉武帝时期的楚歌创作和兴盛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18.
宋元时武则天形象的建构与文人心态息息相关。北宋时,封建士大夫通过批判武则天,为当时的后妃参政鸣警钟;南宋及元朝时期,人们借反对武则天来反对异族统治,表达驱逐异族,收复国土的愿望。与唐代人对武则天相对客观的态度相比,宋元时期武则天成为人们表达政治观念的传声筒。这与宋元文人在特殊环境下的复杂心态,包括正统观、性别观及道德观密切相联。  相似文献   

19.
南北朝虽是社会动荡的时代,却营造了宗教信仰的丰厚土壤和社会氛围。南朝宋齐梁陈前后相沿,传承中原文化传统,在佛教之外,道教也十分兴盛,南迁的士族大姓大多奉天师道教,天师后裔在龙虎山传天师道法,又有上清、灵宝、茅山诸派并出。南朝上层知识分子的大量参与,对较为粗陋的民间道教提出了改革的要求,有识之士陆修静、陶弘景改革南朝道教,促进了南方道教的官方化发展。道教的发展催生了国家管理道教制度的产生,梁武帝仿照当时的僧官制度,始设道官"道正"一职,已是较为成熟的官任道官。南北朝时道馆制度建立,作为宫观主首的馆主、坛主等,也是官府设在宫观的基层道官。南朝道官制度开创了国家道教管理的新模式,对后世道官制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学与化有密切的关系。南宋时期,中国传统化重心南移,南方化兴盛,南宋词呈现出南方情味,其审美风格以阴柔为美。金元兴起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游牧化与北方化融合,北方化重心区形成。以阳刚为美的元散曲具有明显的北方化的特点。因此,从南宋词到元散曲艺术审美风格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