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什么要朗读 王庆华:朗读,毫无疑问,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大家会看到教师一遍又一遍地要求、引领、指导学生朗读,朗读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什么要朗读?答案有:“朗读可以使小学生学习普通话”“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手段之一”“朗读的过程是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过程,在朗读时,眼看,心想,嘴念,耳听,对提高记忆力有很大帮助”……我认为,对学生而言,朗读的作用在于:通过朗读使学生学习普通话,用课文中规范的书面语言规范自己不规范的口头语言;通过朗读使学生识记生字,理解新词、句子,加大积累。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汉语语音具有音乐美的特质,汉语文字适宜朗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其中的“读”是指朗读或诵读,《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把朗读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然而。目前盛行的“习题训练式”的中学语文教学,几乎淡忘了富有人情味的朗读,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曾说:“朗读就是心、眼、耳、口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反复朗读是口读与心读的过程,口、眼、耳、脑同时使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加活动,使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思”,从多方面立体化地接触语言文字,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提高理解力。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范读的灵魂     
指导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一节好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教师高水平的范读不仅可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朗读榜样,更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范读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并引发共鸣。因此,教师本身应注意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教师必须研究“声”与“情”的关系,也即“技法”和“感情”的关系。先来说说朗读技法。课文的“情”,通过朗读的“声”来表达,“情”与“声”是互相依赖的。“情”促使“声”的发挥,“声”表达“情”的深意。所以我们要选择最佳的声音,最科学的发声来取得“表情…  相似文献   

5.
就小学阶段而言,朗读相当重要。从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开始,到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一直强调朗读。朗读“价廉物美”,朗读不难操作,按理课堂上的朗应该“大行其道”了。可教学现状恰恰相反。课堂上体现以“读”为主的,简直凤毛麟角。大量充斥课堂的,还是分析法、问答法,现在时兴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的也走入了误区,把朗读搁置一旁,使得朗读“叫好”但并不“叫座”。有必要对朗读作一番多元解析,使朗读真正在小学阶段发挥充分作用。  相似文献   

6.
走出误区,提高朗读教学质量长庆油田钻三小学冯淑芳“义教”大纲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由此可知,朗读教学是小语阅读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训练,也是...  相似文献   

7.
背诵、背诵,既要背,也要诵。背诵应该是朗读的延伸与再深入,是朗读成绩的展示。而学生在练习背诵过程中关注的是记忆,不是朗读,背诵变成了“念经”。因而,教师要提倡用正常朗读的形式进行背诵,这样,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又能使学生不但背下语言,还能“背”下丰富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8.
朗读能力测试初步望江县雷池乡双塔小学张成明,谢自来小语《大纲》明确指出:“……各年级要重视朗读。”这里的“重视朗读”,自然包括重视朗读的测试。朗读的过程是耳、目、口、脑等器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过程,所以,朗读能力的测试.除了必要的笔试外,主要在试卷之外...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是学习普通话,训练语言,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重要手段,是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从一年级开始,我就注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以读导学,以读促思。读正确,就是指导学生朗读要用普通话,杜绝方言,如“鞋子”的“鞋”应读“xié”,不读“hái”;发音要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主要是形同义异而异读的字音要加强指导,如“种地”的“种”应读“zhònɡ”不读“zhǒnɡ”)、不…  相似文献   

10.
在盛行讲读教学的年代里,阅读教学存在着重分析轻朗读的弊端。随着问读教学的崛起,学生忙于回答课堂里的“十万个为什么”,朗读教学依然没有得到重视。虽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朗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明确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但是由于在应试教育思想的主宰下,朗读无法直接进入卷面测试,因此不被重视是一个方面,而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朗读的操作方法简单,“读”不能有机地进入“导”、“练”的活动中而融为一炉,造成讲归讲、读归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常见教师…  相似文献   

11.
朗读是艺术的“再创造”,朗读能训练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适度的节奏感。从发挥朗读作用;创设朗读环境;培养朗读技巧;拓宽朗读渠道几个方面论述如何培养学生学会朗读。  相似文献   

12.
黄丹青 《家长》2023,(21):125-127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第一学段(1—2年级)要‘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朗读是一个把“无声”的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文字的过程,强调脑、耳、口、眼的协同,是一种创造性阅读活动。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读得流利、正确、富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流利、正确、富有感情,这是学生语文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新课标对小学语文低段学生的朗读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基于小学语文低段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现状,  相似文献   

13.
宋方玺 《江苏教育》2010,(11):49-50
“朗读”一词由来已久,唐代李商隐《与陶进士书》:“出其书,乃复有置之而不暇读者。又有默而视之不暇朗读者,又有始朗读而中有失字坏句不见本义者。”元代贡奎《雪晴》诗:“闭门谢尘鞅,展卷自朗读。”朗读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还有助于情感的传递。笔者认为。从学生发展角度而言,郎读教学应贯穿教学的始终,这对学生的素养提高是大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4.
蒋万利 《学语文》2008,(1):50-50
语文课堂上的“语文味”应从哪些方面去体现呢?首先,运用朗读读出“语文味”。读是对文本语言的触摸,在朗读中应该凸显“语文味”。可在我们很多的语文课堂里却听不见书声朗朗,即使有也是走过场。充当一种不得不经历的环节,我们还见到把语文课的朗读剥夺的现象。凡此种种是把语文课的“语文味”给大大抛弃了。  相似文献   

15.
分角色朗读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朗读指导形式。然而,大多分角色朗读往往只是分配不同的人朗读不同的文本角色,至于如何读出应有的滋味,通常犹如“蜻蜓点水”,体味不深。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角色定位,关注时空情景,张扬自我个性,充分体会角色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读出对角色的独到理解,努力达到分角色朗读之“三现”,从而真正走进文本。  相似文献   

16.
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语文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语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是何等重要啊!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给我们明确了朗读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流利”的朗读易指导也易检测,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难度就比较大了。何为“有感情”?应该是能深入体会作所表达的情感,融汇读的情感,披情入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  相似文献   

18.
张光华 《学语文》2013,(5):19-20
“反复”作为语文修辞方法的一种。是指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或某种结构。朗读作为一种语文教学手段,《现代汉语词典》把它解释为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反复”朗读既是阅读教学中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也是检验阅读教学效果的重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教育文摘     
“朗读”能“轻声”吗?常见一些报刊出现“轻声朗读”或“小声朗读”的说法。这种课堂术语欠科学。《现代汉语词典》对“朗读”的注释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大纲》对“朗读”的要求是“……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可见《大纲》和《词典》对朗读发音的要求注释是统一的——清晰响亮。响亮即(声音)宏大。所以,朗读就必须是大声地读,既“朗读”就不可能是“轻声”。当然介于朗读与默读之间的“轻声读”是朗读向黩读的过渡阶段,不应混为一谈。摘自92.1《小学语文教师》慕宏文  相似文献   

20.
教学文摘     
教学文摘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一、朗读与朗诵的区别1.朗读和朗诵的形式不同。虽然两蓄都是有不可依,都是在理解、感受原作的基础上,刘作显进方再创作,但朗读是不慕丹作品文字的“稻’,是佞照作员的文字进喜、边想、边读。真中“蕾”弓“读”州同双重机遭,交z重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